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散文创作的写实和写意
来源:《东方散文》 | 冯小军 王克楠  2023年09月07日07:51

编者语:冯小军、王克楠二位在散文界均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的经验交流,定会增强人们对散文“写实”、“写意”方面的认知,在散文创作中思路大开,深受启发。今特刊出他们的对话,以飨读者。

冯小军:克楠老师好!这些天通过微信陆续收到您关于散文创作的一些论述,诸如散文是写得硬朗好还是柔婉好?散文作者创作的能力问题,发现问题,还提出“好作品是修改出来的吗”这样的追问。我知道您在散文创作领域深耕多年,既是创作者更是批评家,全国很多地方都请您讲座,我很钦敬您。看过这些微信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想与您就散文创作的写实与写意问题交流一下。首先请您谈谈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王克楠:小军你好,好多年不见了,不知道你现在读些什么,写些什么。这么多年许多朋友已经不愿意当“爬格子”的苦行僧了,有的改行画画或做音乐去了,那样会更轻松些。我一直认为写散文这件事不可以当成“事业”,在写其他文体时(小说或诗歌)顺便写写散文即可。疫情之前,我以“草根评论家”身份,确实去全国一些地方做过散文“讲座”,现场与作者对话,研究怎样才能写出好散文,乐在其中。你说的“散文创作的写实和写意”,本是绘画语言,借用到散文写作,也很有趣。中国和西方在绘画、音乐、戏剧、诗歌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差异之一就是写意与写实,也是表达上的含蓄与直露、曲线与直线之区别。写实和写意甚至渗透在思维中,中国人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表达方式完全不同。

小军,你说的这个话题,我想可以用“纪实散文(非虚构文学)与唯美散文之区别”来发挥,非虚构文学是近十几年出现一个说法,至于散文,本身便是非虚构的,“虚构”仅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成不了散文主体。何来非虚构之说?强調“非虚构”,无非是有些人把散文当成小说写了,散文主体结构充满小说的影子,这实在“让散文回到散文”的人感到忍无可忍。唯美散文,又称小品文,是以小见大的一种,追求生活的味道,浅尝辄止。

冯小军:“写实”与“写意”的说法来自国画创作风格,指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所谓“写意”,是指与“写实”区别开的一种创作思想和技巧。如果与那些结构严谨,形象逼真的写实画作相比,“写意”画不在意画作的写生基础资源,它更讲究表现自己内心的灵动飞扬。这个绘画理论被引入散文创作我感觉功莫大焉。是引领散文创作上档次的事。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作为一个散文创作者认识到这个事情没有?认识的程度如何。这实在是一般的写作者提升自己创作水平的一个大问题。您怎么看?

王克楠:小军早晨好,今天早晨我把我们之间的讨论放到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后引越了很大反响,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我感到“这就对了”。一个散文观点提出来能够引起两种不同的反响,本身是一件好事,使我们保持勇气继续对话下去。你说“就散文创作的写实和写意交流一下。”看得出来,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对它有了自己的答案,原来你是明知故问啊(乐)!——“写实”与“写意”的说法确实来源于绘画艺术,但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可以互为借鉴,但我的想法与你的有些不同,散文的“写意”固然主观性比较强,好像一个人可以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创作源泉,但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脱离客体的主体。一个人内心的纯美想法,会受到客体的感应和影响,并不是无源之水。比如日本的川端康成,他的精气神一直保持一种“孤独美”,中国禅对他影响很深,他的作品也算不上现实主义,但是他的多篇散文禅味十足,他这样说:“当自己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省悟时,当自己由于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热切地想念自己的知心朋友。” 以抽象的美感为源头,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就说明了“写意”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军,你是重视散文写意这个问题的,不然也不会说这是引领创作者“文笔灵动飞扬”的事。什么是文笔灵动飞扬?无非是作者写的东西更形象、更生动一些,根源在于摆脱了心灵的羁绊和束缚,摈弃冗余和繁杂,达到写作最初的本真状态。只有这样,写作者才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才能洞悉世界的本相。总之,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一个人要想“看清自己的内心”很难,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离不开客观世界当参照物,就是说需要从外在进入内在。这就离不开与客观外界的纠缠,只不过有的人纠缠失败了,有的人则战胜了自我,提高了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我。

