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子诗歌命名的发生学考察 ——以《诗学:一份提纲》、短诗《亚洲铜》等、长诗《太阳·七部书》为中心
来源:《文艺争鸣》 | 郭瑾  2024年03月29日14:47

关于海子,燎原曾有一个恰切的评价:“海子,就其本质而言,正是这个意义上一匹四趾摁着泥土,从大地上腾起的野蛮的豹子,一只五脏俱裂而咆哮着扑向太阳的血淋淋的豹子。”(1)这一句常常萦绕在耳畔,这只黑豹带着思绪奔向那辽远的诗歌语言的绝妙海洋。

这只豹子……一路向西,一边思考一边飞奔,途径古巴比伦、耶路撒冷、古希腊,直至古埃及。若把埃及的金字塔比作是通往太阳的阶梯,海子则在此驻足,登上天梯,遁入太阳。

海子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把古典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进行了成功的融合,以及对于诗歌的虔诚和敬畏。”(2)

海子走后,2001年的春天,“人民文学诗歌奖”令很多人诧异的授予了海子。此时对海子的认可,也正是对一种新的诗学精神的认可。

早期海子研究多是对海子事件及其创作的总体研究。进入21世纪,海子研究热潮再起,走入第二阶段,研究终从海子之死转向诗歌文本研究、从诗歌总体概况转向单篇文本研究。但几乎没有学者对其诗歌的命名进行细读研究,本文从海子诗歌命名的发生出发,考察诗人对诗歌命名的思考与安置,用新批评方式对海子诗歌命名进行解析。

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品本体论,它以语境、意义含混、反讽、隐喻、张力等为触手,剖析诗歌命名与语言、词汇、节奏、结构等诸多因素合体的诗歌发生之前或之时的灵感与意义,来破解海子的独特语言,寻找其魅力的根本所在。

一、诗歌命名的发生

海子选择了1989年的春天(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彼时带了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六年的时间里,超速写作,写下了近三百首抒情短诗、一幕诗剧《太阳·七部书》和一部仪式剧《弑》,还有没来得及展开的断章、札记,以及他的诗歌理论。25岁卧轨的“天才诗人”,像一颗光芒熠熠的流星划过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暗淡的天空,他身后留下的是300万字的手稿和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如诗一般的生命,书写下什么呢? 在诗里,看不到海子孤苦无助的叹息、眼泪,更看不到海子临走前决绝的呐喊。相反,他的诗书写美好与温馨:《麦子熟了》,然后《写给脖子上的菩萨》,在《日出》看到《长发飞舞的姑娘》过着《幸福的一日》,《葡萄园之西的话语》:带着《四姐妹》在《桃花时节》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外,还有震撼的惊奇:诗人手捧《亚洲铜》站在《喜玛拉雅》山颠,酝酿《太阳·弑》写给《阿尔的太阳》我的瘦哥哥凡高,与《诗人叶赛宁》和《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于是将《不幸——给荷尔德林》并谈论着《敦煌》,最后《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人带着忠诚去建筑祖国的诗歌语言……;近三百首抒情短诗和七部长诗,处处透露着罕见才情与卓越品质。那么写作、诗,让海子感受到了幸福吗?这些温暖又奇特的诗能救赎海子于现实两难吗?

诗的本质在于诗中,诗的本质又发生于诗歌命名之时。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分行、押韵或不押韵,这些是外在形式,诗歌命名更像是诗内在本质的统帅。

海子写诗,也写自己的诗学文论《诗学:一份提纲》,他在文中写道:“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梭罗同是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梭罗却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3)

海子选择的诗歌自新之路是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深受西方诗学文论的影响。在海子的诗中,始终有着一种古典浪漫主义情结,同时又将它扎根于中国本土的麦地、村庄。海子写下的短诗、史诗,这些奇特的诗歌命名是如何发生的?来看一下海子所喜爱的诗人和他诗学思想形成的源起。

