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孙犁的史识
来源:北京晚报 |   李乔  2024年02月26日07:25

孙犁先生是作家,但他重视历史。在他所写的文章里,经常能见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很多是他的亲历亲闻,由此可以看出其非凡的史识。从孙犁的文章中勾稽出这些史料,颇为不易,下面抄录数则并略作点评。

书香门第之不同

孙犁说:“清朝一部笔记里说:到有藏书的人家去,看到谁家的书崭新,插架整齐,他家的子弟,一定是不读书,没有学问的。看到谁家的书零乱破败,散放各处,这家的子弟,才是真正读书的人。”(《老荒集·爱书续谈》,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评曰:这反映了清代书香门第的景况,前者是藏书而不读,后者是读书种子。其实读书种子的书也有码放得很整齐的,孙犁的书就插架整齐,读过的书多触手如新。

作为疾病的“书痴”

孙犁说:“中国旧医书上说有一种疾病,叫做‘书痴’,我的行为,庶几近之。”(《老荒集·爱书续谈》,同上,第60页)

评曰:过去一提到“书痴”,都以为是个形容词,指爱书、读书成癖者。没想到中国古代将“书痴”视为一种疾病,究竟是不是疾病呢?医学家和写医学史的人应对此做点研究。

出家的原因

提及佛教时,孙犁说:“中国从南北朝、唐朝达到顶点,对佛教的崇奉,只是政治作用。人民出家,却大多为了衣食,而一入佛门,苦恼甚于尘世,这是我们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出的。”(《老荒集·致贾平凹》,同上,第237页)

评曰:原以为出家者多因精神颓唐或信仰追求,没想到大多为了衣食;寺庙有经济来源,可供僧众衣食。又以为入了佛门,苦恼自然减少,没想到甚于尘世。这些史料和史识,皆是常人未注意的。

刀笔风味

孙犁说:“清朝官书的语言很厉害,有刀笔风味。比如朝廷申饬下属,常用‘是何居心,不可细问’这句话,这一句话,就常常能使一些达官贵人,濒于自杀的绝境。”(《澹定集·读作品记》,同上,第25页)

评曰:辛辣、老到、阴鸷的笔法,谓之“刀笔风味”,也可称“师爷笔法”。清朝文字狱一度盛行,且绍兴师爷遍天下,这影响了官书文字,故有“是何居心,不可细问”之类的语言。孙犁看过明清档案及《入幕须知》《宦海指南》一类书,了解这类语言及其厉害之处。

宦官里的人才

孙犁说:“我曾见明刊本《太平广记》十余册,……犹豫未买,遂为会文堂主人买去,失之交臂,后颇悔之。会文堂在夫子庙街,主人为清朝一宦官,时常挟一青包袱,往来于早市冷摊,精于版本之学。”(《买〈太平广记〉记》,同上,第234页)

评曰:清朝灭亡后,大批宦官风流云散,各谋生计。此宦官投身旧书业,精于版本学,没想到宦官中竟有如此人才。宦官制度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会文堂主人的行迹,可谓宦官史的“一纸末页”;孙犁有幸目睹,也算是一种“眼福”。

车夫生活之一瞥

民国社会有句公认的俗语:“车喝儿进店(大车店),给个知县也不干!”对此,孙犁说:“确实如此,车夫把车喝住,把鞭子往车座上一插,便什么也不管,径到柜房,洗脸,喝茶,吃饭去了。一切由店伙代劳。酒饭钱,牲口草料钱,自然是从乘客的饭钱中代付了……”(《晚华集·保定旧事》,同上,第42页)

评曰:这是孙犁坐大车之后的记录,是普通民众生活之一斑。孙犁特别注意保留目之所见的社会生活材料,及至今日,这些社会生活材料成为宝贵的社会生活史料。这种内容正史不记,孙犁记之,遂成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类的史料。

日寇的铁蹄

孙犁在《新年悬旧照》一文中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学生,特别注意,凡是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尺泽集》,同上,第59页)他在《读画论记》一文中说:“当时,日寇铁蹄所至,知识分子生存甚难。”(《曲终集》,同上,第159页)

评曰:这是两条惊心动魄的史料。想想看,抗日战争时期学生竟然有生命危险,这是什么样的世界!日寇为何要杀学生?因为学生是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头脑,有民族思想和反抗意识,不甘心做亡国奴,所以最受日寇仇恨。知识分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日寇认为消灭了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就可以加速侵略的进程。可见学生和知识分子,是多么有力量的群体。

鲁迅之误

孙犁在《谈慎》一文中说:“记得鲁迅先生,在晚年和人论战时,就曾经因把《颜氏家训》上学鲜卑语的典故记反了,引起过一些麻烦。”(《尺泽集》,同上,第156页)

评曰:以鲁迅的博闻强识,也会失误,更何况我辈。凡事要慎重,不光文事要慎重,百事都要慎重,慎重比粗率好得多。

人情有冷暖

明清时期的不少谚语,都描摹了宦情和官场风貌,是很有价值的史料。孙犁在《悼曼晴》一文里就记录了这样一条谚语:“旧日北京,官场有俗语:‘太太死了客满堂,老爷死了好凄凉。’”(《如云集》,同上,第46页)

评曰:太太死后,人们为了拍老爷的马屁,纷纷到老爷家吊唁,致使宾客满堂;老爷死后,无马屁可拍,也就不必吊唁了,老爷家便凄凉得很。这条谚语反映了官场的人情冷暖,展现出官场关系网的一个侧面。

《智囊全集》

读书,是了解毛主席的一个重要途径。孙犁在《智囊全集》一文中说:“读章含之文章,知毛曾从她家借阅此书(《智囊全集》)。章士钊收藏此类书籍,无足怪。毛一生大智大慧,奇谋奇计,非古所有,尚以为不足,晚年仍借鉴不已,此可异也。”(《如云集》,同上,第309页)

评曰:毛主席一生涉猎广泛,无书不读,读此类杂书,并不奇怪。晚年所遇诸事复杂棘手,欲以古人的智慧为借鉴,惜不知毛主席对此书作何评价。

“投其所好”

孙犁记录了一条有意思的史料:纪昀在精心校对《四库全书》的时候,“故意留一两处漏校的地方,这些漏校,都放在容易发现之处。把书缮写清楚之后,上呈御览。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秀露集》,同上,第307页)

评曰:乾隆的虚荣心强,纪昀便投其所好,满足他的虚荣心。其实挨训、罚俸都是小事,保住性命才是关键,为此就要动心思。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有产物。

地主儿子的话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农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地主是什么态度?一般的书极少涉及这个问题。孙犁在《度春荒》一文里说:“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虽然对这种政策,心里有些不满,他们还是积极经营的。抗日期间,我曾住在一家地主家里,他家的大儿子对我说:‘你们在前方努力抗日,我们在后方努力碾米。’”(《秀露集》,同上,第42页)支持八路军抗日,努力搞好经济,这是绝大多数地主富农对抗日战争的基本态度。

评曰:孙犁是亲历者,他的话是可靠的。地主富农的这种态度,归根结底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地主富农也是炎黄子孙,绝大多数都是抗日人士或同情抗日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