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牙祭”,还是“衙祭”?
来源:北京晚报 | 五柳七  2024年01月11日08:04

“打牙祭,本‘打衙祭’之讹传,《通考》载石林叶氏云:“节度使碧油红斾,受赐才藏于公宇私室,皆别为堂号节目,每朔望之次日祭之,号‘衙祭日’,祭毕,分肉以畀众人。”是衙祭二字,由来已久,后流传民间,遂附会成为打牙祭。”

民国报人喻血轮《绮情楼杂记》中写有《打牙祭考》一文,文中《通考》指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石林叶氏指宋代词人叶梦得。

喻血轮指俗语“打牙祭”为川黔湘鄂盛行风俗。不过四地风俗有别。川黔打牙祭,多于月之初二及十六日行之,湘鄂则于月之初一及十五行之耳。

牙祭之俗,又并非川黔湘鄂才有。在闽南,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商人祭拜土地公,称为“做牙”,这一天是土地公的生日。每年二月初二为“头牙”,腊月十六是最后一次牙祭,称为“尾牙”。在广东,同样有“牙祭”旧俗。大年初一休市,年初二才营业,叫“开牙”。不过当天要拜祭的不是土地爷,而是财神爷。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文翰楼店主人要刻一部考卷集,约匡超人半个月里批出三百多篇文章来,商定的好处就是包饭,“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茶水、灯油,都是店里供给。”吴敬梓是安徽人,《儒林外史》中多用淮扬方言,而这件事发生在杭州。

喻血轮引证《通考》之说,认为牙祭之牙,应为衙门之衙。清代地方文献中,牙祭还有其他说法。清代《重修台湾府志》记为“压”:“正月……十六日各市厘竟饜酒肉,名曰头压,自是月以为常,腊月既望踵而行之名曰尾压。”民国《同安县志》记为“祃(mà)”:“初二日为头祃,以三牲或五牲酒菜礼神,曰为祃。”

衙祭为何成了牙祭,只是谐音梗?近代的牙祭商俗,到底从何演变而来?牙祭到底祭祀的是哪位神灵?在史料中抽丝剥茧,喻血轮之说,只能算说对了一半。

易牙之说不靠谱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释:“尾牙”也作“尾衙”,是粤语和福建话,“指旧时商号为答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劳,在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宴请本店伙计的宴席”。“打牙祭”一词,现今很多地方言词典都有收录,其实应该算全国通用,天南地北的人都懂。

喻雪轮认为“牙祭”应为“衙祭”,忽略了一点——“衙门”一词是从何演变而来。

学者余云华在《牙祭习俗与尚武文化》一文举证:“牙祭习俗的源头在于原始的兽牙崇拜,观念内蕴是尚武。”源有数说,主要有三: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第二天衙门供事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牙(衙)祭肉”。

三说,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每月初二、十六杀牲以祭牙旗,而后食之,以后每逢月初、月中食肉一次,称作“打牙祭”。

易牙之说不靠谱。易牙是春秋时佞臣,擅长烹饪,但行事乖张,曾烹杀自己的儿子为国君做菜肴,后又参与谋反。晚近厨行确实有以易牙为祖师爷的,《北平风俗类征》有俗曲《厨子叹》:“自古庖人赞易牙,到而今传留行次有厨茶,饭庄食店非他不可,吉日良辰不可少。”不过为易牙立庙祭祀的,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沈阳和高雄的易牙庙。

余云华列举的后两说互有联系,并不矛盾。“由于牙与衙音同,后世又将牙讹化为衙,于是牙门就演变成了衙门。所以,官衙祭祀与军旅祭牙旗应有渊源关系,打牙祭习俗之源应是祭牙旗。”

“爪牙”本来是好词

先说牙。《诗经》有《祈父》一篇:“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的祈,通圻,依《毛传》释:“祈父,司马也,职掌封析之兵甲。”祈父是封疆大吏。诗中的“予”,是护卫京畿的军士,相当于汉代的羽林军。

诗中的我自比“王之爪牙”,爪牙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都是褒义词。

西周青铜器师克盨,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师克盨上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对克的两次册命, 并有隆重赏赐。铭文是:“王若曰:“师克!丕显文武,膺受大命。匍有四方,则繇唯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干害王身作爪牙。”

《国语》中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史记》中记述汉名将李广“霸陵醉尉”故事。李广兵败被贬为庶人,在蓝田隐居数年,常上南山射猎。一晚醉酒迟归,归途路过霸陵驿亭,被当值的霸陵尉拦住。霸陵尉也喝醉了,叫住李广大声呵斥,李广的骑从说:“故李将军。”霸陵尉回答:“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李广只好露宿一夜。此后,汉武帝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不忘前仇,让霸陵尉随军出征,“至军而斩之”,李广上书自陈谢罪。汉武帝不仅未加怪罪,还好言安抚:“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中有爪牙之誉的名将比比皆是,如“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心腹指文臣,爪牙代武将,心腹爪牙一般对举。西汉声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名将陈汤,曾获罪当斩,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求情,以廉颇、马服和陈汤相比,“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王安石背起“爪牙”的锅

《三国志》中,关羽、张飞都被称作刘备的爪牙。刘备入主西川,“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不独爪牙,鹰犬一词本来也是好词,和爪牙并称。三国之时,袁绍伐曹,笔杆子陈琳写了篇“批骂之精辟,论罪之尽底”的《讨曹檄文》。回顾当初袁曹联军,讨伐董卓,檄文中说:“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由唐至宋,爪牙一词不再特指武将,与心腹一词渐渐同义,泛指亲信。唐代徐泗节度使张建封镇守徐州,韩愈曾为幕僚,写过一首《赠张徐州莫辞酒》:“莫辞酒,谁为君王之爪牙。春雷三月不作响,战士岂得来还家。”诗中爪牙,仍取古意。