海子推崇的都是西方诗人,他的文论《诗学:一份提纲》中将他心中有资格的诗人、艺术家、思想家、小说家归入太阳家族谱系,将诗人和作品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那些光华四射的天才型诗人:雪莱、叶赛宁、普希金、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克兰、狄兰、韩波,以及凡高、尼采等(4)。这些都是天才诗人,但又都是短命天才,是那种把造化赋予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能量压缩在短短的数年内疯狂挥霍的非凡之人。“他们的疯狂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他们悲剧性的抗争和抒情,本身就是人类存在最为壮丽的诗篇。诗中之诗。他们美好的毁灭就是人类的象征。”(5)海子最热爱的就是这一类型的诗歌生命,他曾写道:“在《太阳》第一篇中我用祭司的集体黑暗中创作来爆炸太阳。用泰西王子的才华和生命来进行爆炸太阳。我不敢说我已成功。我只想呈现生命。我珍惜王子一样青春的悲剧和生命。我通过太阳王子来进入生命。因为天才是生命最辉煌的现象之一”。(6)

第二级,是高出于王子之上的“终于为王”者,是“伟大的顶峰”。进入这一级的是米开朗琪罗、但丁、歌德、莎士比亚这极少一类。他们身上不存在“天才”这一概念的表述,体现的是父性的纪念碑式的创造力,完型能力,亦即“亚当型巨匠”。这类人身上具有父性创造力和对原始生命力稳健的控制能力,“他们不像天才型那样偏执于自身原始力悲剧性生涯与存亡、天才与魔鬼、疯狂创作与毁灭、欲望与死亡、血、性与宿命”(7)……等不能自拔,他们把浪漫的抒情主体、原始的生命力和古典世界的背景相融会,通过对繁杂的材料元素的周旋及彼此间冲突的强有力的控制,使之在史诗宏大的场景中,实现造型上的匀称与完整,最终呈示纪念碑式的、有悲剧感的壮丽人格。“我写下了冗长琐碎的诗行,参见《土地》。”(8)

第三级,也是最高的级次,则是非个人能力所能实现的那种人类集体回忆或造型。海子将之概括为:

(1)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 金字塔(埃及);

(2)公元4世纪—14世纪 敦煌佛教艺术(中国);

(3)公元前17世纪—前1世纪 《圣经·旧约》;

(4)更古老的无法考察不断恢宏的两大印度史诗和《奥义书》;

(5)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的荷马两大史诗(希腊);

(6)《古兰经》和波斯的一些长诗汇集。(9)

对于这类作品,海子阐释道:“这是人类之心和人类之手的最高成就;他们代表着人类的庄严存在,是人类形象与天地并生;他们超于母本和父本之上……是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10)

在这种对诗歌生命的理解和大诗理想建构下,海子认为“在伟大的诗歌方面,只有但丁和歌德是成功的,还有莎士比亚。这就是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诗歌。”(11)海子以为,但丁和歌德的成功在于“但丁将中世纪经院体系和民间信仰、传说和文献、祖国与个人的忧患以及新时代的曙光——这些原始材料化为诗歌;歌德将个人自传类型上升到一种文明类型,与神话宏观背景的原始材料化为诗歌,都在于有一种伟大的创造性人格和伟大的一次性诗歌行动”。(12)

海子的诗歌理想与创作深受西方诗学影响,冲破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束缚,对当代诗歌写作现状有着极大冲击。他如一名骁勇的战将,站在诗歌改革战场的前线,承受着冷言冷语、经历着内心孤独煎熬,毅然艰难地行进着。在传统的诗学里,诗是兴观群怨,有“考见得失”、观社会盛衰、考察政治状况等机能,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机制,而海子却要写“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中国古典诗学看重的是诗的社会意义,而海子是要为人类构建灵魂的栖息地。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使命。海子曾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13)他追求诗歌的深邃博大,与当下诗歌潮流有点格格不入,尝试一种新的写作面向,这是海子诗学文论与写诗实践所彰显出的诗学理想。

海子在寂寞燃烧。海子无力偿还贫寒的家庭、无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却用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的生命书写诗歌,对滋育他生命的土地和太阳报恩。他燃烧自己的生命书写下不朽的诗篇,深深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写作向度,是同时代任何一位诗人都无法企及的。海子不停的提纯自己的生命,内心的痛苦来自于不可完成的任务,他的大诗理想——以人类文化中经典性作品和诗人,如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荷尔德林、凡·高这类文艺巨匠为参照,甚至以《圣经》、埃及金字塔、中国敦煌佛教艺术、印度史诗和《奥义书》、《古兰经》这种非个体能力所能为而是一个群体在他们那个时代集体创建的文化象征为自己诗歌的目的地,按这个目标来写“中国的诗歌”,所以,他才有了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这样的思考。

