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字经》藏着一部袖珍版中国通史
来源:北京晚报 | 季云  2023年10月31日11:54

如果不读《三字经》,真不知道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袖珍版中国通史”,它原是写给小孩子读的,但对于大人来说,也是难得的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

最初,《三字经》的作者只写到他生活的南宋,也就是“有宋世,一同灭”这一句。随着历史发展,朝代更替,后人不断补充,一直写到“十二世,清祚终”,续写了元明清三史。

从我们现在读到的通行版可以发现,这一袖珍中国通史,把人名、国号、数字、朝代与最重大历史事件精巧组合,将煌煌上古、中古、近古史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语言简洁,精到流畅,好读好记,而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少儿吟诵。

《三字经》仅以312字,大约占了《三字经》三分之一的篇幅,就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讲到了,不仅讲得全,而且讲得准。犹如画家的速写,寥寥几笔,每一个朝代,如在眼前。堪称“考实录”、“通古今”的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袖珍通史,提炼优化了朝代故事和记忆韵律,让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沉浸其中,强化记忆。笔者是一个文科生,且历经数次高考,按理强化复习历史多年,可到现在,连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又有多少年的历史,很难一口气讲出来。有时涉及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五胡乱华等内容,难免张冠李戴、讲不清楚。假如小时候背过《三字经》,就能脱口而出:“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脉络清楚,乱不了。

我们知道,儿时的童子功,一辈子都忘不了,以后学历史的时候,就会像见到老熟人一样。更重要的是,把这一独立段背好记住,可以从小建立完整有序的历史观,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可以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书籍来慢而不停地消化这部袖珍通史。

《三字经》给出了中国朝代的时序和地基轮廓。对我们来说,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三字经》同样给出的一个通识要求,即“考世系”、“知终始”。考世系,就是对历代帝王家族传承的谱系,做到有个清晰地了解;知终始,就是对各个朝代的开始与结束、盛衰与兴亡,有个清醒的认知。正可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读史的态度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人们。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考”世系?学到什么程度,才算“知”终始呢?《三字经》给出了很有价值的引导: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三字经》作者的建议是“考实录”。阅读史书,一定要考察历朝编写的“实录”,这样去了解古往今来发生的事情,就会像亲眼看见一样。

什么样的史书才算“实录”?有两种。一种是记录真实情况的纪传体史书,一种是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具体读哪些史书,通行的《三字经》版本没有具体罗列,但章太炎的修订版作了这样的增补,不妨参考一下:

凡正史,廿四部,

益以清,成廿五。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此四史,最精致。

先四史,兼证经,

参通鉴,约而精。

历代事,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三字经》产生于南宋,当时只有十七部正史,最初的宋版只有“十七史”,后来随着逐步的增补,有了从《史记》到《明史》的“廿二史”与“廿四史”的说法。

章太炎增补“益以清,成廿五”的内容,是说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加上《清史稿》,是当今的人们应该读的二十五史。章太炎增补版《三字经》还提到了《资治通鉴》。清代另一位学者钱大昕也说过:“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从孩子一生的成长来看,学习历史知识,远比历史分数本身重要得多。但中国古代史籍浩瀚如海,通读不太现实,所以,清版《三字经》主张“读有次”,也就是从四部经典开始,即《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写得最好的纪传体史书,再怎么简略也不能简略这四部。通过对古代史的学习,达到“通古今,若亲目”的境界。在笔者看来,这哪是看看历史故事书、听听成语故事、背背唐诗宋词就能实现的呢?如果带上这样的知识,再去抵达每一个历史的现场,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该会有怎样的共鸣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