“爪牙”一词用于贬义,在二十四史中,最早见于《宋史·王安石列传》。

宋神宗时,大臣唐坰上疏,议斩对青苗法持异议的韩琦等大臣,因此受到王安石赏识提拔,不过后来王安石“疑其轻脱,恐背己立名,遂不除职”,唐坰因此与王安石反目,在宋神宗面前列数王安石六十条罪状。其中有“元绛、薛向、陈绎,安石颐指气使,无异家奴。张琥、李定为安石爪牙,台官张商英乃安石鹰犬。逆意者虽贤为不肖,附己者虽不肖为贤”之语。

元明之际,戏曲、小说兴起,与此同时,爪牙一词彻底贬义化了,与“帮凶”义无别了,如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但是董卓威权太盛,满朝中哪一个不是他爪牙心腹?”

唐代尚武 公门称“牙”

唐人封演著《封氏闻见记》,考证“公牙”一词,认为衙门一称,出于唐代尚武之风:“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

汉末,如《后汉 书》中“拔其牙门”之语,军门始称牙门。牙门的引申义就是军营。《国语·齐语》载“执枹鼓立于军门”,三国韦昭注释说:“军门,立旍(同旌)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三国时设牙门将军一职,自蜀国始,赵云、魏延都担过此任。魏晋时有民谣“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嘲讽魏国身为护军的蒋济卖官纳贿。司马懿和蒋济亲善,当面寻问蒋济,蒋济戏言:“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两人笑对,不以为然。

吕布辕门射戟是三国名典。辕门、牙门后都泛指官署、衙门,但两者概念不同。

《周礼》中周王巡狩、田猎,设有旌门、辕门。古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张帷幕为行宫,宫前树旌旗为门,称旌门。封演说唐代公门有刻木为牙的,或是模仿的辕门,刻木为辕。

依《文献通考》所说,“衙门”一词,在唐代出现,最初应指节度使的官署。《旧唐书》载,横海节度使程怀信之子程权,原名程执恭,元和六年(811年)入朝觐见唐宪宗,“尝梦沧州衙门楼额悉帖‘权’字,遂奏请改名权。”

《旧唐书》凡正衙及衙门俱作衙字,《新唐书》又都改作牙字。唐代,皇帝的大殿也被称作“衙”,一直沿用到宋代。

出征祭旗叫做“祃”

《封氏闻见记》又记,古时“出师则有建牙、祃牙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

“祃”指祭师,或者说就是祭旗。祭祀的军神,据汉代郑玄注说,是“祭造军法者”——蚩尤或黄帝。

唐代柳宗元写有《祭纛文》《祃牙文》,说“牲牢之奠,祭于纛神”“以清酌少牢之奠,祃于军牙之神。”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隋炀帝杨广北伐突厥时,举行祃祭,用太牢之礼以示隆重。

《宋史》载:“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后魏出师,又建纛头旗上。太宗征河东,出京前一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祃牙……”牙旗即军帐前所立的大旗,因为旗两边“刻缯如牙状”,故称牙旗,也就是旌旗。

祃祭均选择在刚日举办。古以“十干”记日,所谓刚日就是单日。

明初朱元璋对祃祭更为重视,诏令在太岁殿东兴建“旗纛庙”,并重定“祃祭仪”,推行至全国。此后各地都大建旗纛庙,北京先农坛的清代神仓,原本就是明代的旗纛庙。

明初本来规定每月朔望,都要祭旗纛,因实在过于频繁,很难落实。据《明实录》的记载统计,中央大多是在每年农历八月中秋节祭祀,洪武年间每年在惊蛰日朝廷也会祭祀。对地方而言,则在每年霜降日举办常规祭祀。

从《元史》记述,元人祃旗或曾以人为牲。杀人祭旗的事,却常见于话本小说中。《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蔡和诈降,被周瑜拿下。“瑜令捉至江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水浒传》中,宋江讨伐田虎,军民擒缚阳城守将寇孚,沁水守将陈凯,解赴盖州军前。宋江“以寇孚、陈凯知天兵到此,不速来归顺,着即斩首祭旗,以儆贼人”。

衙门关“吾”什么事

历史学家张舜徽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考证:“后人称官府为衙门,则以牙旗之所在得名,其本字当作牙。古读牙如吾。衙从吾声,故得借衙为牙。”此说应该引证的是南宋吴仁杰所说:“吾本读作牙,后世衙门之讹,当自吾字始。”(见于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其对“衙门”考证最详)。

吾和衙是多音字。

古读牙如吾,仅见一例。汉昭帝时置金城郡,下辖十三县,其一名允吾。允吾应读作铅牙。

衙,本义是行进的样子,音yú。《说文》释:“衙,行貌。”《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衙衙”形容列队行进的样子。

衙从吾声,但都是读作yù,通防御的御。

《墨子》中说“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这里的吾就是防御的意思。汉碑多把御写作衙,如汉代《景君碑》中“兴利惠民,强衙改节”的衙,应当读作“御”。

刘秀少年时曾感慨:“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的吾解释不一,颜师古说金吾是金乌,辟邪的神鸟,那么该读作wū,东汉应劭说:“吾者,御也。执金革以御非常也。”执金吾的吾就该读作yù。

再有“支吾”一词,也可讨论。支吾的本义是抵抗防御,见于《旧五代史》,后蜀国主孟知祥“虑唐军骤至,与遂阆兵合,则势不可支吾”,按说也该读yù。

从“牙祭”到“衙祭”,民间又俗化成“牙祭”,应该不关“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