“无力偿还”事实已是一个清醒的结论,他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他残酷地压榨着自己,挤压得没有了精神生存空间,面对终极文化与文明,他把写作设定在一个爆炸前的临界状态,海子已感应到了这一点,他在《黑豹》中写下“我们无故平安没有根据”这一追命、时不我待的诗句。

源于此,海子的诗歌命名视域也极为辽阔,跨越时空、地域。他的诗歌命名,也是诗本质,在一步一步走向他的诗歌理想,也包括怀着英雄主义选择了适时、纯洁的死亡,如《春天,十个海子》复活,令他的心灵回到了故乡,也许是古希腊,也许是查湾,一种黎明时分神秘的宁静。海子有多首关于“死亡”的诗歌命名,选择青春自杀也许是诗人心中一次诗歌行动。春天,十个海子复活,也许已是太阳之子,就像耶稣在受难的第三天复活,成为上帝挑选拯救人类的弥赛亚。而海子此刻也“实现了”他拯救当代诗歌的大诗理想。

二、短诗命名的新批评解读

海子诗歌语言的魅力无处不在,单是其诗歌命名的词汇,就饱含着含混与朦胧之美。海子诗歌的命名很奇特,这种别致除了源于上述西方文艺的影响,更是他才华的浓缩显影。呈现在一首诗之前,醒目、有把控力。

新批评将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诗歌》作为新批评文学文本语义细读和分析最成功的范例,如分析艾略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诗所说:“只有细细观察,才能掌握本诗许多细节的全部意义并理解全诗的含义。”(14)“新批评方式的细读,要求批评者对作品(以诗歌为主)的词语尤其是中心词的直接意义及所有内涵意义有相当的敏感,包含揭示词语中的含混、隐喻、反讽,了解词源知识乃至这一词汇与神话、历史或文学有关的典故。”(15)此外,新批评还要求去细致地寻找和分辨诗歌中采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拟人等。不过,再多的写作技巧,也要把这些研究放在语境以及围绕诗歌整体结构的条件下来把控,那不得不先来说诗歌命名的发生,名字是一首诗扎实有力的第一部分,尤为重要。

“新批评把诗歌看作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考虑的一切形式因素的总和。语言在创造一个连贯的文本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能动体。”(16)诗歌是这种能动的艺术品,只有对其构成部分的本质,或者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细致了解之后,才能完整而深入地读懂一首诗。

新批评将文本“文学性”看作是文本的一种“语义结构”,并重点探讨此结构的构成特征。“在新批评看来,文本由词构成,每个词汇都有确定不移的字面义,同时会引发许多闪烁不定的联想义,文本的本质就是词汇多种含义相互交织而形成的‘语义结构’。词与词相互联结,会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语义关系,这是‘语境’。”(17)“语境”又会使词的含义产生超越性变化,词的字面义会被拓展、压缩或变形。那么,文本的“语义结构”是复杂的、多义的和朦胧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文本“语义结构”的独特性质,新批评创造了语境、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一系列术语,进行文本细读。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的命名、韵律、节奏、句式等,对诗歌的新批评式解读,先从解读诗歌名字开始。

《亚洲铜》是诗集的第一首诗,初读海子,并不理解这个词汇是怎样一种象征意象,认为此诗也定是寡然无味。但当了解到“亚洲铜”象征着文明,象征着祖国北方广袤的黄土地,象征着传统历史文化时,这个词汇浓厚的东方色彩吸引着我读下去,诗人对“亚洲铜”的深情扑面而来,“祖父、父亲、我”死在这里,这片土地是世代生存的地方,对民族苦难的深沉认知与反思,一种内心真正融入的情感。“那两只白鸽子,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抒发了诗人面对东方文明的自豪感。这首诗是海子的成名作。

《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看到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阿尔”是什么意思?海子为何将太阳与阿尔联结在一起,瘦哥哥又是谁?阿尔是法国南部一个小镇,凡高在这儿创作了七八十幅画,这是凡·高的黄金时代。海子自注。用生命写诗的海子,写过有关太阳的定义,是指第一层级的诗人,自然会认为这级别的凡·高是太阳的化身,太阳王子当之无愧,瘦哥哥又常在阿尔这个浪漫温馨的小镇作画,阿尔的太阳也就是凡·高,他的艺术才华照耀着海子的诗歌理想,读懂了一首诗的第一部分,诗的名字,那大致知晓下边的语义结构,是要讴歌天才画家燃烧自我的激情创作。与此,诗未读但已基本明了其意,正所谓诗眼,统帅之笔。

