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淄博文豪的京官生涯
来源:北京晚报 | 岳强  2023年10月07日08:54

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带火了淄博的聊斋园,游客人山人海。蒲松龄是淄博人,他的故居自然是游客关注的对象。连带着同为淄博人的王士祯的故居,也受到游客的关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王士祯是在北京度过的。从古色古香的琉璃厂东街向北,有一条狭窄的封闭式胡同,因位于火神庙西侧,被称作火神庙西夹道。清朝末年,改称西太平巷。全长90米、宽约1.3米至3.4米的西太平巷,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胡同。这条胡同的5号院院门旁边,悬挂着一块黄色标牌,上面的文字为“西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王士祯故居”。

大名鼎鼎的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在京做官期间,曾在这里居住。据说,他在北京南城还有另外两个住处,分别为慈仁寺(报国寺)和保安寺。王士祯在西太平巷5号居住时,庭院里有一株粗壮的紫藤,所以他将自己的宅院命名为“古藤书屋”。现在,这座院落为民居。

学霸诗家 文坛领袖

古藤书屋的主人王士祯,自幼聪慧过人。他5岁入家塾读书,7岁熟读《诗经》。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接连获得县、府、道第一名。17岁乡试中举人,21岁会试中进士,这在科举史上是罕见的,堪称学霸。另外,他的书法童子功亦非同小可,9岁即能草书。此后,书风与诗风一样,历经数次变化,早期率真狂放,中年以后潇洒俊逸,韵味悠长。

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士祯任户部郎中时,康熙皇帝问一位内阁学士:“当今博学善诗文者,哪个人第一?”那位内阁学士回答:“为首应是王士祯。”康熙皇帝又问冯溥、陈廷敬、张英等大臣,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当推王士祯。于是,康熙皇帝在懋勤殿召见王士祯,命其即席赋诗。王士祯的出口成章,令康熙皇帝大为赞赏。此后,他改授翰林院侍讲,不久升任侍读,入职南书房。对王士祯的才学和诗文风格,康熙皇帝颇为欣赏,称赞他“博学善诗文”、“诗文兼优”,并下诏让他进呈书稿。王士祯甄选诗文300篇,辑为《御览集》,呈送康熙皇帝后,康熙皇帝时常阅览。对一个文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荣耀。那一年,王士祯38岁。

王士祯诗文虽好,却从不以诗文向权贵献媚。权臣明珠做寿时,众官员趋之若鹜。有个大臣试图趁机讨好明珠,手持千金作为酬资,请王士祯代作一首阿谀吹捧明珠功德的祝寿诗。王士祯当即拒绝,并义正辞严地说:“曲笔以媚权贵,君子不为也。”身处勾心斗角的官场,却不同流合污,难能可贵。

以诗文名扬天下,并被公认为文坛领袖的王士祯,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及诗文理论方面。他一生创作诗歌4000多首,著有《渔洋诗集》《渔洋续集》《蚕尾集》《蚕尾后集》《过江集》《白门集》《神韵集》等数十种。在诗词创作方面,王士祯是“神韵说”的践行者,但他提出这一主张后,并未系统阐述。有人认为,王士祯的“神韵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并举,同时侧重于古淡闲远,简称“并举说”;二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简称“统一说”。对王士祯的“神韵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其学术价值在于,超越了传统文学研究所执着的具体文本形式,对古典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谓别开生面。

值得一提的是,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并取得丰硕创作成果的同时,突破了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并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形式,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文学作品既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雅俗共赏。

