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上岭故事到处传扬
来源:《小说选刊》 | 安殿荣 凡一平  2024年03月22日07:21

安殿荣,女,满族,1981年生于辽宁北镇。现供职于《民族文学》杂志社,系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报刊。

安殿荣,女,满族,1981年生于辽宁北镇。现供职于《民族文学》杂志社,系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有作品见于《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报刊。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男,壮族。1964年生,广西都安人。先后毕业于河池师专、复旦大学中文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文联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上岭村的谋杀》《天等山》《蝉声唱》《顶牛爷百岁史》等十部,小说集《撒谎的村庄》等十二部。曾获铜鼓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有作品被翻译成瑞典、俄、越南、马来西亚文等在国外出版。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男,壮族。1964年生,广西都安人。先后毕业于河池师专、复旦大学中文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文联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上岭村的谋杀》《天等山》《蝉声唱》《顶牛爷百岁史》等十部,小说集《撒谎的村庄》等十二部。曾获铜鼓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有作品被翻译成瑞典、俄、越南、马来西亚文等在国外出版。

主持人:安殿荣(满族)

嘉 宾:凡一平(壮族)

主持人:一平老师好,在聊您的作品之前,得先聊一聊您的故乡——上岭。近些年来,“上岭”活跃在各大文学期刊,《民族文学》就曾发表过《上岭裁缝》,本期又推出了这篇《上岭网红》,可见您在上岭这个文学地标上,倾注了极其浓厚的感情,也是有创作“野心”的。

凡一平:上岭,是我近些年文学创作的地理标识,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从桂北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往东十三公里,再沿红水河顺流而下四十公里,在二级公路的对岸,有被青山和竹林环抱的村庄,就是上岭。它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或摇篮。上岭有着不多的人口,却生生长流,他们渺小但却坚韧,又像鱼群一样抱团,欢乐。已经死去和还活着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近些年,上岭故事如井喷般不断地涌入我的脑海并诉诸文字。一个接一个渺小、坚强、智慧的人物,让我心动,也让我冲动。我把他们写出来,呈现他们于苦难中的坚强和达观,生存的智慧和善良,同时寄托我对生命的悲悯、对人性幽微的探索,以及对人性光芒的希冀。这些作品或是我献给上岭村的又一曲悲歌,或是另一杯甜酒。书中的故事无一不发生在上岭,转移和加载在了产婆、裁缝、侦探、说客、道公、保姆、歌王等人物身上。他们身上满是上岭男人、女人的性格和气味。他们的经历中有我曾祖父的冒险和神秘,有我祖父的坚忍和大气,有我外婆和母亲的非凡才艺和想象,还有我父亲和叔父的善良忠诚……

上岭是一个村,又是一个人。

我是上岭村人。

我想我这辈子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我、养我、亲我的上岭村了。只是,接下来我该如何描写上岭村,让上岭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打动人心,到处传扬,这是个问题。

主持人:《上岭网红》展现了一个在短视频和粉丝经济影响下的鲜活乡村。这应该是您与当下社会潮流贴合得最为紧密的一篇小说了,能谈谈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吗?

凡一平:《上岭网红》是我延续的关于上岭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半虚构一半真实。网红是虚构的,因为上岭目前没有网红。如果说有,那就是我。我在抖音的账号已有九千的粉丝,跟别人比很少,但跟上岭人比肯定是最多的。而且我发现有不少上岭人在关注我,其中有我的二哥、二嫂,以及其他的乡亲们,为此我也关注了他们。他们都注册了抖音,在抖音亮相,发布他们的日常生活。我注意到,他们进驻抖音,并不是为了成为网红,或许也想。不管想或不想,他们展示的生活是真实的,没有虚假。在影像里,秀丽的山河、贫瘠的土地、放养的牛羊、垂钓的鱼、欢闹的婚宴、悲伤哀婉的白事……是那样生动、亲切和感人。上岭人活得平凡,却很自在,他们貌似与世无争,却无比地热爱生活。是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了我写作《上岭网红》的灵感。

主持人:数字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流量面前,如何坚守底线,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带有自主、批判、创造力的追问也显得十分重要。捉黄鳝的黄善,在爆火之后,就面临着是否要诚实面对观众的考验。金钱诱惑着他,但同乡人的朴实善良,也使他重新审视自己。

凡一平:我十六岁以前生长在上岭,是钓鱼和捉鳝的高手,这过往的经历决定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根本的人物还是上岭人,我的乡亲们。锦衣玉食、功名利禄,在我的乡亲们那里,不过是浮云,唯有质朴、善良和智慧,方为立身之本、传世之道。就在刚刚,下午四点的时候,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我的堂哥堂嫂。他们风尘仆仆,带着自种的青菜、自捕的河虾,来看我九十四岁的母亲。他们放下青菜、河虾,与我母亲寒暄一会儿,又匆匆地赶回近二百公里远的上岭。他们留下的青菜河虾,不仅仅是我少时的味觉和记忆,更是乡情的浓缩和亲情的呼唤。

主持人:小说中特别安排与黄善有过情感纠葛的覃凤飞、韦婉宁母女直播传统彩调《十月花》,也是用心之笔。在网络通达的年代,大家更想被看见,被认同。您怎么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播?

凡一平:在写作这篇小说之初,我恰好跟石向东吃饭,他是著名的雕塑家,兴头上表演节目,他唱的正是传统彩调《十月花》,地地道道、有滋有味的腔调让我赞叹和佩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人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世代的人们检验的,是锤炼过的真金白银,是只升不降的高山,没有理由不被喜欢和景仰。创新是小说家的追求,而在创作中不忘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小说家的责任和自觉。

主持人:感谢一平老师接受采访,愿这样的上岭故事到处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