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对话作家任林举:写自然写生态,每一部的创作过程都很愉快
来源:中国环境报 |  任林举 王琳琳  2024年04月11日16:50

任林举,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玉米大地》《粮道》《时间的形态》《瑞雪丰年》《虎啸》等。作品被翻译成英、俄、韩等多种文字。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三毛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江如练》

作者:任林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中国环境报:能否介绍下您和《江如练》这本书是如何结缘的?

任林举: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面貌隽秀而且知名度极高的桂林山水有着极其深刻、美好的印象。看着挂历上或者画片上那些奇特的风景,挺拔并立的峰林、蜿蜒柔媚的漓江、山水间的云雾、竹筏和渔火等,无不给人留下空灵、古朴、神奇的美感。悄悄地,便在内心深处生出隐隐的期盼,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与这片山水结下深深的缘分。

2022年的某天,我突然接到《中国作家》杂志编辑的电话,说广西师大出版社要找人写漓江,问我有没有档期。说实话,当时我手头正在写另一部长篇纪实,采访刚进行到一半。这需要选择。如果换一个题目,我会马上回绝。但它是漓江,这就有一点选择的难度,我无法做到一口回绝。更何况,广西师大出版社,也是我多年读书买书,最喜欢、最看好的一个出版社。面对一个自己喜欢的出版社和一个自己喜欢的写作对象,还有另一种更加合理的选择吗?三思之后,我还是决定,不管克服多少困难,也要咬着牙把这个写作任务接下来。

中国环境报:您在书中写到了60多位各行各业的人物,将他们与漓江的故事描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文本建构上的匠心与考量?

任林举:我是写散文出身,许多年一直从事和致力于散文创作。最初以为文体自选,我可以写一部漓江流域的散文。但出版社希望能够写一部反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没有比报告文学更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这场卓有成效的生态实践了。于是就有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江如练》。

为了全方位、立体式展现百里漓江的生态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展现5700万广西各族群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八桂大地青山绿水的坚定决心,在这部作品中,我进行了深入一线的调研采访,聚焦漓江流域数十个村落洲岛,与上百名采访对象交流沟通,最终重点叙写了60多位美丽中国建设者。他们有的是长期奔波于环保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有的是以漓江为生的百姓,有的是为漓江之美折服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命运里都与漓江这条澄净且伟大的河流有关。

凭借桂林山水的自然品质和人文内涵,足可以写一部大传,但考虑到时间和体量的局限,只能择其紧要和重点,从代表性和典型性上入手,选取典型地域、典型时段、典型事件和故事、典型人物进行重点呈现。

总体结构上,安排了两条主线,一条是空间主线,从漓江源头猫儿山,经兴安、临桂、桂林、兴坪、阳朔,一直到漓江尾部平乐;一条是时间主线,从《山海经》起始,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一直到当下。

两条线沿着漓江流域的经典风景线交错延伸,通过对时空与典型地域、事件、人物的重要交叉点的深入挖掘、细致呈现,描摹出生态变化和人物命运变化的脉络。

中国环境报:我们关注到,除了《江如练》,其实您还出版了《虎啸》《躬身》等生态环保题材作品,同时您的散文作品也有很多关注自然、关于生态的。请问,自然生态是您偏好的题材或写作领域吗?

任林举:作为一名北方作家,我感觉骨子里的基因就是野的。我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更喜欢看自然景观,对人文景观不太感兴趣。

我们东北最丰富的资源就是自然资源。我出生在吉林省西北部的乾安县,松嫩平原腹地,县内天然草原丰富,过的是骑马、抓鸟的童年生活。不管是湿地、草原,还是山川河流,只要涉及自然,我都特别感兴趣。

我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大部分都是关于自然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包括大家也认为,我写得最漂亮的、最好的那些散文都是关于自然的,像《岳桦》等。

我写的散文如果说和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我看自然的时候,感觉自然就是有生命的东西。我可以跟它们互动,我可以移情到每一个生物体上去,设身处地想它们的感受,我是这种想法。

中国环境报:写作《江如练》您大概看了哪些资料和书籍,帮助自己快速建立对题材的认知?