《春天,十个海子》这首诗是海子的绝笔之作,是海子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最后“追问”,也可以说是一首总结诗。这个诗名,“春天”既表达了诗人在死后“复活”的愿望,春天万物生发,也是一种坚定的决心。同时又表达了才子诗人生命中的一次“死亡冲动”的必然,春天,十个海子复活,这也是诗人内心或说生命中的深刻矛盾、冲突与混乱。“十个海子”,简单两个词汇,设置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当下现实的时空,另一个是未来的时空,顺着思路往下读,引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这首诗的名字,放置了三个词汇,却写出一个交错时空,今生后世的轮回,也是海子诗学理想的实践,十个海子复活来拯救大诗理想。三个词汇构成了诗歌内部的结构层次与矛盾冲突,但又把所有内容统率得如此完整,构成一个完整扎实的语义结构。

《八月尾》,初见名字,一般会想到时间性,那么,为何诗人要用“八月尾”来命名呢?“尾”字在这里自成含混的诗意朦胧之美,不曾读诗,思绪已深陷其中。“八月”从内容上理解是一个灿烂的夏季,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会观察到“即使我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我也看见了红豹子、绿豹子”,所以,“尾”此刻具备了两种含义:一是八月的尾巴,一是豹子的尾巴。走进文本,在鲜亮的颜色被敏锐的诗人捕捉到后,接下来“八月的泉水/穿越了山岗/月亮是红豹子/树林是绿豹子”,“少女”是它俩“生下的花豹子”,轻快的节奏,语义叠加引出少女,这首诗到这儿才明了,诗人是要写一位身在大自然中的美丽少女,不经意间露出了喜悦与赞美,与诗人身上一贯存有的女性崇拜情结相吻合。不过这首诗值得注意的地方更在于诗人对于色彩的非凡想象。在此,月亮的红、树林的绿、少女的花既包含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同时也可见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绿树林的大语境下一种美好的思念,八月盛夏与火的激情,也许正燃烧着诗人内心的欲望。

《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单看这个名字,不知道诗人要说什么?又为何从这开始写起?悠扬的钢琴声似乎和美安详的唱着“安魂曲”,《安魂曲》有什么典故吗?莫扎特要说什么呢?不禁,带着迷惑走入文本。

莫扎特,一位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那年秋天,他对妻子说“想为自己写一首安魂曲”。正巧,瓦尔茨格伯爵向莫扎特约稿,为伯爵亡妻作一首《安魂曲》。当时莫扎特已重病在身,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疯狂地作曲,其中包括这首《安魂曲》。这一年12月5日,莫扎特带着他未写完的曲子走了,35岁。莫扎特去世以后,他的妻子请莫的学生绪斯迈尔续写完了《安魂曲》。知了这个典故,也便读懂了这首诗的名字,那么美的词汇叠放,确是一首死亡主题的诗。海子是一个忧郁诗人,莫扎特忧伤深沉的曲调,却给海子以安宁,如此宁静地面对死亡。

“安魂”,海子的死亡意识弥漫在他的许多诗中,是当代诗坛上一个罕见的景象。只是每一首,诗人都把有关死亡的诗歌名字、句子写得平和、优雅。

诗人把“骨头”比作“芦花”,把盛放“零乱的骨头”的“暗红色的小木柜”比拟成“富裕的嫁妆”,这些美好的词、意象,充分显出诗人对死亡的美学审美,他借着音乐天才莫扎特在《安魂曲》中的舒缓、沉静来隐喻自己内心的天才诗人之死的执念。诗句中“水中的妇女”,也是诗人对女性柔美、纯洁、温暖的一种借用,有女人、琴箱,诗人的死亡诉说不再那么哀伤。到此,也明白了安魂曲中说,是何意。

《思念前生》这首诗,名字中有一种明显的道家思想渗透。“庄子在水中洗手/洗完了手,手掌上一片寂静……”水、洗手、寂静这些词叠加后,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一种生命的纯净感。诗人渴望生命达到原初、自然本真的状态,诗人追求与万物齐一的道家思想,也敬畏庄子的生命境界,似乎再以庄子隐喻着什么,诗人将自己生命与庄子合一,“思念前生”有一种不可言说之义。围绕着这一层意义逐步展开深入文本:先是“庄子在水中洗身,身子是一匹布”,然后写“庄子想混入,凝望月亮的野兽”,如果说诗人以庄子自喻前生,那此生又对“野兽”原始的生命冲动如此热爱,到了第3节