你所讲的“飞扬灵性”,我想应主要指散文语言飞扬灵性。什么样的散文语言才会焕发灵动之美?还真的难于回答,灵动的散文语言也是多元的,可以沉静细腻,也可以活泼跳跃;可以中规中矩,也可以调侃幽默;可以诙谐反讽,也可以深沉冷峻。根据我本人几十年写散文的经验,不管什么样语言风格的散文,意在笔先,语在意中,先立意,方有文,意是母体,语言是母体身上开出的花朵。意起于母体,母体的母体是散文写作者,是人,目标是提高了认知水平的人,只有人的水平提高了,才会有飞扬灵性的散文语言,才能使写作绽放出灵性之光。当然灵动也与作者的性格有关,在这里不做发挥了。

冯小军:克楠老师好!您说您把我们的对话放到微信朋友圈后引越了很大反响我还真的没想到。我原本想我俩之间讨论。不过既然您公开了我想也不是坏事。疫情原因我俩已经有几年不见,特别是您曾经告诉我一直服侍老母亲,也就没有打扰您。日前你谈论散文的微信刺激了我的神经,勾起了我对散文创作的一些思考。我想如果通过我俩的讨论能够帮助文友思考散文创作无疑是好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增加了这次对话的信心。散文创作需要谈的问题很多,这次我本想就散文创作的写实和写意谈一谈,看得出来您拓宽了内容。不过我想这次只就写实和写意这个问题掰扯一番,别的问题我想再慢慢展开。

有没有一味写实的散文,有没有一味写意的散文?在我看来这样提问题是滑稽的。我认为一篇好的散文是“一块玉儿”的。啥叫“一块玉儿”?就是写意与写实不是割裂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绝对不是这一部分写实,那一部分写意。写实要求表现客观世界,写意则要在认识世界后形成自己眼中的世界。要表现现实更要跳出现实,摆脱人人可见的,固有的“束缚”,这个过程就是推敲。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优质的精神成果和美学作品。没有把客观属性理解深透的表现会脱离实际,只停留在客观世界的表现不能表达自己主观的“意境”必然缺乏灵魂。所以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如此,客观与主观有机融合的作品才是美的,上乘的。

王克楠:小军,我同意你说的好散文“应该是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体”的观点,但是世界上没有纯粹写实的散文和纯粹写意的散文,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胶着。写实,要求忠诚于大自然和人生现实,而写意也不至于强调要敢于摆脱自然的“束缚”,干嘛要摆脱呢?自然的就是美的,写作人无限贴近大自然,抵达物我一体的境界,这是许多人终生追求而难以抵达的,还是不要摆脱为好。我此时讲的是人和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生命个体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社会生活,因而要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或那种社会现象,哪一种现象是顺应人性的,哪一种现象是反人性的,要进行深入体察,根本没有必要勉强“提升”它。

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倡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窃以为这种表达不准确,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的,怎么能凭空高于生活呢?又能高到什么位置呢?在这里,有个思想观念问题,有人说作家、诗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比普通人要高一层,只有作品“高于生活”才具有影响力。如果只停留在客观属性上,不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念,正如你说的作家不能只停留在对客观属性的理解上,对不?我的理解和你不同,“客观属性”是一所大学校,值得写作者一辈子学习和体味,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生活和文学载体的认知水平。从这个角度说,“客现属性”是个哲学概念,社会生活才是作家需要面对的“待创作原矿”。

你说的“主观意念”,大约是指作家对生活的反思(或者称反作用)吧,反思的来源还是来源于生活。作家的内心感悟,旨在引起读者用真情实感去观照客观世界,最后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达到“统一”之前,一定要真诚地以大自然为师,而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上。总之,散文中的“意”离不开象,意在象中,非但经历千难万阻而不能获得。写散文如果缺乏“意”,文本就会单薄;如果“意”满天飞,也会形成对于文本的伤害。

冯小军:克楠老师好!写实散文和写意散文这样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它们只是散文创作的手段,是批评家解剖散文创作的一种路径。“强调要敢于摆脱自然的束缚”的说法或许没有表达清楚,本意是反映客体时有所裁剪有所选择有所聚焦并形成自己文本的能力。现实中的问题出在写实和写意两者结合的不好,不是“一块玉儿”,存在片面性。追求写实就是把散文写成一幅画,以为很美实际无味儿。陷入到自然主义的圈子里,导致与照片一样的“照片主义”(绘画语言)。实际上的无魂的。反之,完全脱离现实,在自己那里絮絮叨叨,自说自话,也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淖,自然也就成了抽象的笔墨游戏。

