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作家出版社成为优秀作品的好归宿 ——访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
来源:文艺报 | 罗建森  2023年12月25日07:31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

罗建森:鲍坚社长好!您于2023年5月受命担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成为有着70年光辉历史的老牌文学出版社的新任掌门人。此前您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工作,同时您还是一名作家,出版有作品《庙堂之忧》《俯仰之间》。从作家到出版人的转身,从台前到幕后,您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鲍 坚:应该说体会还是很深的。来到作家出版社的这半年间,我越发感觉到,作为出版人,应该时时刻刻考虑自己面对的是谁。以往我们更多的是面对作家,追求抓住好作家、推出好作品,这的确也是我们出版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但我因为有写作的经历,所以会更看重作品的传播。我觉得出版社除要面向作家、看到作家外,同样重要的是要看到读者,要看到读者想看什么,满足他们对不同作品的阅读需求,认真做好相关策划。

当然,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也不是无条件的。出版人还需要用心去把真正具有启迪性、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好作品推出来,送到读者手中,这才算尽到了出版人的职能和责任,不能在这两点上有所偏颇。

以我自己的创作为例吧。我在写出第一本书的时候,和许多其他刚入行不久的写作者一样,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视,很看重它的出版和传播,对它有很高的期待。这本书是从2009年开始准备,2012年出版,说呕心沥血有些太夸张了,但我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去写,其中也包含了我的很多思考。但最终出版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销量不是很好。这就是出版社应该考虑的问题——怎样尽可能地去发现一本书的特点,抓住它的优点和不足,由此来判断该不该出书、出书以后怎样去更好地宣传推广,让更多读者知道和认可这本书,这些策略都是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的。这本书后来再版的时候,有一个图书策划人为它重新设计了一些亮点,以便于更好地宣传,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它,销量随之也有了很大提升。

所以,作为出版社来讲,要清楚地认识到出书不仅仅是把文字装订成册这么简单。出版人需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血,同时把这份心血和努力传达给读者,这是一个合格的出版人应有的姿态。

罗建森:随着出版印刷技术的更新发展,出版产业在迭代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您是文学人,也是出版人,在您看来,文学本身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这些变革又将对文学出版产生怎样的影响?

鲍 坚:说到文学发生的变革,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读者的阅读趣味上,传统文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是在不断下降的,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推动文化、文艺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除传统文学外,通俗文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包括现在的网络文学在内。大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最基本的一个需求,就是放松和娱乐,然后才是对知识的补充、对心灵的启迪、对高尚情操的培养。通俗文学能够满足大众最基本的阅读乐趣,因此它的读者面一定是最宽的,而传统文学的阅读人群相对而言就会减少。

另一方面,从文学的传播方式来说,互联网对出版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们的传统文学,在适应新变化方面还做得不够。比如网络文学,它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繁荣,读者在哪里,它就在哪里,读者喜欢什么方式,它就用什么方式,在这种情形下,它必然会拉走一部分传统文学的读者。

但是,整体而言,我觉得我们并不需要太悲观。传统文学在中国一定不会消亡,它会不断地持续影响我们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文学的热爱是深深根植在基因中的。我以前经常举一个例子:《春秋左传》中的许多政治家,在见面时会互相以《诗经》中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文学和中国人的生活各方面紧密相关,一个中国人,在生活中很难彻底绕过文学。第二,中国文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长期起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时代的重要功能,国家对文学的社会功用也一直非常重视。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学是一定不会消失的,只不过是会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去适应社会、服务大众。

因此,传统文学必须要充分适应时代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应该显得迟钝甚至麻木,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领域,都应该勇于去改变和尝试,努力跟上时代。

罗建森:面对文学和出版的深刻变革,作家出版社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作家出版社将如何应对这些变革和挑战?

鲍 坚:文学出版成就了作家出版社。今天出版行业竞争激烈,这是所有出版社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一个好的制度或机制,具有改变环境、推进事业取得进步的强大能力。但是当它改变环境、推进事业到了一定程度,它本身可能就开始相对落后了,这时就需要对曾经十分先进的制度进行改革、进行完善,以继续保持它的先进性。这个观点让我在很多时候都葆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期望在“躺平”或者依靠惯性的情况下一如既往地取得进步是不可能的。至于具体的思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作家出版社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看家本领;第二句是加强选题策划,以出版更多有品质、有品位的文学类和泛文学类的畅销书;第三句是勇于做“钱塘江上弄潮儿”;第四句是发挥好文学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母体作用。

第一句话,作家社的看家本领是什么?是与作家的紧密联系、对选题和作品的敏锐眼光、对出版精品力作的竭力追求。如果失去这个看家本领,作家出版社将“泯然众人矣”,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了。第二句话,是说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文学出版领域,忽视广大读者对泛文学、泛文化领域阅读的巨大需求。“文以化人”,这里的“文”不仅仅是文学。第三句话,是要跟上形势,“弯道超车”。什么形势?是互联网发展在创作、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给文学和出版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一条新的起跑线,如果能在起跑线上准备好,就有可能成为赛道上的第一阵营,最不济还能奔跑在赛道上,有个名次。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变化,那必然就会落伍、退步,甚至消亡。第四句话,是说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要互相借重,比如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这些思路,有的原来就有,但是需要调整或加强;有些是新的,需要有力推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易经上的至理名言,范仲淹启动庆历新政时给宋仁宗上的奏折,开篇就引用了它。