“也许庄子是我

摸一摸树皮

开始对自己的身子

亲切

亲切又苦恼”

诗人又从庄子回到现实,对此在的大自然有隔阂,内心充满矛盾,又亲切又苦恼。而结尾处,诗人写:仿佛“光着身子进出”,“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还是诗人内心纯粹如初,想要像婴儿一样回到母亲身边,有思绪中前生往世的轮回思考,处处呈现着诗人追求生命纯朴、回归本真的诗学思想。

《长发飞舞的姑娘》,看到名字,心中便明了定是一首爱情诗,长发飞舞,给人以视觉和想象的美感。“玫瑰”在西方是“爱情”的象征,但在海子的这首抒情短诗中,“玫瑰”却被借喻成“姑娘”。在第1节里,诗人用“玫瑰谢了”隐喻“如早嫁的姐妹漂落,漂落四方”,又层次递进把“玫瑰”比喻成“我红色的姐姐”和“我白色的妹妹”,这不得不令人想起张爱玲的红白玫瑰,两个姐妹,也许是海子写给曾经的恋人。诗人用了“大地和水挽留了她们/熄灭了她们”“她们黯然熄灭,永远沉默却是为何?”是对姑娘的惋惜,还是对爱情的哀叹,姑娘与爱情,都是玫瑰。“黯然熄灭”这个词大概是在表达美好总是稍纵即逝的,“永远沉默”是诗人悲观的忧伤。

在第2节中,诗人对姑娘——“长发飞舞的黑眼睛姑娘”又一次慨叹,这一次是美好的,“不像我的姐姐/也不像妹妹/不似早嫁的姐妹迟迟不归”,这种比喻比上一节“早嫁的姐妹飘落,飘落四方”有了好转,不再迟迟不归,是可以再见的。语境在此从悲伤转为平和,或说喜悦。“玫瑰”拟人为“长发飞舞的姑娘”,诗人大量的隐喻,生动地表达内心对爱情的渴望,隐喻在此引起语义朦胧,塑造了浪漫气氛。结尾一句“如今我坐在街镇的一角/为你歌唱,远离了五谷丰盛的村庄”,诗人等待爱情,此外还有一层内心深处的沉重,渴望爱情,又要暂时远离赖以生存的村庄,此处村庄隐喻现实的生存艰难。

《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名,实在不明白诗人想表达什么?是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吗?只有解读文本才能弄明白真义。

诗的第1节:

“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我的脚趾正好十个/我的手指正好十个/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地/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18)

诗人真诚的写一个生命的开始与结束的方式,不论喜欢与否,生命来了,似乎平淡无奇,却有一种反讽的荒诞感。

最后1节:

“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埋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呀,生硬的黄土,人丁兴旺”(19)

与开篇一样,结尾的语言似乎太庸常,但这恰恰是诗人直率、诚恳的表达自己灵魂的另一面,空虚与绝望。这首诗写得很平静、节制,不同于诗人以往热烈、唯美浪漫主义的风格,也可以看到诗人对自我的控制力。首尾这种表面平静、节制的叙述与诗人内心的不安、痛苦形成极大反差,有一种言语之外的表达张力。读完了诗,才明白诗的命名是为了凸显这首诗荒诞的主题。

《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是闻名已久的《瓦尔登湖》作者,海子对这位大自然之子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理想极其欣赏,海子自杀之前随身携带的几本书里,就有一本梭罗《瓦尔登湖》。海子写有关梭罗的诗,并没用一贯的赞美方式,这次命名,海子为何这么调侃“这人有脑子”呢?想表达什么呢?

开篇写道:“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20),简单的几个词汇,写得轻松明快,勾勒出梭罗聪慧的形象,如鱼在水中、鸟儿飞翔一样自然,这句也读出一个非常幽默的诗人形象,这种轻松调侃的语言风格在海子的其他诗中几乎看不到,是极罕见的。

比如第4、5小节,“梭罗这人有脑子/看见湖泊就高兴”(21)、“梭罗这人有脑子/用鸟巢做邮筒/两封信同时飞到/还生下许多小信/羽毛翩跹”(22),对梭罗的日常生活,借用大自然惬意的周边环境的写实,是全景式呈现,将读者轻松代入,这种难得一见的轻松幽默贯穿整首诗。