王克楠:讨论“写实与写意”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谈谈这种写作状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我们通常说的体验生活,就是要用一定时间去一个单位或一个场景去观察和体味,到底观察和体味得怎么样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到同一个地方去采风写作,写出的作品从深度和广度上有很大区别。

一篇散文,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需要有灵魂。作品的灵魂是怎么形成的?不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是在对现实生活的参与中“摩擦”出来的,是互动出来的。你说的那种主观主义的散文,在现在的文坛也确实存在,不过从事者人数较少,这类散文基本特点是一些理性的思维碎片去结构作品,其叙事风格是抽象化、私人化的,可以说是意识流动状态的,而且所取意象对于读者是陌生的,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境况……即便这样,这一类散文作者的主观意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冯小军:今天我们谈散文创作的写实和写意,起码在这点上我们要提高认识,是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既要写实更要写意。最最要紧的是把两者圆满地融合起来,只有融会贯通才能形成天然的“一块玉儿”似的好作品。

王克楠:小军,你说写出好的散文不容易,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两个方面说。一个是从内因说起,即一个作者要判断本人写出的散文自己满意不满意,有没有突破。第二是从外因说起,即是一篇散文写出来,有没有让读者眼前一亮,有无被别人借鉴和引领,有没有产生轰动效应。

你说散文是“有难度”,我十分认可这句话。因为散文写作起步确实简单,但是越简单的越难写。散文是一种“诚心之外,别无他物”的文体,写散文,说白了就是写生命。说浅了,就是写命运和自己对生命的感知。你所说的“把写实和写意融合起来”是写出好散文的一个路子,我是认可的。因为散文写实有一点点容易,写意就比较难,写意需要对生活进行深入的理解,才可能写出自己独到的“意”。你我都60多岁了,按传统年龄划分我们过了花甲之年,你我都需要继续努力,把握好自己的生命状态,争取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写出几篇有震撼力的好散文,姑且算是人生的一个小目标吧。

冯小军: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定要写出哲学的味道,写出参悟人生的道理。因此我感觉我俩的对话对当下的散文创作是有意义的,它是我与你做这次对话的动力,也是平日一些文友与我交流时谈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通俗直白地说是既要写得形象,更要写得有味道儿。而且要有机结合。尤其要强调的是动态的结合!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实则很难。这是我愿意一再提出要详细地谈这个问题的原因。

王克楠:写散文写出哲理,或者可以借助于物像写出人生的道理(即物散文),确实有难度,这也是我俩一起“攻关”的理由之一。散文,无论写实和写意,如何体现哲理和人生道理,这也是大众所关心的。我觉着散文无论写实也好,写意也好,要想写出哲理必须先要了解大众当下最关心的是什么?要进行定向选择,比如当下祖国各地正在遭受洪涝灾害,你却去写岁月静好。再比如疫情期间,硬去写出门旅游有多么地轻松惬意,都显得不合时宜。

人生的哲理不会随手即得,大部分都潜藏在生活的深层,需要去挖掘,不可能让我们一下子抓到。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吃饭问题,比如说房屋贷款问题,比如说如何教育子女问题……如何使“问题”上升到哲理,这是写作者应该尽心的。讲到这里,并不是说散文家族中有一个家族叫“问题散文”,散文并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只能给心灵以慰藉。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他也写散文,但是他的散文并不可以定性为“哲理散文”,只是他受过哲学影响比一般人更大而已。

写散文表现哲理性,并不是要鼓励作者读多少哲学著作,然后才动手去写散文,而是说富有哲理的散文具有“突然性”,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记忆对于散文写作十分重要,当一个人看见一件事物或回忆一段往事,突然发现有闪光点,並且是自己过去没有发现的,就很值得写出来。散文,只要不是写给自己的,大都会有意无意地使读者受到某种启发,而这种启发虽然不能概括为哲理,但至少可以说是比较有道理。要想散文写出哲理或人生道理,无论是采取写实或者写意的写法,一定要做充分的情境铺垫。怎么铺垫呢?就是从外界找出一件最打动你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充分描写,然后像剥茧一般露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

