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鼎钧:周处除三害的后半截故事
来源: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微信公众号) | 王鼎钧  2024年03月11日08:27

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周处除三害

一、半截周处

三国时代有个周处,今江苏宜兴人,孔武有力,是块材料。只因父亲死得早,没人管教,变成“州里患之”的大流氓。

有一老者叹息地方上有三害,周处慨然答应为父老除害。老者告诉他第一害是西山有只猛虎,经常下山吃人,周处上山把那只虎杀了。老者又告诉他第二害是附近水中有蛟,常把往来的船只弄翻,他又入水把蛟斩了。他问第三害是什么,老者本来不敢讲出来,见他杀虎斩蛟,不像无可救药的恶人,这才壮了胆子说:“第三害就是你啊!”周处经此当头棒喝,幡然悔悟。

有人说这老者是个神仙,特来点化周处。如果这话不可信,如果老者是宜兴当地居民,岂不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他除了三害,历史家竟然忘了打听一下他的名字。也许说故事的人为求动听,故意把他说成倏然一现的神龙。

周处的父亲本是有名的读书人,虽然死得早,也给周处留下一定的影响,所以周处知道怎么做。他去拜名学者陆云为师,用功读书,后来入了仕途,做过武官也做过文官。

周处的故事写进教科书,编成广播剧,拍了电影,可说家喻户晓,可是大家所喻所晓到此为止,说故事的人只说了个上半截。

二、他们把下半截故事藏起来

原来周处在晋朝做到御史中丞。他为官忠直,把除三害的精神拿到朝廷上来,也不管除山中虎易、除朝中害难。于是得罪了权贵。

有一年,少数民族反叛,朝廷派梁王司马彤平乱,司马彤点名要周处参战。有人知道司马彤居心不良,劝周处别去,可是周处认为国家需要用人,他不能逃避责任。

唉,到了战场上,司马彤下手报复。他把周处指挥到一个绝地,不予援助,结果周处力战而死,全军覆没。周处不避权贵,有助司马氏保有天下,可是司马家的人不这样想。为了害死一个忠良,情愿打一次败仗,动摇士气民心,不惜工本。至于覆没的五千步卒,谁无父母,谁无兄弟,谁无尘世的贪恋,谁无生存的权利,他们纳粮当兵,敬畏官吏,何负于晋。司马家的人就更不会这样想了。

这后半截故事,大家同心协力把它埋起来。有一年,某制片家想拍除三害,我表示了一点意见,我说周处一生可以拍成一部深刻的悲剧,我建议他一直拍到周处战死。他断然说:“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拍。”那时他懂,我不懂。现在我懂,你懂不懂?

三、很多故事只剩半截

说故事的人把很多故事“腰斩”了。

例如说弦高犒师。弦高是郑国的商人,以大批贩卖牛羊为业。有一次,他赶着牛群到秦国去卖,走到郑秦边境,发现秦国军队越境而来,显然要攻打郑国。那时人口稀少,秦军的行动无人发觉,弦高赶紧派人回去向朝廷报讯,同时去见秦军的司令官,献上牛群,说是奉了郑国国王的命令前来犒赏秦军。司令官一听,认为偷袭的计划失败了,看来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备,秦军预定的军事计划只好取消。

你以后读到弦高的故事,不要以为我早已知道了,不必再看了。要看,而且先看结尾,因为故事并非到此为止,下面还有半截。

还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四十年代,英皇爱德华八世爱上辛普逊女士,两人决定结婚,但是皇室和国会坚决反对。于是英皇毅然逊位,退居温莎公爵,人们说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动听、最美丽、最受人传诵的爱情。

你以后再读到这个故事,请检查一下:这个故事后面应该还有一段。

还有抗战发生,日军进攻淞沪,我们有八百壮士孤军固守四行仓库,不肯退却。“中国不会亡”的歌声慷慨激昂,余音至今深在人心。那些说故事的人说到女童军杨惠敏泅水献上一面国旗,国旗在四行仓库顶上升起来,就不再说下去了,好像那些壮士至今还守在那里。

所以,这个故事,你也不能说早已知道了,不必再看了。

四、半部《论语》 半部《圣经》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一向奇怪为什么是“半部”。现在我知道了,他把另外半部藏起来了。

元微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不起,可是他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只是一半,还有一半他藏起来了。

自从我发奋把新旧约全书细读一遍,我发现牧师讲道也是“半部《圣经》救世人”。自从牧师发觉了我的发现,他就不再称我为基督徒,而称我是“研读《圣经》的人”。

我们是拿着半张地图走路,难怪后来穷途无归;我们是照着半本秘籍练功,难怪后来走火入魔。

五、一个完整的故事

老李退役后无计谋生,在闹市街角摆了个书摊,那地方是都市的心脏地区,按规定不许摆摊,可是民以食为天,老李顾不了许多。警察看他是退役老兵,也只说了一句:“你没有执照,我装作不知道,有一天上头说你不合法,你得马上搬。”

书摊生意很好,有个清寒的学生常常站在书摊前看报,两个人结了忘年之交。后来那学生没钱,老李就替他交学费。那青年大学毕业,弄到了留美的奖学金,老李慧眼识才,未免自负,心中一喜,就拿出所有的积蓄来为他买机票。老李孤身一人,年幼时没念过多少书,这样做也是心理上的一种补偿。