到了结尾,诗人内心对梭罗的尊重跃然纸上:“梭罗的盔——一卷荷马”这个借喻,用得何其敬仰又精深,一卷荷马,荷马史诗是诗人心中第三级的最高级层的史诗篇章,这一句既是对梭罗的自然生活方式的仰慕,也是海子的诗学理想。

在此特意把这首诗列出,也是想从阅读视角,来表达诗人海子的语言丰富性与诙谐幽默的性情。

甜蜜的爱情给了海子创作的欲望和激情,为初恋女友B写情诗,一晚上甚至可写两万字,那么,来仔细体会一下《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半截的诗》《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幸福》(或我的女儿叫波兰)《葡萄园之西的话语》这些命名的独特含义。

《你的手》,海子在冬天破败的查湾老屋何以心头阳光灿烂——“北方/拉着你的手/手/摘下手套/他们就是两盏小灯”,“我端起一碗粥/想起隔山隔水的/北方/有两盏灯”,但“只能远远的抚摸”。海子恋爱了,端着粥碗坐在老家形而下的小凳子上,思念着北方少女的温暖。于是,昌平郊区田间的白杨、柿子树、板栗树林和葡萄园都出现在海子阳光灿烂的诗意里。

《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菩萨,“一生只帮你一次/这也足够了”(23),通过她,我双手碰到了你,你的呼吸,“两片抖动的小红帆/含在我的唇间”(24),菩萨成了爱情的月下老人,菩萨保佑着海子的爱情,所以,将诗献给脖子上高高悬挂的敬重的菩萨。

《半截的诗》“你是我的/半截的诗/半截用心爱着/半截用肉体埋着/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25)可见,海子对唯一爱情的坚贞与执着。

《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梦中的双手/死死捏住火种/八条大水中/高喊着爱人/小林神,小林神/你在哪里”(26),梦中都不忘为爱人祝福,窗户是心灵的窗户,在窗户里永远埋着如杯子般满溢的祝福。

《幸福》(或我的女儿叫波兰),诗的题目很奇特,“女儿”、“波兰”为何意?也许是在爱情的幸福中海子想过未来的女儿,因喜欢“波兰”一词,而为之命名吧。

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是否饮下这最初的幸福 最初的吻/当云朵清楚极了/听得见你我嘴唇/这两朵神秘火焰/……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当我睁开双眼/你头发散乱/乳房像黎明的两只月亮/在有太阳的弯曲的木头上/晾干你美如黑夜的头发 (27)

从诗的文本来看,诗人节选了恋爱中的一个瞬间场景描写,表达了诗人从恋爱中感受到的神秘与纯洁。从诗的副标题来看,这个恋爱瞬间场景可能是想象出来的。诗人如此细腻的描写他与恋人接吻的感觉:“当云朵清楚极了/听得见你我嘴唇/这两朵神秘火焰”,极为生动地把内心的甜蜜、欲动、清澈、期许等情绪完全表达出来,诗人又递进一步写道:“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这是你母亲给你的嘴唇”,是以表面朴素的方式表白对爱的感恩与倾慕。“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用辽阔草原上羊羔们互相碰头的亲昵动作来暗喻“我们”之间的接吻,将恋人接吻的纯洁渲染的淋漓尽致,恍若天上的云朵,再如“乳房像黎明的两只月亮”,“美如黑夜的头发”,都是诗人热爱本真大自然的书写,流露出对爱情的期待与沉醉,写出了生命中最贵重的礼物,可遇不可求的幸福感受。

但在最后,我不得不写到《葡萄园之西的话语》,写在1986年8月25日,于此海子的爱情透露了一种新的信息,“西”自古以来,太阳东升西落,给人一种不详的预感。

也好/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我被种下,被一双劳动的大手/仔仔细细的种下……涧中黑而秀美的脸儿/在我的心中埋下。也好/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28)

开篇这个“也好”,透着一种无奈,有一种负气的决绝;也透着一种真实,海子直面了现实生活中的贫穷、勾勒出生存的真实。海子的父亲曾说,女孩的娘家嫌弃他家贫穷。姑娘B的表述大概是会避开“穷”这个字的,表达的委婉一点,但海子的内心注定是受伤的。“被一双劳动的大手”种下,我被种下,种在深爱着的土地,写出农村的社会身份属性和城市的社会身份有着无法埋填的隔阂鸿沟。海子坦然地面对,也不认为穷是窘迫,相反,在精神层面为人类大诗创造着血和肉。他并没因此责怪或埋怨B,而是把贫穷与“圣洁的美丽”统一起来。最后以“棺材”这种极端的喻体作喻,是诗人将爱情埋葬,是对B一生一世的矢志不渝的爱的埋葬。再回来看诗的命名,“葡萄园之西的话语”,葡萄园喻指爱情理想,诗人以“之西”两字落下了爱情的大幕,才情不经意间流露在名字里。