任林举:这本书涉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水利、工程、植物学,包括改造环境的时候这面山坡种的是什么草、种什么草能活、什么草不能活,都得了解。

可能也不需要掌握得多深透,但是它需要积累,如果平时没有积累的话,现学可能更费一些时间。要不就是,写作的内容,你说得更含糊,细节不生动。比如一棵树是怎么摇晃的,摇晃的时候它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它的周边环境、生境如何。

如果不知道,你就只能一带而过。这种“一带而过”多了,内容就不好看了。

中国环境报:丁晓原评价说,《江如练》这本书不仅题材价值含量高,具有典型意义,而且在文本建构中力避“工程化”写作之弊,尽弃宏词大语。概括来说,就是好看。在您看来,一个作家如何将作品写得耐读、好看?

任林举:报告文学界包括文学界经常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报告文学要以报告为主,还是文学为主?

所以有些人看到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感到里面只有报告,没有文学。很多人对报告文学这个文体有成见,认为其文学价值欠缺。应该承认,有些报告文学作品确实没有写好,写作者并没有把报告的文学性充分凸显出来,没有把文学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和分寸把握好,没有使报告文学真正成为文学,而只是报告,那是个别写作者对文体把握的问题和写作水平的问题,而不是报告文学这个文体自身的问题。

在我看来,一部完成度高的报告文学,未必就没有散文的优美和小说的细腻。因为报告文学文体,它限定了你在展现事物面貌、还原事实真相面前,不允许胡编乱造,文学范畴是没有限制的。

我坚信一个好作家,应该有责任、有能力把报告文学写得更耐读、更有力量,也更有文学感染力。

中国环境报:当前,生态文学成为新视野新空间。作为连续写了多部相关题材的作家,您有哪些心得或者建议可以分享?

任林举:我觉得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或者说纪实文学作家,必须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因为你的文学作品肯定涉及很多领域的专业内容,包括基本的原理、工作流程等,你应该快速地掌握。如果这点素质都不具备的话,一个作家就根本写不了纪实作品。

还有就是如何破解写作题材的各种资料、转化各种专业术语等,把“枯燥”的内容变成文学,这是另一种能力。

总结来看,一个是学习领会能力,另一个是如何把专业内容变成文学,打碎原来固化的东西,这两个能力是考验一个作家的重要标准。

中国环境报:您如何从日复一日地写作中保持创作的新鲜感?

任林举:通过多年的纪实文学创作实践,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作家有一项特殊的福利,是其他文体创作的作家所难得的,那就是学习的机会。

因为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采访和创作,都需要对这个领域里的人、这个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以及这个领域里的人文精神、文化要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挖掘、探索。在采访和写作中学习和思考,在学习和思考中提升认知和人生境界,在提升中成熟、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在采访和行走过程中经历的都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着的书,都能够在我们的知、行之间提供一条最简短的通道。

中国环境报:身为一名东北作家,去写南方的题材有没有跨越一些障碍?

任林举:外地作家写本地题材,有长处也有短处。长处是,本地人对本地的风景或事件太熟悉了,可能会熟视无睹、不兴奋,激发不出情感,也就写不好。而外地来的作家可能会激发出火花,因为他兴奋,能把情感里面或者文学素养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是长处。

短处是,有的时候,所在地采访语言不通,采访对象的情绪激发调动不起来,对方说的内容没办法及时有效地捕捉到。

广西还好一点。我之前在甘南、福建等地采访过,采访起来十分有挑战。

中国环境报:如果让您选择写作题材,哪些方面或哪些题材会是让您比较感兴趣或者想挑战的?

任林举:最感兴趣的还是生态。写生态题材的作品,每一部的创作过程和心情都会很愉快。

中国环境报:作家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作品?

任林举:每一部作品都应该不遗余力,因为它写着你的名字。

只有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对题材负责任,对出版方负责任,才能在客观上对自己负责任。否则,你对这些都不认真,你怎么对自己负责任呢,对吧?

中国环境报:接下来,您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任林举:接下来,我想歇一歇。但手头还有一个东西。我还想写一部与老虎有关的作品,之前我写了一个以老虎为对象的儿童小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的,我还想写一部动物小说续集。

我最想写的,就是完成一部以北方草木为主角的散文作品,书名我都想好了,叫《北方草木》。

中国环境报:可以透露吗?北方草木是大北方的范畴?

任林举:可以透露,大家都可以写北方草木,谁写得好算谁的。

黄河以北好多植物都是相近的。我写北方草木,希望写出它们的故事、习性、与周边植物的融洽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等,希望写出人文的精神和人的情感、思想在其中,希望给这些草木植物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