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3年法语文学:以文学之名多元共生
来源:文艺报 | 李 琦  2024年04月12日08:06

每年秋季开始的法国“文学回归季”总是备受瞩目。据统计,2023年共466部小说上市,少于2022年的490部,创下近2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其中有321部法语小说(包括74部处女作)出版,145部翻译小说出版。数量并非考察图书市场的唯一因素。2023年法国“文学回归季”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作品类型和题材丰富多样,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比例相当,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没有局限在伽利玛和阿尔班·米歇尔等知名出版社。和往常一样,最令人期待的文学奖项分别是龚古尔、费米娜、勒诺多、美第奇、十二月和法兰西学院大奖等。尽管这些奖项没有丰厚的奖金,但是可以提高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极大地带动图书销量。

龚古尔文学奖:意大利社会全景图

法国“文学回归季”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久负盛名的龚古尔文学奖,该奖项始于1903年,颁奖地点设在巴黎特鲁昂饭店。2023年,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Jean-Baptiste Andrea)凭借《守护她》(Veiller sur elle)获得这一殊荣。据称评选过程异常激烈,前后经过14轮投票才决出胜负。《守护她》厚达600页,极具浪漫色彩与古典魅力,评委团成员菲利普·克洛岱尔表示,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的最高荣誉,让他想起了2013年皮耶尔·勒迈特凭借作品《天上再见》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时的场景。《守护她》以一位意大利天才雕塑家的口吻展开,他在临终之际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从贫困的童年到后来的学徒生涯,再到他与一位贵族女性的真挚情谊。作家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动荡捆绑在一起,讲述雕塑家故事的同时,也呈现了意大利社会的变迁史和全景图。

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本身还是一名编剧兼导演,因而在阅读《守护她》的时候,读者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守护她》是作家的第四部小说。大约十年前,40多岁的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从电影剧本写作转向小说写作,曾一度令母亲感到十分担忧,希望儿子可以找一份“真正的工作”。2017年,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的第一部小说《而我只有你》在破坏偶像主义出版社(L'Iconoclaste)出版,出版商苏菲·德·西夫里对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赞赏有加,这部处女作上市后迅速引发轰动,获得当年费米娜高中学生奖、首部小说奖等10余个文学奖项。随后的两部作品《数百万年和一天》和《魔鬼与圣徒》均在同家出版社出版,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遗憾的是,2023年5月,苏菲·德·西夫里去世,让-巴蒂斯特·安德里亚的“伯乐”没能看到他荣膺龚古尔文学奖的高光时刻。

费米娜奖:女性打破沉默

1904年,22位女作家针对当时龚古尔评委会将女性排除在外的情况创立了费米娜奖,以彰显女性在文学中的声音。2023年,该奖项花落内日·辛诺(Neige Sinno)的《忧伤的老虎》(Triste tigre)。在书里,辛诺回顾了自己在7岁到14岁期间被继父性侵的过往。辛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个人经历叙事模式,引出了更深层面的思考。描写性侵题材,揭露过往伤疤,需要极大的勇气。辛诺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感染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忧伤的老虎》还获得了龚古尔高中生文学奖和由洛拉·拉丰主持的“不可撼动奖”。

近年来,聚焦女性困境的法语作品越来越多,从克莉丝汀·安戈的《乱伦》和《不可能的爱》,维吉妮·德斯彭特斯《金刚理论》,到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引爆法国文坛及社会各界。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曾以自己大学时期的秘密堕胎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事件》(L’Événement,2000)。在她看来,这样的写作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写作”。2024年3月4日,法国议会两院在凡尔赛宫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了将堕胎权纳入宪法的宪法修正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将保障妇女堕胎权载入宪法的国家。法国几代女性的努力终于初现曙光,我们也期待女性生存发展环境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勒诺多奖:自我身份重建

在获奖作品安·斯科特(Ann Scott)的《傲慢的人》(Les Insolents)中,46岁的电影音乐作曲家阿莱克斯在巴黎居住,有两位亲密的朋友,玛戈和雅克。突然有一天,阿莱克斯决心离开巴黎,搬到布列塔尼的菲尼斯泰尔。新生活远离尘世喧嚣,让她得以拥抱自然。搬家后不久就暴发了疫情。城市里朋友们的生活乱了套,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封禁,然而阿莱克斯的日常没有太多变化,她依旧可以每天沿着海边散步。阿莱克斯所追求的是一种重新寻找自我的生活,特别是摆脱社交网络的枷锁。她意识到社交网络正在吞噬生活,人们沉迷其中,追求最多的评论点赞数,已然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斯科特凭借其细腻的描写,在书中探讨了孤独、身份认同和自我重建等命题,让读者不禁思考:年过半百之际,该如何应对人生的遗憾?

