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吕振:访邓友梅先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吕振  2024年03月21日08:08

2023年10月,我的忘年交、90岁的老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常务副馆长周明先生来电,约我近期一起去看望他的老朋友、93岁的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邓友梅先生。

邓友梅的大名,2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专门的章节讲到他的作品。他是山东平原县人,青少年时曾参加八路军,1943年被日本人强行押送到日本山口县化工厂做劳工,受尽了折磨,一年多后被遣返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文联工作,1956年,他因发表小说《在悬崖上》而知名。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60年代下放到鞍山生活了好多年,拨乱反正后才得以平反。

邓友梅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登上文坛,焕发了创作激情,他创作的《追赶队伍的女兵》《那五》《烟壶》连续获得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连续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在五卷本《邓友梅自选集》的“卷首絮语”中,他写道:“从主观上说我极力追求变法,一是更多的注重文化性、可读性;二是对人对事坚持我个人评价。前者的试验是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后者则表现在把视点转向一度被排斥在文学描写对象外的凡人小事、芸芸众生。这样就写了《话说陶然亭》《双猫图》《那五》《烟壶》这个系列的作品。”他深耕自 己熟悉的生活领域,描摹新旧北京城的民风民俗和世态人情,塑造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创作了 自成一家的京味风情小说,这是邓友梅的最大特色。

按照约定,10月21日早上,我开车到北四环芍药居去接周明先生。我给邓老带了一盒东阿阿胶,一盒武夷岩茶。周老带了一包陕西老家寄来的馍,还有一箱周至猕猴桃。20分钟后,我和周老在东城区民旺园小区,叩开了邓友梅先生家的门,邓老的爱人韩舞燕老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去,并大声说着:“老邓,周明他们来看你了。”韩老师满头银发、面色红润,虽然也已经80多岁,但浑身散发着知识女性的高雅气质。听周老讲,韩老师之前在新华社工作,她的父亲是著名作家韩北屏,她本人也写过一些书。

邓友梅先生正半躺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看到我们来,热情地招呼我和周老坐在他身边,听说我是山东老乡,邓老很高兴。和印在书上的中年照片相比,邓老瘦了很多,牙也掉了很多,但头脑还比较清醒。韩老师听说我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还问起了山大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马瑞芳教授的近况,说她们是同龄人,当年曾一起出国访问。

周老和邓老手拉着手互相问候,这对文坛老人饱经风霜,60多年的情谊,令人感动。去年疫情泛滥时,他们老两口都得了新冠肺炎,邓老在医院治疗,三进三出,最近才慢慢康复,从医院回到家里,闯过这一关,真是不容易。韩老师为了防止阿尔茨海默症,从网上购买了一些花鸟画、人物画的临摹册子,老两口一起用心临摹,锻炼手和脑。其中临摹的一张观音图惟妙惟肖。天气晴朗的时候,邓老和老伴也会到楼下沿着北护城河走一走。

客厅的书架上摆放了一些书,博古架上也摆放着很多富有特色的工艺品,还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好友看望邓老时的照片。沙发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寿”字,那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烟壶内画名家王习三赠送给邓老的书法作品,邓老在写作《烟壶》时,曾住到河北衡水王习三的工厂里体验生活,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次探望,我带去了几本邓老的著作,请他签名留念。

聊了一个多小时,到了午饭时间,我们起身告辞,并和邓老合影留念。周老跟邓老说:“当年北京文坛的‘四小天鹅’(邓友梅、从维熙、王蒙、刘绍棠,笔者注),现在就剩你和王蒙了,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啊。”邓老和韩老师也对周老说:“你也是90岁的人了,以后想念了就打个电话,不用亲自跑了,你也多多保重!”看到两位老寿星手拉着手作别,这样的场景,令人十分感动,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这是时代之幸,文坛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