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徽因改名始末 才女光芒下的“普通人”林微音
来源:北京晚报 | 于壮  2023年11月07日09:02

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了将于明年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消息,以弥补时代局限所造成的遗憾。众所周知,林徽因是一名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其在文学上的才华和传奇的经历,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林徽因”并非她的本名,她原本叫“林徽音”。而林徽因的改名,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公案。

1927年,林徽因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一字之差 屡屡弄混

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个极其相近的名字:林徽音和林微音。前者是民国才女,后者是一位男性,海派作家。二人都是真名实姓,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且“徽”和“微”的字形又极其相似(在铅字排版的年代,排字工人也常弄错)。更加巧合的是,二人的风格也比较接近。林徽音(女)是新月派诗人,林微音(男)则和新月派过从甚密,甚至一度被邵洵美委任做新月书店的经理(有学者认为林微音同样属于新月派)。林徽音(女)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懂外语,具有女性书写的感性特点,巧了,林微音(男)也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做过翻译,写作内容以男女情爱居多。所以不仅当时的读者容易弄错,就连后世的编辑、学者也屡屡把二人弄混,把作品互相“张冠李戴”了。

二人的名字太容易搞混,1931年,徐志摩还曾经为林徽因发布了一则辟谣声明,“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诗刊·叙言》)

不过,徐志摩的声明似乎没什么分量,别人该弄错还是弄错。终于在1934年,林徽音在发表一些作品时,将署名改为了“林徽因”,如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署名“林徽因”。从1935年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林徽因”作为名字,后来便以此名字行世,这才为这段“张冠李戴”画上休止符。有许多资料说林徽因是1935年才正式改名,并不正确。

瞧不上林微音的作品?

林徽因的改名,显然和男性作家林微音有关。但改名的具体原因,是一桩公案。

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是这样看的:林微音的作品格调低下,有很多色情描写,堪比流氓文人。林徽因鄙视其作品和为人,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做自己的,于是改名自保。

其实,只要读过林微音的作品,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林微音的作品中当然不乏色情描写,但也在纯文学的范围之内,和前辈作家郁达夫的“自我暴露”式的写作相比,尚不算特别暴露,更别提上海滩多如牛毛的真正的“下流文学”了。至于林微音的文学水平,尽管最后没有实现什么伟大的文学成就,但其奉行唯美主义,践行“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唯美主义的引进、提倡和发展,是做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彭永强《林微音其人其文》)

从作品来说,三十年代前半叶是林微音的丰产期,连续出版多部作品。其中《西泠的黄昏》(出版时印为《西冷的黄昏》)是和许多名家合著的短篇集,却以林微音的作品为书名,也足见文化界对其的认可。至少在文学水平上,林微音并不在当时的林徽因之下。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林微音的人品如何,因史料太少,无从考证。不过,从他的交游可以看出,彼时上海的作家圈子是很接纳他的。郁达夫愿意请他参加和鲁迅的饭局;邵洵美是他几十年的老朋友,愿意委任他代理新月书店的经理;翻译过《神曲》的朱维基和诗人芳信和他过从甚密,一起创办了“绿社”;作家巴金、施蛰存、杜衡、傅彦长和他也能玩到一块去,曾一起去叶灵凤家参观藏书票(《傅彦长日记》)。

林徽因的阅读品位很高,其阅读的文学作品皆为世界文学经典,看不上林微音的文风,这是有可能的。但这种“瞧不上”,更类似于严肃文学作家瞧不上网络写手。如果因此说其鄙视林微音的文学水平及为人,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

“徽音”的寓意

也有非常仰视林徽因的学者认为,林徽因原来的名字“徽音”是家人起的,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林微音的出现,让她觉得名字被玷污,因此“忍痛”改名。

这种说法细究之下也站不住脚。首先,并没有文字资料显示林徽因特别钟爱“徽音”这个名字。况且,“徽音”这个名字也不能说有什么特别好的寓意。

“徽音”是林徽因的祖父取的名字,出自《诗经·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的意思是“美德”,不过具体到诗文里,这个“美德”是什么呢?“则百斯男”,就是多生儿子。新出生的女婴怎么多生儿子呢?当然是希望她的出生带来好运,让其母再生个弟弟。林徽因的著名研究者陈学勇认为,“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继承美德,再引出孙儿满堂吧。”(陈学勇《莲灯诗梦林徽因》)