法兰西学院大奖:法国人在非洲

多米尼克·巴尔贝里(Dominique Barbéris)的《一种爱的方式》(Une façon d’aimer)围绕叙述者的姨妈玛德琳展开。叙述者“我”通过书信、照片和亲友回忆,开启了对玛德琳过往的调查。1958年,27岁的玛德琳嫁给了盖伊,跟随他前往喀麦隆,开始了异国生活。玛德琳以一名“外来者”的视角观察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炎热干旱的天气,无处不在的昆虫,震耳欲聋的鸟鸣声,动荡不安的时局。玛德琳在喀麦隆遇到了一位名叫伊夫·普里让的行政长官,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丝波澜,怀疑、恐惧、拒绝和诱惑的魅力在巴尔贝里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几年后,玛德琳回到法国,她在喀麦隆与普里让的关系宛若一个秘密,无人知晓。爱不一定非要热烈表达,沉默也是一种爱的方式。作者巴尔贝里正是出生于喀麦隆,这让她可以在作品中游刃有余地还原20世纪50年代喀麦隆的生活图景。

美第奇奖和十二月奖:蒙特利尔的阶级与贫富

双料获奖作品《愿喜悦长存》(Que notre joie demeure)的作者凯文·朗贝尔(Kevin Lambert)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文学创作硕士和博士专业,201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你会爱上你杀死的东西》,次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罗伯瓦尔的争吵》。作为朗贝尔的第三部小说,《愿喜悦长存》以一个建筑项目为线索,探讨了社会不平等问题。小说主人公席琳·沃卓斯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加拿大建筑师,这一次她要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蒙特利尔建造一家跨国公司的总部。建筑地点选在了一个工人阶级社区,遭到了当地市民的反对与批评,他们认为这栋建筑将破坏社会结构,加速住房危机。阶级、种族、性别关系、贫富差距、城市空间等主题跃然于纸上。如果说《罗伯瓦尔的争吵》聚焦工会冲突,那么新作则转向刻画有权有势的精英阶层,使用大量长句展现了这类人群的脆弱、欲望、激情以及复杂隐秘的心理。

法语作家“常青树”

除了上述获奖作品外,一些法国知名作家也在2023年推出新作。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出版了新书《舞者》(La Danseuse)。如同他之前的作品一般,故事再一次回溯往昔,追忆过去,谱写了一首关于记忆的芭蕾舞曲。主人公没有姓名,作家用“舞者”这个代号来称呼她,读者只能拼凑出她的简单信息:她从小生活在巴黎附近的小镇圣勒拉福雷,自幼学习舞蹈,14岁时小镇的舞蹈老师建议她前往巴黎师从鲍里斯·克尼亚泽夫。此后她开始每天乘坐火车往返小镇和巴黎。在一位名叫塞尔日·韦尔齐尼的朋友的帮助下,她决心搬到巴黎生活。享受了八年的平静时光后,“往日幽灵”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她决心要摆脱这些人,从过去的“泥潭”里走出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舞者》中,莫迪亚诺极其少见地描写了当前的巴黎,并且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轻快口吻结束了小说。

