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岭表录异》:唐代岭南的怪异食材
来源:北京晚报 | 黄西蒙  2024年03月05日09:33

唐昭宗时的广州司马刘恂,曾写过一本记录岭南风物的《岭表录异》,其中不少有关岭南特色美食的内容,读来令人啧啧称奇。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已经散佚了,幸得明代修《永乐大典》的时候辑录出了一些内容,这才让《岭表录异》的珍贵记载重见天日。

刘恂是北方人,到了今天珠三角一带,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五花八门的海鲜水产。从记录来看,古人能尝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美食远远多于今人。比如,在远古时期就存在的海洋生物鲎(hòu),在书中叫鲎鱼,“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食用鲎鱼的方法,就是从坚硬的外壳下面取出细嫩的肉,与酱料在一起,美味极了。刘恂大概是食用过鲎鱼的,用了不少的篇幅来记录这个怪异生物。书中还记录了鳙鱼、鳟鱼,比目鱼等鱼类。

在今天很常见的鳄鱼,在书中也有记录:“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tuó),而举止趫疾,口森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看来,古人也知道鳄鱼非常凶猛,多有畏惧。

俗名为大壁虎的蛤蚧(gé jiè),在唐代也为岭南人所用。只是,蛤蚧不会进入寻常人家的餐桌,而是一种中药的药材。“里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有中医认为蛤蚧有治疗哮喘和延缓衰老的功效,看来在唐代,古人已经有了类似的认识。

今人仍十分爱吃的生蚝,在书中也有不少记录:

蚝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而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每一房内,蚝肉一片,随其所生,前后大小不等。每潮来,诸蚝皆开房,见人即合之……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能壅肠胃。

珠三角海岸沿线,多养殖生蚝,虽然不同季节和地段的生蚝大小不同,但都很美味。特别是在潮水丰满的时候,一个个生蚝都张开了嘴,露出诱人的蚝肉,有的可以腌制,有的可以炒菜,不论生腌还是炙烤,都能散发独有的鲜美气味,让食客吃得肚子圆鼓鼓,好不快活。刘恂能这样仔细地记录生蚝的做法与味道,或许也对这珍馐回味无穷吧。

还有蜈蚣、水母、蜜蜂、两头蛇等物,都是唐代岭南的怪异美食。只是其味道,恐怕远远没法跟生蚝、鳟鱼之类的相比。

讲到物产,刘恂还提到,海南没有马,只有黄牛,而且骑牛者的行进速度未必缓慢:“琼州不产骡马,人多骑黄牛,亦饰以鞍鞯,加之衔勒。可骑者,皆自小习其步骤,亦甚有稳快者。”孔雀、犀牛、鹧鸪、猫头鹰等物,在书中亦有记载。

如今在海南岛常见的椰子树,竟也成了刘恂眼中的神奇之物。从记录来看,刘恂对椰汁的口感难以忘怀,那种清凉可口的感觉,让他铭刻于心,甚至连椰子的外形也看起来很可爱:“结椰子大如瓯杯,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圆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涂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壳中有液,数合如乳,亦可饮之,冷而动气。”

唐代岭南气候炎热,还有很多大象。唐人经常捕食大象,甚至还研究出不少食用象肉的方法。刘恂在书中特别提到,“象肉有十二种,合十二属,胆不附肝,随月转在诸肉中”。还有记载,“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可惜,这十二种象肉具体是什么,到底怎么食用以及烧烤象鼻的味道,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岭表录异》留存至今的内容,只是原书的一小部分,大量内容都失传了,但从书中只言片语可知,象肉并非唐代岭南人很陌生的食材,与吃鱼虾、螃蟹、生蚝、蛇肉一样,并无奇特之处。只是在今人来看,刘恂笔下的怪异食材实在是太多了。

唐人很喜欢大象,除了食用,有时候还会把它当成与赛马一样的玩物。“设舞象,曲乐动,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羁络首,锦襜垂身,随膝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看来,也有一些性情温柔、听人号令的大象,能配合主人,跳起舞蹈,为酒宴助兴。

刘恂还记录了一种名为石矩的章鱼,“身小而足长,入盐干烧,食极美”。还有一种名为鹦鹉螺的海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文,大者可受三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又红螺大小亦类鹦鹉螺壳,薄而红,亦堪为酒器,刳(剖)小螺为足,缀以胶漆,尤可佳尚”,只是这鹦鹉螺大概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观赏、装饰的。

刘恂发现,岭南人很善于“物尽其材”,用各种特产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用来烹饪美食。只可惜,还有太多稀见的岭南食材,并没有得到详尽的解释。或许是刘恂当初没有记录,也可能是相关记录湮没在时光长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