罗建森:近年来,一提到作家出版社,文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对于作家出版社而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不仅是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也是作家社自我重塑、实现品牌升级的重要契机,为此作家社也做了大量工作。那么,作家社将如何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鲍 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无数的好题材可供作家们去选择和创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山乡巨变,就是认识这个时代最好的切入点。当下这个时代是中国作家所面对的最重要的文学现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所起到的,正是提示和倡议的作用,以让作家们更多地关注时代,并参与其中。作为组织者和出版者,我们不但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一份自豪感和荣誉感。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自2022年8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广大作家的热烈响应,短时间内即收到大量来稿。为拓展优秀选题的创作出版渠道,增强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名刊名社拓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原创文学名刊和重点文艺出版社向作家出版社推荐其优秀作品。作家出版社对所有来稿进行了认真审读、严格论证,分批评审出重点推进的作品,并组织改稿会,帮助作家进行修改打磨,等作品成熟之后再出版。目前已经出版的作品有6部,包括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雪山大地》。今年底明年初,还有一批作品即将出版。

目前出版的几部作品总共获得了10批次的重点支持和重点推荐,如“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好书推荐书目、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等。这些作品版权输出也进展顺利,目前已签订了18份版权输出合同,包括俄、德、日、阿拉伯、蒙古、越南等10个语种。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作品的影视化工作,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

“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不是命题作文、应景文章,我们特别强调要按照文学创作规律来进行创作。作家们在参与其中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范本,也没有题材和内容限制,作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文学理解、写作习惯等,来选择写作视角、营造故事背景、设计叙事逻辑、描绘情节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把握情感温度。唯一要求的,就是要让读者能从作品中感知到中国乡村在时代发展中所发生的历史巨变。

罗建森:前面我们谈到了互联网对出版业的影响问题。此前您有一个判断,认为互联网是一匹野马,哪开阔往哪跑,它一跑就带动了文学的其他要素——创作和阅读——跟着跑。那么应该如何跃上互联网这匹野马的马背,让互联网带领出版特别是文学出版闯进一片新天地?

鲍 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持续推动着出版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它打破了出版行业创作、传播和阅读各个环节间的传统依存态势。我们很难提前预知技术的发展前景,总是有新的平台、新的玩法、新的技术载体引领着时代变化,因此处理好出版与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谁掌握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传播手段,谁就掌握了出版主动权。平心而论,出版单位很难做到走在互联网的前面,但在看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后,出版单位应该尽快主动摸索和适应它的发展规律,主动缩短与互联网发展的距离。出版社既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善于打造好的图书产品,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资源。

近年来,作家出版社不断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传统的互联网传播手段和新兴媒体等方面都做了加强,更深一步推进融合出版模式,拓宽出版疆域。其中,作家出版社依托互联网框架,积极探索出版与各种形态相结合,在电子书、有声书、自媒体等各个平台都有所拓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罗建森:前不久,作家出版社刚刚迎来了70岁的生日,站在70年的新起点上,作家社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2023年即将结束,展望未来,作家出版社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是什么?新的一年将会采取哪些新的措施?

鲍 坚:作家社需要全面加强在文学理念、文学品牌、作家联络、宣传营销、发行渠道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在强项上更强,在弱项上实现“弯道超车”。对此,全社同仁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系统的把握。作家出版社一直是以文学出版为主业的出版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精力在于做精做专,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做专业的文学出版社,致力于联系作家、服务作家、团结作家、培养作家,出版他们的文学精品力作,这是作家出版社成立的出发点,也是几十年来的发展特色。

未来,作家社将继续继承前辈的经验做法,坚定不移在做精做专与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让传统的文学出版紧跟时代步伐,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出版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背景下,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本领;调整和完善出版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宣传营销环节和发行销售环节做优化调整;促进出版队伍进一步转变理念,丰富出版工作内涵,使每个岗位的员工都了解图书生产其他环节的知识和技能。

作家出版社下一步将从五方面着手落实工作。

第一,好的作家作品是每家出版机构都应该重点关注和追求的。作家社要与时代同步,既要保持住优势,守护好看家本领,也要适当扩大产品线,从出版文学类好书拓展到出版有文化元素、文化底蕴的“泛文学”图书,全面提升新时代作家社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第二,近些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作家,作家社有意愿进一步挖掘和深耕有潜力的新兴作家。

第三,基于作家社现有的儿童文学编辑部的力量,强化对儿童文学、儿童教育、青少年兴趣爱好等类图书的关注力度,培养有潜力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更多贴近儿童内心世界、儿童喜欢读的好书,尤其是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书。

第四,下一步作家社将对发行渠道和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把不同类型的图书产品分类,适配不同的营销发行资源。

第五,电子书和有声书开发也将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影视版权转让等相关工作也会有序推进。

罗建森:对于作家社的老读者、新读者,您有什么想说的?面对作家朋友们,您有哪些想分享的?

鲍 坚:广大读者是非常值得我们珍惜的服务对象,一方面,对于老读者,要心怀感恩之心,因为他们选择了我们的作品,这是对我们的充分肯定。这种选择和信任,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鞭策,我们需要再接再厉,不能辜负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另一方面,我很希望不断有新读者加入到作家出版社的作品阅读队伍中来。这个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文学事业、文学阅读也是需要发展的,需要代代相传。我来作家社之后,对两个“新人”很看重,一个是新读者,一个是新作者。借作家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机,我们也策划了一个系列活动,请我们的新读者、老读者到我们社里,“回家”走一走看一看,这项活动我们将持续进行下去。

对于作家朋友们,我首先要感谢那些愿意把作品交付给作家出版社的老作者,感谢他们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心血交给我们。作家社在出版方面确实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作家和读者服务。对于那些更年轻的、才华还没有得到充分施展的作家,我想给出一个美好的祝愿,那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被看到、被发现。写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希望大家都能为自己的心血找到好的归宿,也希望我们作家社能够成为这些好作品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