留美期间,老李怕那年轻人奖学金不够,汇过两次钱。钱是一粥一饭节省下来。那时外汇管制,汇钱出去不容易,老李到处找关系托人。五年以后,那年轻人拿到博士学位,英姿勃发,老李则风吹雨打,树犹如此,倒也很有成就感。

这是上半段。

那年轻人在国外搭上了政治关系,学成回国,立刻做官,冠盖京华,斯人得志,只是想起自己的恩人是一个摆书摊的糟老头子,心中大不自在。新闻记者访问他,问他苦学成功的经过,他举出许多人来,某院长帮助他,某部长帮助他,某大使帮助他,绝口不提老李。他绝对不愿意从老李摆摊的街口经过,总是绕着弯儿走,有时与别人同行,苦难自圆其说。渐渐地,他觉得在交通要道上有那样一个书摊,实在可恶。

六、一个善体人意的部下

这位学成回国的新贵有个聪明伶俐的部下,姓沈,他看出来老板心中有这么一个结,他认为他有了机会。

有一天,他陪老板闲谈,把话题引到市政交通上。他说:“现在书摊太多,把人行道都塞住了,实在不像话,应该取缔!尤其是没有执照的书摊,应该首先取缔!”说得他的上司一怔。

过了几天,姓沈的陪上司出去开会,两人上了汽车,老沈又对上司说:“我和╳局长谈过,警察已经把没有执照的书摊赶走了,某某路上清爽多了。行人上了人行道,不再跟汽车抢路了。”说完,吩咐司机向某某路开行,他的上司又是一怔。

某某路比六年前更繁华,更拥挤,行人道上的书摊更多,只少了一处:转角的地方,老李的书摊是无影无踪了。新贵如释重负,用欣赏的眼光瞥一下老沈,老沈目无旁瞬,一言不发,从此不再谈论书摊。

老李为他的书摊奋斗了一阵子,终归失败,但也弄清了底蕴,事情跟他资助过的那个留学生有干系。他大惊大怒大痛,原原本本告诉了一个老朋友。你猜那人说什么?“老哥!你以前那样帮他,现在他能这样害你?这太不合情理了!我没法相信!”

老李怀着挫伤,向另一位朋友诉苦,那人反问:“这怎么可能?你们中间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

一夕之间,所有的朋友都话不投机了!

老李犯了大错,他本该把这后半段隐瞒起来。

七、一笔善善恶恶的账

咱们人类实在奇怪得很。做坏事做到天良丧尽、情理难容,就没人相信他会那样做。

大战时期,纳粹德国残害美军俘虏,手段酷烈异常,消息传到美国,美国人断定这是为了宣传反德而过甚其词,理由呢,太不合理,德国人不可能那样做。

美军的宣传机构把这些意见搜集起来,觉得不能淡然置之,就改写宣传资料,替德国掩饰一部分罪行,只传播那一般人能理解的。这才消除了宣传上的反效果。

摆书摊的老李如果告诉人家:那个穷学生现在做官了,做了官就不理我了,我在马路上碰见他,他的眼睛只看空气。这话人家会相信。现在他说,那个穷学生做了官以后,第一件事是先断了我的生路,这教人家怎么听得懂?

八、一个司空见惯的公式

人间另一件常见的怪事,就是把责任推给弱者。

所有“忘恩的故事”都是沿着一个公式发展:当施者强、受者弱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很好,后来时移势易,施者变弱、受者变强,两人就不能相处了。

除了极少数例外,穷人总是迎合富人,没势力的人总是迁就有势力的人,弱者对强者有依赖攀援之心,即使素不相识还要千方百计搭条线呢,何况当初微贱时就有深厚的交谊?富贵易交,当然是贵者富者操主动之权。

如果这样想,那就发现这是强者的责任。—如果这是强者的责任,我必须在冒犯强者维持正义或牺牲公道趋炎附势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这就难了!

聪明人愿意树立正直的形象,但是也绝不愿意向强者挑战,他会怎么办呢,怎么样才会鱼熊兼美呢?办法就是转换症结、教弱者负责。

我们又有一个故事。

其实这是一个故事的后半截。

抗战发生,日本军队打进中国,攻城略地,奸淫烧杀。日军走后,那“被污辱被损害的”少妇,跪在公公婆婆丈夫面前听候裁判。

婆婆手里拿着擀面杖,声嘶力竭地责骂:“为什么会是你呢?为什么不是别人呢?”挥动擀面杖就打。

丈夫手里拿着鞭子,血管粗了一倍:“全村的女人都平安,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你为什么偏偏出事呢!”扬起鞭子就抽。

最后,那公公吐一口痰,站起来,指着媳妇:“你该死!你去死吧!”

半夜,那媳妇投了河。公婆和丈夫,都觉得他们堂堂维持了本族本村的道德水准,可以顶天立地做人。

现在,那摆书摊的老汉也就得到这样的批评:“你老兄做人太失败了,好容易有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竟不能把关系维持下去!”

人间事往往如此。你现在知道下半部了。

(文章节选自《随缘破密》,王鼎钧 著,三联书店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