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子美:梧园回忆录
来源:澎湃新闻·上海书评 | 丁小明 整理  2023年12月29日09:57

整理者按:周子美先生(1896-1998)为现代版本目录学家,湖州南浔镇人。先生髫年颖异,读书过目成诵。早岁受业于蒋文勋先生,圈读廿四史毕。曾任中、小学教员,后应同乡藏书家刘承幹之聘,董理嘉业堂藏书楼编目事,遂得以饱览历代典籍,于流略之学愈精。继掌沪上圣约翰大学之教席,栽培桃李,佳士济济。先生娶曹良如女士,曹氏早殁。继配为初日楼主、现代女词人罗孟康女史,岳翁即上虞罗振常。罗氏设肆蟫隐庐于海上,搜求旧籍,广刻异书,如《邈园丛书》《蟫隐庐丛书》之选刻,先生咸与其役,多有助力。解放后,院系调整,先生入华东师大,先后任教于教育系、中文系,后调入廿四史标点组。改开之初,师大创设古籍所,先生与徐震堮先生、程俊英先生并称创所三老。建所以来,先生学术益深,编写教材,传灯后学,不遗馀力。今值古籍所建所四秩庆典,亦先生廿五年之周忌,全所同仁怀思先生之德业文章,欲流布先生著述以为不朽。今得先生高足阚宁辉总裁见示先生手泽数种,云此批稿件系周老后人赠与严佐之教授,严教授后又转赠彼者。稿中有题曰《梧园回忆录》者,虽零缣短章,然颇多先生行年史料,弥足珍贵。现得藏者俯允而整理刊出,既为古籍所四秩荣庆祝颂,复为先生遗墨征求之引玉也。

周子美

《梧园回忆录》原稿

一、幼年时期

吾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正月十八日卯时(阳历3月1日),在南浔老宅,吾父时年三十六岁,尚无子嗣,前母邱太夫人遗有一女;吾母邢太夫人是继室,生吾时年二十岁。父初得子,很高兴,命名曰延年,字公寿,号子美,取荀子“美意延年”之意,时家中人口不多,父母及姊妹四人。父亲时为邱氏外婆家石门洲泉镇协泰典当管总,年收入约有二百馀元。

次年八月长妹延琪(子瑶)生,越两年三妹延珠(子佩)生。五岁冬十一月从毕吟秋先生开蒙,毕师双林秀才,时馆三叔父家,余为附读,只有一二个月,即放年假。次年六岁,从大伯父家馆师曹砺金先生读,曹师亦双林镇秀才。余记忆力极强,每天读普通字歌诀五十行,均能背诵,曹师誉为神童。师旋中壬寅科举人,但淡于仕进,终身为小学校长。师幼时极贫寒,自言曾无钱买菜,以白饭果腹。在大伯父家,束脩每年四十千制钱而已。师名元晋,有弟元鼎,与师同举孝廉,联捷成进士,策仕为县令,曾任湖北、江苏等省多年,也以清廉著政声。

二、随宦时期

吾年七岁,吾父任温州平阳县学教谕,全家同往,由沪乘普济轮船赴温,是为初次到上海及乘海轮。平阳气候温和,物价甚廉。教官为冷宦,公事清简。初居署中,后迁岭门关西行馆,又迁城东东坑巷林姓之屋。吾先从温镜蓉先生读,师名譔孙,同里诸生,吾父延至平阳,教余二年有馀。后延平阳廪生王澄如,名鼎铭继任,王师后中宣统己酉拔贡。两师均循循善诱,余九岁已能作文百馀字。

居平四年,吾父辞官归故乡。此次全家均去,惟次妹因幼小未往,守居乡间。

三、家居读书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返家后,即附读于叔父家馆师俞康侯先生处,师名玉书,亦为壬寅科举人,后官法部主事,民国后为省议员、第七中学校长、省视学等职。余受业凡三月有馀,次年吾父即聘杭州癸巳科举人童金坡先生銮来吾家。师善科举文字,从前曾馆先伯父家。但因科举已废,师遂无所用其专长。在予家两年,学无寸进。吾父乃延归安崔怀瑾先生适来教予,崔师长于经学,为俞曲园高弟,所授为《史记》《列子》,余亦无甚进步。次年又改聘同里蒋殿襄先生文勋。蒋师教法从浅易入手,以《古文观止》为主,二年之中,比较有进步。其时又兼读英文算术,英文老师为徐可陛(指高)陶文栋(问东),均出外走读。算学老师为陆青士善同。徐、陶两师均为教会学校出身,陆师曾留学日本。时余对英算拯感兴趣,进步甚快,但程度不过初中而已。

四、杭州求学时期

宣统三年辛亥,予年十六岁。正月初,吾父命予赴杭州私立法政学堂,时叔父在杭州工作,健初哥已考取该校读书。校长为陈叔通太史敬节,教员颇多名流,所以前往投考。但我年止十六岁,不合资格,因此加填四岁,作二十岁。考时注重国文,馀时作文尚快,因此幸得录取。此校程度三年制,等于大学预科。毕业后可奖给法政科举人或拔贡资格,职业无问题。那时我年幼,完全不知道学什么好,就这样去考了。