冯小军:我想起我俩前面讨论的写实和写意的提法,并不是你理解的“纪实散文(非虚构文学)与唯美散文”,而是散文创作手段的区别,是具体成就一篇散文的技巧和路径。我认为一般作者做到写实相对容易,提升到写意的水平很难。需要强调的是,我是认识到这个事情了,做得却不好。按说很惭愧在这里说这个事情。全国写散文的人恐怕可以“亿”计,高手众多,深知班门弄斧犯大忌。我虽然不是名家,因为被您的微信打动才大起胆子谈一点心得,算得上把一颗心掏出来给读者,我自己认为还是有一点勇气的,估计也能得到广大读者的理解。不过与做任何事情一样,懂得重要,实践,做起来更重要。提升自己最好的法子还是多写,多思考,多练笔。不这样的话,即使懂得再多,也写不出好的散文。

王克楠:小军,对话开始的时候,我和你谈的“纪实散文(非虚构文学)与唯美散文”有点跑题,现在收回来,回到关于写意散文的路径。写实散文相对容易,只要材料齐全,采访到位,就容易写出来,而写意散文需要消化素材,逐渐从形而下步入形而上,确实有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的经验有以下十个办法:一是对素材原材料进行虚化处理,对原材料进行“思想可能性”进行筛选;二是分析生活素材时,要气定神闲地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之考量;三是模仿禅宗中“顿悟”的思维方式,从小事中,从日常生话中体会人生道理;四是以他人为主角的散文要把自己摆进去,力争与笔下的人物和事物发生共鸣;五是要研究所写人和事背后有什么精神支撑,找到了这个就抓住了写意散文的把手;六是学会用象征和类比进行跳跃性思维,用多重意象支撑写意的血肉;七是一篇散文只可呈现一个“意念”,即形散而神不散,不给文本带来混淆;八是认识到写意中的“意”即是思想,更是对生活的感觉,用感觉来丰富“意”;九是善于营造散文意境,这个意境肯定高于生活。因而作者首先要做一个认识生活的高手;十的确定自己的写作是开掘生活正能量,让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灰心 ,不沮丧。

小军,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讨论散文写实和写意,这确实是个不大好解决的问题,也是许多作者感到困惑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理论间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正如你所说,多看,多写,多思考,就可以了。今天我们的探讨就要告一段落了,说实话,我本人虽然研究和写作散文多年,对于散文如何写意也把握不好,好在我们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读者,所谈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如果能对读者有一点用,足矣。

冯小军:你的十条经验很好,都是实践层面的肺腑之言,虽然不是每一条我都能深刻理解,我想参透它对包括我在内的有志于散文创作的人是有益的。

突然想到“雾凇”,很美丽的自然景观——当自然界的温度够低,湿度够大的雾天天造地设的美景。它在树木和草等植物的表面凝结而成,在蓝天和朝阳的映衬下楚楚动人。那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景致常常让人想到童话世界。如果把一篇好的散文比作一树美丽的“雾凇”的话,那么温度、湿度还有更重要的树木花草都算得上“实”。那么“意”呢?一个冬天里松花江畔会出现多次“雾凇”,每一次的“雾凇”的美丽程度各有不同,前天或许温度过低,昨天或许湿度不大,只有今天两者都好,让来江边看美景的人一致认为今天的最好。这是天作。那么人创作的散文呢?也是立足各种条件下创作出来的意境丰赡的优秀作品。我不知道做这样的比喻是否妥帖,我想大致的意思是明白的。

谢谢您在酷热的伏天和我展开这样一场对话,既是关于散文的,也是关乎生活和生命的。

对谈者简介:

冯小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林业文联《生态文化》副主编。

作品散见《中国作家》《中华散文》《长城》《散文百家》《诗选刊》《报告文学》等。出版《转型期笔迹》丛书,包括《别忘记这片树林》《打着水漂过河》《坐在后门槛子上好好想想》,《林间笔记》《美在民间》。长篇报告文学《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八步沙的故事》等。散文《禅味梨花》编入大学教材《写作教程》。散文集《林间笔记》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绿色奇迹塞罕坝》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等。

王克难:笔名王克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天涯》《民族文学》《北方文学》《四川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约160万字。《太阳照在赵王城头》被选入200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于当年获得中国第三届冰心散文优秀奖,2011年获得“孙犁散文奖”,2016年获得“黄河文学散文奖”。出版散文集《巷子里的阳光》《放飞年轻的梦想》以及诗集、报告文学集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