事实上,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福建人)的原配无子,才娶的林母何雪媛,主要目的就是传宗接代。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再看林徽因的另一个同胞的妹妹,被起名为“麟趾”。这也出自《诗经》,“麟之趾,振振公子”,说白了,还是要儿子。

所以,“徽音”只不过是用词文雅的“招弟”。(秦颖源《文字的献祭,从改名谈起——<林徽音先生年谱>辨》)很难想象去欧洲留学、受过现代思想教育的林徽因会喜欢这个名字。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徽音”就是指美德,不过上述的逻辑链已经可以说十分完整了。

普通人林微音

针对林徽因改名的第三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林微音的暧昧和唐突。1933年,林微音曾发表了一篇小说化的散文——《微音顿首》。这篇散文里的男女主人公,因为名字过于相似,引发了一段暧昧的感情故事。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指的是林徽因,所以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林微音“流氓”的表现,是一种挑逗,甚至是调戏。

可是说来奇怪,假设林微音真有调戏之意,不仅林微音相关的人物,没有过这方面的记录,林徽因一边的朋友,也对这件事没有发表什么看法,仿佛此事根本不存在一样。同样在1933年,冰心发表了《我们太太的客厅》来讽刺林徽因(虽然冰心本人否认是讽刺林,但事实如此),不仅林本人大动肝火,身边的朋友也都记录过林对此事的反应。(李健吾《林徽因》)如果林微音真有调戏之举,这不比“冰心的事件”恶劣多了,为何大家纷纷视而不见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林徽因压根没重视这篇散文,甚至看没看过都值得怀疑。而之所以不重视,在于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差太悬殊。

关于林微音的家世,资料太少,实在无法考证。但他近三十岁时还在银行做小职员,会英语但水平不佳(施蛰存《林微音其人》),可以想见其家庭条件和林徽因差了太多。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任民国外交总长,她接触的是什么人物?那是梁启超、徐志摩、胡适那样一等一的人物。林徽因和林微音两个人甚至都不会产生什么交集,对于出自下位者的一篇文章,林徽因不予回应才是最好的回应。

反过来说,林微音若真想“调戏”林徽因,连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其实,如果站在林微音的立场,就很容易理解这篇散文了。作为名字混淆的另一方,林微音同样是受害者。林徽因是大名人,天之骄女,总不免有人会认为林微音是来“蹭流量”的。可林微音的名字也是爹妈取的,实在冤枉。所以,只能把名字的相似当作一个文学素材,聊以自慰。林微音在《微音顿首》中借人物之口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是那位小姐诚意地求我放弃我的名字,我一定不迟疑地应允她。”乍一看十分搞笑,人家林徽因什么身份,还来求你?但细读之下不难看出,这无非是小人物自嘲的苦笑罢了。

林徽因本人并没有留下文字,说明自己改名的深层原因。上述三种说法,其实都缺乏事实根据。我们还是从事实出发来论证。林徽因的改名,有几个事实是可以确认的。一、林徽因没有在报纸上公开声明过改名(许多资料说曾有公开声明,明显是搞混了徐志摩的那篇声明)。二、林徽因的改名是渐进式的,从1934年开始一点点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替代成“林徽因”。三、改名更多地局限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上,私生活的一些方面(如个人的名片)上仍用“徽音”,朋友写信称“徽音”,她也不会纠正,说明两个名字是共用的。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改名并不是十分重视,改名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在作品上和林微音区别出来。林徽因有才气,有傲气,也有不可超越的阶级属性。有才气,所以她可能不喜欢林微音的文风;有傲气,所以她宁愿自己改名;有不可超越的阶级属性,所以她不会和林微音纠缠,自己悄悄地改名完事。

至于为何改名“因”字,陈学勇先生已经考证过了。林徽因改名时想取个“音”的同音字,其弟林暄说有个女同学的名字里有个“因”字,给了林徽因启发。(陈学勇《林徽因寻真》)

说回到林微音,在考证之后我们发现,他更像是一位无辜的受害者。因为林徽因光芒万丈,处在对立面的林微音被流言扣上了“流氓文人”的帽子,以一个小丑的角色留在了文学史里。其实他更像我们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冲天的才气。林微音有自己的理想,愿意为之努力,也曾取得过小小的成就。但最终他还是一个普通人,生不逢时,性格也偏脆弱,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

世间万千种学问,大抵是关于成功的学问,唯有文学,是关于失败的学问。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林微音才是更加符合文学本质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