我去投考时,吾父已有病,后来病势加重,到二月初一病故了。只好向学校请父丧假,过百日后去读。但经济困难问题来了,父亲是靠薪水生活的,既无祖传产业,又没有积蓄,非但学费无着,家庭生活也将断绝。幸亏三叔父帮助,帮贴我们家用,学费也是他津贴的,忽忽三年就毕业了。

杭州法校办得很不差,但我性质和法科并不近,所以毕业成绩也平平。毕业后校方只有前三名介绍职业,其馀不管。所以我就尝到毕业即失业的痛苦,回家以后只能在故乡谋小学教师的工作,也是不得已的办法。那时我年纪正十八岁。

五、职业生活情况

我先后在故乡毓秀小学担任教师兼教务主任,每周九小时,月薪四元半,后来兼竞新小学教师代理校长,并兼其他学校。大约每教一小时待遇一角,每月收入十元有零,难以维持家庭生活,所以一年以后,要另谋生活。不久,由叔父介绍到宁波定海岱山五属盐厫为职员,月薪二十元,还有花红,共四十元左右,如是者一共六年。

在这一段期间,家中却办了几件要事,一是两妹出嫁,次是我的结婚。我们的婚姻都是旧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定的,年龄却不过十岁八岁,到廿岁左右非结婚不可了,但家里实在无钱办喜事,不得已把后面一间小屋让与叔父作一千元。两个妹夫家送来的聘金就派用场,母亲更把自己出嫁时的旧木器等物拼凑充数,敷衍过去。那时风气未开,两个妹子只读了私塾,我爱人曹良如家在江苏吴江太湖之滨,因为丈人曹饡明和我家大伯父是连襟,丈母是我家大伯母的妹妹。丈母还有一个妹妹,是嫁给我外家邱氏大舅舅的,是我的舅母。但我结婚时丈母、舅母都已故世了。我结婚后不到三年,丈人也死掉了。

在宁波工作了几年,忽然得到了转业的机会,因为吴兴县有重修《湖州府志》的事,设局在城里,总纂朱古微、协纂刘澄如,两人都是进士出身,主任朱廉夫也是举人。南浔方面应有一个采访员,要请吾师蒋殿襄担任。那时他正在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不肯担任,就介绍我去。我没有考过秀才贡生的资格,但从小有神童之名,又是蒋师的门生,以前修《南浔镇志》时又做过采访工作,所以就送来了聘书,月薪是二十元,出外还可开支给费,我岱山的事暂时请人庖代,就去做这修志工作了。

但是志局经费是有限的,两年就停办了。刚好刘家建造嘉业堂书楼,修志的事协纂刘澄如本是老世交,又和先伯父芹轩公有交情,藏书楼是他儿子翰怡兄创办的,因此我又谋得藏书楼主任的工作。后来我不去岱山,就在故乡工作了,时间是三十岁起,大约经过八年的时间。

在三十岁这一年,我的爱人曹良如女士去世了,遗下两个儿子。隔了三年,续娶罗孟康女士。到三十六岁这年,老母亲也去世,年六十一岁。在1932年秋天,我又由蔡正华表兄的介绍,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教书,名义是教员,月薪百元。从此一直做下去二十多年之久。中间兼任过中法国立大学院讲师,震旦大学文法学院兼任教授和其他中学国文课,职位也由教员升到副教授。到约大后大约五年多,即逢抗战事起,上海沦陷,饱受通货膨胀痛苦,爱人罗孟康因此得了肺病,无力医疗,终于死去。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我本无积蓄,历年把值钱物件变卖一空,还欠了许多的债,弄得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精神上的痛苦更是说不尽的,到了上海解放了才又活转来。

解放以后,圣约翰即由党接管,1952年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后即行院系调整。我被分派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第二年(1953)转到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组任副教授。到了1959年转到图书馆任参考组组长,至1971年春退休,退休不到三月,又被邀到廿四史标校组担任资料工作(以退休资格参加)。直到现今已有七年了。

因为解放后生活安定,工作愉快,在毛主席英明领导和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在1959年的5月和现在的爱人欧阳馥同志正式结婚,我们都是志同道合,都在教育战线同工作的。从此互相照顾,希望度过幸福的晚年。这一切都是党的伟大的阳光照耀的。我在万分感激之中,衷心感谢伟大光荣的共产党。另方面也把我一生的经历,写成回忆录,以作纪念。

因为我现住的一村六区477号房子门口有几株大梧桐树,夏天枝叶茂盛,景色媚人,所以就把题目叫做《梧园回忆录》。这文是1977年6月20日脱稿的,子美自记。1981年12月25日重抄一过。

1980年5月我迁到现在五号楼201室的新居,这屋是紧靠中山大桥的西方,所以我就把这房子取名“桥西小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