《祖国,或以梦为马》,看见诗名,“或以梦为马”这一刻其实不知诗人想表达什么,但倒是可以感受到一种不羁。诗的下方注着写于1987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代在变,变得多元、不定。诗人也遇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是被裹挟进入,还是抵抗。这个命名是祖国命题,也被诗人列为最高级的命题,是一首对80年代理想主义致敬的诗。有论者认为这一首诗是海子诗歌的《圣经》,诗的名字“或以梦为马”蕴含了诗人生命中的绝望和希望,也暗含了诗人全部的追求、抱负和理想,渗透着对诗歌语言革新的尝试,又承载着诗人浪漫的大诗理想,并以祖国借喻,包含了太多在内,诗人这种表达魅力大概也是这首诗被喜爱与推崇的原因,这也是海子影响最广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长,但气势磅礴,激情饱满,令人读后久久难忘。诗分9节。在第1至第4节,诗人表达了要做大诗理想、远方忠诚的儿子,这理想也包含诗人纯粹的人格理想,更多的是指诗人建筑祖国诗歌语言的理想。开篇处,诗人在“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物质的短暂情人”两句中用了隐喻,喻示着理想必将对物质的胜利,是一种古典浪漫主义情怀。“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这里的“烈士”是借喻,也许是为了诗歌事业的君子诗人,“小丑”大概是追逐名利的诗人。读懂名字,已明了诗歌主旨,读到最后2节: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29)

诗歌的词汇选择日、光明、以梦为马的诗人、太阳、凤凰、龙,语境突然变得很高昂、激烈,更像是诗人在用整个生命发声,也表达了诗人的太阳王子诗歌理想与抱负,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诗人大诗理想的非凡抱负在这首诗中全部呈现给读者,“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这些中国古典元素的词汇叠加,推动语义结构的完整,使整首诗走向高昂,也是诗人对诗歌事业的一种非凡气魄表达。

三、未完的长诗命名分析

海子不仅写了200多首命名特别的抒情短诗,还写了十部长诗,将其中七部命名为《太阳·七部书》(全书没写完)。他的好友、也是诗歌界知音骆一禾是这样分析这个命名的,骆一禾在 1989 年 5 月 13 日(突发脑溢血前一日)写的纪念海子《海子生涯(1964-1989)》文中写道:“《七部书》的意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东至太平洋沿岸,西至两河流域,分别以敦煌和金字塔为两极中心;北至蒙古大草原,南至印度次大陆,其中是以神话线索‘鲲( 南) 鹏( 北) 之变’贯穿的。这个史诗图景的提炼程度相当有魅力,令人感到数学之美的简赅。海子在这个图景上建立了支撑想象力和素材范围的原型谱。海子史诗构图的范围内产生过世界最伟大的史诗,他必须承受众多原始史诗的较量。从希腊和希伯来传统看,产生了结构最严整的体系性神话和史诗,其特点是光明、日神传统的原始力量战胜了更为野蛮、莽撞的黑暗、酒神传统的原始力量。这就是海子择定“太阳”和“太阳王”主神形象的原因:他不是沿袭古代太阳神崇拜,更主要的是,他要以“太阳王”这个火辣辣的形象来笼罩光明与黑暗的力量,使它们同等地呈现,他要建设的史诗结构因此有神魔合一的实质。”(30)

骆一禾的分析,也正是海子在诗论《诗学:一份提纲》中写过的有关太阳的思考。海子一直被称为太阳之子诗人。其实读过《海子诗全编》后,会发现大多诗歌不是写太阳、或说光明,海子是一个以黑暗、死亡或说悲剧为事业的诗人。海子《太阳·七部书》以太阳命名,但也并不以太阳为题材。《七部书》里,《断头篇》《诗剧》《弥赛亚》的主题是天空,《土地篇》《大扎撒》《你是父亲的好女儿》背景是土地,《弑》的题材是写人间。也就是说《太阳·七部书》是一个从外部给予的命名,并不是对其本质的概括。但在一些诗中,海子写下的“人物道白却有着猛烈奔驰的速度,这种危险的速度,也是太阳神之子的诗歌应有的特征”。(31)