年年必出新作的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Amélie Nothomb)自然不会缺席“文学回归季”。新书《冥府使者》(Psychopompe)是她的第32本小说,和《诚惶诚恐》《管子的玄思》等作品一样,也是基于作家的自身经历展开。诺冬在年幼时跟随外交官父亲在日本、中国、美国、孟加拉国生活。11岁时她对鸟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观察鸟群。然而,12岁在孟加拉国的不幸遭遇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诺冬写道:“大海之手暴力地撕裂了我的蛋壳,我不再是原来的那颗小小的蛋。作为一只没有羽毛的雏鸟,我必须变成一只真正的鸟。”她要学会飞翔,她开始投身于写作。诺冬认为,写作是“生与死”的问题,是“带着巨大的坠落风险的自由飞翔”。写作又是一项特权,它可以让死者复活。《冥府使者》可以看作是诺冬和“12岁已经死去的自己”之间的对话,正如《第一滴血》是她和去世的父亲之间的对话。如果说《口渴》是献给耶稣的作品,《第一滴血》是献给父亲的作品,那么新作《冥府使者》无疑是献给诺冬本人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这三本书构成了诺冬的“基督三部曲”。

2023年,让-菲利普·图森(Jean-Philippe Toussaint)出版了新书《棋盘》(L'Echiquier)。谈及创作背景,图森提到他在封禁期间开始翻译茨威格的一部作品,法语译本的题目定为《象棋》,而这个恰好也是图森写作生涯第一部作品的题目。这样的巧合给了图森灵感,他决定将日子一分为二,一部分用来翻译茨威格的作品,另一部分用来思考他多年来对象棋热爱的缘由。新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决定以棋盘为线索,从源头展现他与象棋之间的关系。全书分为有64章,就像棋盘上的64个格子一样,这也是图森的用意所在。

埃里克-伊曼纽尔·施密特(Éric-Emmanuel Schmitt)的新作《对手》(La Rivale)献给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卡拉斯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7年逝世于法国巴黎。作家回忆起他从广播里听到其死讯的时刻,卡拉斯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闪光、狂喜、欢乐和悲伤。在新作中,埃里克-伊曼纽尔·施密特虚构了一个名叫卡洛塔·贝鲁米的对手形象,以她的口吻展开叙事。这部作品在卡拉斯百年诞辰之际出版也别有意义。

2023年8月,雅丝米娜·雷札(Yasmina Reza)的最新戏剧作品《詹姆斯·布朗戴着卷发器》(James Brown mettait des bigoudis)出版,同一时期,同名戏剧在柯林国立剧院上演。雅各布是莱昂内尔和帕斯卡琳的儿子,他住在疗养院,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名叫菲利普的朋友。雅各布的举止动作无不在模仿歌手席琳·迪翁,他甚至让父母叫他“席琳·迪翁”,而菲利普则是一个自认为是黑人或想成为黑人的白人。雷扎以其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再次叩问身份这个关键命题。

巴黎特色书店带动出版业

2023年9月28日,伽利玛出版社推出了阿蒂尔·兰波《地狱一季》(Une saison en enfer)全新版本,里面配有“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拍摄的照片、绘制的图画以及撰写的文字。史密斯写道:“16岁那年,我第一次被他的形象和诗歌所吸引,他的诗歌让我迷惑,又让我着迷。沉浸在诗歌醉人的魅力中,我颤抖着离开,并不记得刚刚读了什么。然而,他的文字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就像幽灵船甲板上的绳索,在死寂的迷雾中盘旋。”同一天,伽利玛出版社还推出了帕蒂·史密斯A Book of Days的法语译本(中文译本名为《从昨日醒来》)。帕蒂·史密斯也来到巴黎举行签售活动。这家坐落在莫里哀拱廊街名叫EXC的书店以出售诗集为主,书店对面就是一个名为“诗歌之家”的活动场所。在巴黎,这样的主题书店还有很多,比如乐蓬马歇百货公司不远处的尚特利夫,作为巴黎最大的童书店,这里无疑是孩子们的乐园;花神咖啡馆附近的女性书店主要出售女性出版社的图书,时常还会组织相关主题的讲座;拉丁区一带聚集了法律、哲学、电影等主题书店,为周边的学生提供便利;友丰书店和凤凰书店以亚洲图书为主,日韩街区的Junku书店里满是日本漫画;想要挑选画册,则一定要去塔森(出版社书店),从古典主义、印象派到后现代艺术,应有尽有;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更不用多做介绍了,以出售英文书为主,已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地点之一。这又何尝不是法国图书市场多元共生的一种体现。

(作者系法语文学译者,暂居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