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阳扬代表作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阳扬  2023年07月14日17:03

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新人”——谌容《人到中年》发表前后

1980年,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发表在《收获》第1期上,主要表现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处境和心路历程。陆文婷医术高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与许多中年知识分子一样,她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但让她疏于对家庭的照料,更是让她遭遇“断裂”,险些失去生命。肩负时代重任的陆文婷,既是“新型”知识分子,也是饱受好评的“社会主义新人”,但她却无法获得相关待遇,陷入了艰难的时代困境。小说一经刊发,即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谌容也说,小说反映的是普遍的社会问题:“陆文婷这个艺术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成了他们的朋友,就在于她大概是代表了他们,我写对了”。【详细】

(原载于《小说评论》2022年第2期)

论班宇小说中的城市书写

班宇出身辽宁沈阳铁西区,他的小说也打上了“铁西”烙印,小说中的城市风光、人物形象、社会事件和东北方言都提供了地道的东北体验。班宇被视为“新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一员,与双雪涛、郑执一同被称为“铁西三剑客”,是东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虽然东北元素是班宇小说不可忽略的内容,但他的写作不仅有地方性的呈现,还包含更具普遍意义的内涵。黄平在《“新东北作家群”论纲》中提到:“‘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 。事实上,班宇的小说看似是九十年代“下岗”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但细究其内容,却发现他利用时空的拼贴和错位,书写代际关系和城市意象,在表达 “现实”色彩的同时呈现出先锋的品质。他的小说不仅提供了沈阳这个文学地标,还给当代中国的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元素与观察维度。【详细】

(原载于《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

科幻小说与“新时期”文学——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前后

1978年,随着政策的转向,科学技术工作重新展开,文学也开始复苏,科学文艺创作逐渐恢复。科幻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题材登上文坛,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并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意味着科幻小说紧跟“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步伐,并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认可。1978-1983年,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黄金时期,但科幻小说在发展的同时也远离其科学普及的初衷,遭到了科学界的不满。随着“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展开,曾经蓬勃发展的科幻文学迅速衰落,直至数年之后才得以恢复。【详细】

(原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8期)

地方意识、历史情结与都市表达——苏州“70后”作家综论

评论者眼中,“70后”作家面临着多重“遮蔽”,文学媒体的更新换代、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的直接干预以及同时代批评家的忽视,都造成了“70后”作家群体的尴尬处境。尽管面临着诸多质疑,“70后”作家已然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苏州的“70后”作家,以朱文颖、戴来和房伟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呈现出驳杂的思想世界和先锋的艺术观念,以风格多样的创作尝试带来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多重文化体验。【详细】

(原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5期)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成——动物”研究

以动物为中心表现自然生态是迟子建小说的一大特色,讨论迟子建小说的动物性,也成为探讨其文学世界的重要突破口。但是,评论界对其小说中的动物叙事研究,往往集中在生态美学的范畴之内,通过考察分析迟子建小说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而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如果依照德勒兹的“生成—动物”观点来看,上述的表述方法依然存在着将人与动物进行二元对立的预设态度。在德勒兹看来,“生成动物不是存在或拥有,不是要达到动物的某种状态(力量或天真),也不是要变成动物。生成动物是对动物运动、动物感知、动物生成的一种感觉”。【详细】

(原载于《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