海子在抒情诗领域向20世纪80年代挑战性地独擎浪漫主义旗帜,“被他人称为太阳神之子的这类诗人,都有短命天才、抒情诗中有鲜明自传性带来的雄厚底蕴、向史诗形态作恃力而为、雄心壮志的挑战、绝命诗篇中惊才卓越的断章性质等特点”。(32)然而这和他另一种诗歌理想:“把完形的、格式塔式造型赋予潜在精神、深渊本能和内心分裂主题——形成了根本冲突,他因而处于凡·高、尼采、荷尔德林式的精神境地:原始力量核心和垂直蒸晒。”(33)海子的诗歌道路是在完成史诗构想。从浪漫主义诗人自传和激情犹如凡高、尼采、荷尔德林等突然转向史诗。海子说“我写长诗总是迫不得已。出于某种巨大的元素对我的召唤,也是因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这些元素和伟大材料的东西总会涨破我的诗歌外壳。为了诗歌本身——和现代世界艺术对精神的垄断和优势——我得舍弃我大部分的精神材料,直到它们成为诗歌。”(34)

海子认为“在上帝的七日里一定有原始力量的焦虑、和解、对话,他对我的命令、指责和期望。”(35)他是收了命令,对自己写诗高标对照,比如他写《土地》,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可见我们已丧失了多少东西。“他深刻的现实生存忧患和崇高人格的热切追取,以及灵魂直裸于生命质询时的坦诚以及自省精神,使当代中国诗歌重新开始了对朴素的关注,对情感与心灵的关注。”(36)燎原充分肯定了海子诗歌的原创性及其对1980年代诗坛的意义。没有了海子、骆一禾,80年代诗歌时代也随着终结了。

诗人在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也像烈火一样,把诗歌写作与生命融为一体,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诗歌的“修辞练习”。正是这种创作心态,海子创造了“麦地”“村庄”等一系列清新意象,营造了一个大地村庄、故乡的本质,并试图围绕“太阳”“远方”等意象建立一个精神王国,作为人类灵魂的栖息地。“太阳”成了海子所追求的志向:“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37)。海子个人的努力并没有达到他所追求的大诗理想,但作为一个诗人,他摆脱了传统诗学的束缚,站在人类诗歌的中心去追求远方的理想,确实震撼着心灵。这部长诗命名的背后,可见诗人深刻的大诗理想与文化焦虑。

“一种语言越是接近整体的成熟,越是要求它的操作者付出个体的代价,而诗人作为一种语言的最权威的操作者,他付出的代价尤其悲壮和惨烈;”(38)因而诗人选择死亡,是他无法回避的语言命运,他要用“全部生命”去偿还那天赋的语言之债。

海子,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个有着古典主义情怀终结意义的坐标。其实,中国当代诗歌并没有止步,仍在通过改革寻找一种复归,寻找诗人的写作与读者的平衡与融入。诗歌命名的发生,是一种综合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也反向促成了文本进入经典化的可能与演变。海子诗歌,在生前并未得到世人的理解和重视,而在去世十年后,他的诗受到青年诗人、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度文本解读。海子迈出了中国当代诗歌改革的第一步,至于这一步的实际力量以及所能产生的影响,还要等待时间去验证。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再发现”(批准号:18BZW17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燎原:《海子评传——扑向太阳之豹》,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354页。

(2)谢冕:《不死的海子》序,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4)(5)(6)(7)(8)(9)(10)(11)(12)(13)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美]布鲁克斯:《沃伦·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分析》,《新批评》史亮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页。

(15)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6)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17) 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18)(19)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第32页。

(20)(21)(22)海子:《梭罗这人有脑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第56页,第56页。

(23)(24)海子:《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3页,第63页。

(25)(26)(27)(28)海子:《半截的诗》《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幸福》《葡萄园之西的话语》,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5页,第121页,第120页,第127页。

(29)(37)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第145页。

(30)(31)(32)(33)骆一禾:《海子生涯(代序一)》,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3页,第2页,第2页,第3页。

(34)(35)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6)燎原:《孪生的麦子之地》,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8)臧棣:《犀利的汉语之光——论戈麦及其诗歌精神》,西渡编,《戈麦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