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诺·帕枫-贝利松:把更多中国文学作品带给西班牙读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曹轩梓  2024年01月10日08:37

西班牙与中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数百年前,西班牙汉学先驱庞迪我、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为两国文化交流奠定基础;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高母羡将《明心宝鉴》翻译成西班牙语,这是较早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书籍。近年来,以马诺·帕枫-贝利松为代表的新一代西班牙汉学家,接触中文一手文献,把更多中国著作带给西班牙读者。

39岁的马诺目前在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教授中西翻译,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思想,同时还是巴塞罗那孔子学院的中文外教。他先后翻译出版了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多部作品。2011年,马诺与几位热爱中国文学的朋友一起创办了“翻译中国”(China-traducida.net)网站。该网站不仅收集已翻译成西班牙文的中国文学作品,还定期发布他们自己的新译作。马诺将网站当作一片学术之外的中国文学园地,让更多西班牙语读者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

“中国似乎一直都在我的生活里,尽管我无法清晰地记起第一次听到‘中国’的具体时间。在小时候,家人就告诉我,2000年我们会去中国旅行。这个承诺便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因此我很早就开始查找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料。”马诺回忆说。2006年,在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奖学金的资助下,马诺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马诺毕业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翻译系,这所大学正是西班牙汉学发源地之一。大学期间,受益于张正权老师的中文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他很快沉醉于中国文化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本科毕业后,马诺获得来华留学的机会。2006年至2009年,他行走于中国大江南北,游历众多名胜古迹,儿时在书中读到的中国变得清晰起来。

在惊叹中国地大物博、人文繁盛的同时,马诺意识到,当时西班牙关于中国的书籍十分匮乏,因此他一到北京便迫不及待地买书。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与校园内的严复半身雕像合影,并将照片珍藏起来。在马诺看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对于今天的翻译工作依然有重要意义,这也给他的翻译之路带来诸多启示。时至今日,这张照片还总让他回想起那段在中国的学习时光。

2021年,马诺翻译的中国学者赵汀阳关于“天下”概念的著作,由西班牙艾尔德尔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十几年来为数不多的译成西班牙文的当代中国学术著作。据悉,目前该译作已被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以及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墨西哥学院等学术图书馆收藏。

近年来,马诺最关注的领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他认为,翻译并非只是搬运文字,除了语言因素,还要考虑作品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如果不熟悉输出地状况,译作就很难被当地读者接受。因此在翻译前,马诺通常要考虑这部作品是否符合西班牙语读者的认知以及对读者的价值。

在马诺看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华思想文化的西班牙语读者会越来越多。他说:“中国学者的观点、思想不应仅限于中国,还可以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问题提供启示。”

“我们这代汉学家,多年来持续学习中文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阿莉西亚·雷林克、胡安·何塞·西鲁埃拉以及张正权等老一辈学者传递给我们的激情。如果没有这种动力、这种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热爱,是无法坚持下去的。”马诺说,自己也将努力把这样的激情传递给更年轻的西班牙汉学家,让翻译工作薪火相传。为此,马诺最近在巴塞罗那组织了一场中小学绘画、写作和图书预告片视频比赛,以中国传统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为主题。马诺说,他想借助文化的力量,让西班牙少年儿童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