体恤民情 为官清廉

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他的原名叫王士禛,逝世10年后,雍正皇帝即位,因“禛”字犯忌讳,改称士正;乾隆年间,又因“正”字与原名发音不同,改为士祯。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王士祯,自幼受到淳厚家风的熏陶。在山东新城,人才辈出的王氏家族被称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从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的300多年间,这个家族出了30位进士、52位举人、158位贡生,为官者100余人。当地人戏称“王半朝”,意思是王家的官员可以组成半个朝廷。因王家曾四代官至尚书,山东桓台境内至今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砖牌坊,上面刻有明代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王士祯的父亲王与敕教子有方,四个儿子中有三个考中进士,分别为王士禄、王士祜和王士祯。他们走上仕途后,均以政绩和诗文闻名于世。父亲对王士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为国效力,泽延后嗣”。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士祯从家乡启程赴扬州担任推官。父亲考虑到他年少为官,缺乏经验,而且是掌管司法事务,关系到黎民百姓的生死安危,一旦闪失非同小可。于是,便随王士祯一同前往,以随时监督儿子的言行。作为王家第八代传人,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又兼清初文坛领袖,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均有很好的口碑,这与其父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从初仕扬州推官,到后来逐步升迁,直至跻身六部九卿之列,王士祯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秉持“居官以得民心为主”的从政原则,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的佳话。王士祯赴任扬州推官前,那里每年四月琼花盛放时都举办迎春会,兴师动众,锣鼓喧天,官员的轿子招摇过市。观花后,各级官员聚饮欢庆,纵情于声色犬马,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所耗费的钱财悉数由当地百姓均摊。王士祯到任后,力谏知府取消会事,以正官风、平民怨。由于他态度坚决,“迎春会”最终被取消,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使王士祯成为一个清正廉洁、体恤下情、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在扬州为官期间,他审结了“盐商积欠税银案”、“通海大案”等多年积案。在审理这些案件时,他始终坚持“民心为上”的原则,既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又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和敬重。王士祯离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在扬州修建了“三贤祠”。所谓三贤,即曾在扬州执政的三位清官——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他们都曾造福当地百姓,人们为他们塑像,以寄托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入京为官,直至成为刑部尚书后,王士祯始终秉持这种宽政爱民的作风。他宦海生涯45载,历经顺治、康熙两朝,终成一位名垂史册的清官廉吏。康熙皇帝对王士祯的评价是,“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佳”。

迷恋藏书 手不释卷

作为清代著名藏书家,王士祯在京为官30年,所得薪俸几乎全都用在了购书上。他与顾炎武、孔尚任、朱彝尊、翁方纲等清代文化名人,同为报国寺旧书市场常客。当时,汉族大臣大都居住在南城,报国寺旧书市场便成了知识分子扎堆相聚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淘书,顺便交友联谊。

相传,有一位士子屡访王士祯不遇。有人告诉他,你去慈仁寺(报国寺)书摊,必能找见。士子照办,直奔慈仁寺,果然看到王士祯正在书摊选书。

正如巴尔扎克迷恋咖啡馆一样,王士祯迷恋报国寺书市。他不在家,就在报国寺书市;不在报国寺书市,就在去报国寺书市的路上。王士祯曾在《香祖笔记》中记述他的淘书经历:“每月朔望及下浣五日,百货集慈仁寺,书摊只五六,往时间有秘本,二十年来绝无之。”“京师书肆,皆在正阳门西河沿,余惟琉璃厂间有之,而不多见。灯市初在灵佑宫,稍列书摊,自回禄后移于正阳门大街之南,则无书矣。”有人说,王士祯的购书史可以视作琉璃厂书肆前传。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王士祯,自幼手不释卷。他的家庭藏书颇丰,后因战乱散佚过半。进入仕途后,他借别人的藏书目录做副本,不断购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王士祯请假告归,行李极其简单,却拉了几车书随行。他的弟子禹之鼎有感于此,特意画了一幅画,取名《载书图》。王士祯的池北书库闻名遐迩,据《池北书库藏书目》记载,藏有宋元明版本近500种,每本书下写有题记。现代藏书家王绍曾辑有《渔洋读书记》600篇,朱彝尊曾撰写《池北书库记》,王士祯的藏书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王士祯既是藏书家,又是图书鉴赏家。遇书商抬高书价时,只要说“此书经新城王先生鉴赏过”,即可避免花冤枉钱。王士祯有数十枚藏书专用图章,分别刻有王阮亭藏书印、御史大夫、宫詹学士、忠勤公之世孙、经筵讲官、怀古田舍、琅琊王氏藏书之印、国子祭酒、宝翰堂章等。那些藏书章和盖有藏书章的图书,是他一生一世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