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里暗流声不断 ——对话杭州市作协副主席池上
来源:《杭州》 | 池上 何晓原  2023年07月13日07:30

池上,作家,出版有小说集《镜中》《无麂岛之夜》《曼珠沙华》。曾获首届“山花文学双年奖新人奖”、第六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池上的另一重身份是小学教师——孩子们喜欢的徐老师。

她的小说集《曼珠沙华》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关于孩子的“小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成年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秘密,仿佛一个成年人无法通达的幽密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有无数成长之痛,痛的背后,映射出成人世界更大的痛。池上用小说照见现实,用一个作家的悲悯看见并反思现实。

徐老师将源于生活的丰富样本写进小说,在一种密实有致的铺陈中,展现池上小说独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多元的,它关系到这个时代的教育问题、孩子成长课题、女性议题……平淡的叙事背后,十里暗流声不断。

受访人|池上 杭州市作协会副主席

主持人|何晓原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何晓原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池上》是否是您笔名的出处?这首诗的意境清澈透明、简单快乐。而从《镜中》到《无麂岛之夜》再到如今的《曼珠沙华》,您都在探索人性的幽暗与庞杂。黄咏梅老师在《池上印象》中提到了“反差萌”,这个比喻您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意味?

池上

所有人看到我的笔名都不外乎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台湾台东县的一个地名。那里的稻米非常出名,还有全台湾最好吃的便当——池上饭包;第二种便是白居易的那首诗。但实际上,这个笔名和这两者都无关。杜甫有一首诗,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里面有句“池上于今有凤毛”。这句诗还涉及到一个典故:南北朝到了南朝时有谢凤和谢超宗父子,他们文章风格和成就都很出众,于是梁武帝就称赞他们说“超宗殊有凤毛”。“池上于今有凤毛”里的凤毛并非简单的凤毛鳞角的凤毛,而是指才华出众、很少见的意思。作为一个写作初学者,取这样一个笔名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在写作十多年后再看这个名字,只能说自己当初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今天让我再取一次笔名,我很可能就不会叫“池上”了,但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且年岁既增,对于自己的名字好像越来越不在意了。要是放在过去,我肯定会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想的,但现在有人问我这个笔名是不是和白居易的那首诗有关,或者发来台湾池上的图片,我基本上会一笑而过。就好比咏梅老师提到的“反差萌”,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何晓原

2016年,杭州市文联策划并推出了“杭州青年作家文丛”项目,每一辑收录4位杭州实力青年作家作品集,您的中短篇小说集《镜中》成为首辑主打。2018年,您的又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无麂岛之夜》入选窈窕文丛。作为80后作家,您的写作之路走得很顺畅,是这样的吗?

池上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得看你如何定义“顺畅”二字。八零后作家最先是通过新概念进入大众视野的。韩寒、郭敬明,这两个是当年绕不开的名字。我高中的时候,班里的很多同学都看过他们的作品,我也看过。他们就是那时候的流量明星。而等新概念的红利消退,其他八零后作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没有“一夜爆红”,也没有媒体的追捧。

和大多数八零后作者一样,我最初是通过期刊发表作品的。遭遇过退稿。编辑发来修改意见,修改了几稿后,最后也没有被录用的事也不是没有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的写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如果把这看做是常态,是进入写作这道“窄门”的必经之路,倒也没什么。特别是在一切都追求速度的当下,来自卡尔维诺的书写叮咛便显得尤其珍贵:“从少年时代起,我个人的座右铭就一直是那句古老的拉丁文:Festina lente,意即‘慢慢地赶快’。”

2016年,我的中短篇小说集《镜中》入选了“杭州青年作家文丛”。对于一个写作刚刚起步的新人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我还记得小说集出版后,杭州市文联、杭州市作家协会、《西湖》杂志社等联合举办了“杭州市作家系列研讨会”,我的小说集是其中的研讨对象之一。201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二部中短篇小说集《无麂岛之夜》。那年11月,鲁迅文学院、《钟山》杂志社、译林出版社共同主办了“她世纪——窈窕文丛研讨会”,让我备受鼓舞。去年,我的新小说集《曼珠沙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还入选了2020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已经足够幸运。

何晓原

小说集《曼珠沙华》中写到一群沉默而神秘的少年,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将心事“藏踪迹”,而你的天赋恰恰是极具穿透力的“看见”,透过“一道开”的“浮萍”看见各种隐秘的真相,这个真相包括孩子的、家庭的,甚至整个社会的。来谈一谈这“看见”背后的深层思考吧 ?

池上

我在好多次采访中都提到过,在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碰触校园题材。教师的身份,让我觉得和校园、少年的距离太近,所以一直没有下笔。有天,我问班里的一个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秘密瞒着我。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教龄的教师,我满以为孩子会向我和盘托出,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意外地,孩子反问我道:“我不可以有秘密吗?你们大人都有秘密,为什么我不可以有秘密?”孩子的话让我既吃惊又惭愧,我突然意识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当我自己是孩子时,总是希望快快长大,可当我真的长大了,却早已忘了自己还是孩子时的想法。

新书出版后,一个我曾经的学生看到了这本书,和我探讨了当年的一桩事。她说她那时在自修课上发明了一个小游戏,希望借着这个游戏,让班里的孩子能更加自主、自觉。但我发现时,却以为她在带头玩游戏,因此批评了她。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她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在她看来是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而在老师眼中,这完全就是一个错误的示范。但是,如果不是她已经长大,我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她的观点吗?假如她当时向我解释,我怕是多半会觉得她在强词夺理吧。

以上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少年人的困惑和烦恼,他们与周遭的紧张关系,更是成年人难以(或无暇)理解的。学校里有些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有些严重的需要看心理医生甚至吃药才行。可是很多时候,家长是不愿意承认的,还有的觉得休息调整一下就好,结果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也有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但往往不能坚持。一个原因是觉得贵,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没什么效果,就马上停下了。而这时候的孩子和医生通常还没有建立信任关系,孩子当然也就不可能打开心扉。我写下这本“看见”之书,是希望能被更多人看见。只有看见且不藏着掖着,才能正确地对待、进而解决这些问题。

何晓原

跟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您的小说大多也都是在写女性。《曼珠沙华》里的应悦、《松木场》里的宜珍、《仓鼠》里的郝丽……她们或多或少都在成为妻子、母亲的过程中丢掉了自我。妻子、母亲、人民教师、作家,您如何在这种多元状态下找到您自己的平衡点?

池上

有段时间,我也挺焦虑的。比如,如何平衡工作、家庭,还有写作之间的关系?再比如,作为一个母亲,如何不被当下的“卷”“鸡娃”等裹挟。

先说说第二个问题。过去,我们的父母坐在一起,也会聊孩子乖不乖,成绩好不好,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现在的父母呢,坐下来十有八九是聊孩子。尤其是妈妈们,除了成绩,还要聊孩子有什么特长,将来升学的方向。很多妈妈从聊天开始到结束,整张脸上都写满了焦虑。我后来发现要摆脱这种焦虑,最根源的是要解决“边界感”的问题: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不能替代任何人,包括你的孩子。在认清边界的基础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回到第一个问题,事实上,多重身份和内心的独立、自由其实并不矛盾。这也是我近两年慢慢明白的。首先,尽力完成份内的事,譬如工作的、家庭的,然后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看书、写作。另外,尽可能学着不抱怨。

何晓原

作为资深的语文老师,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您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什么指导建议?

池上

第一是尽可能地多看,看得杂一点。文学类的、科学类的、历史类的,都可以看。第二是要多读经典。人的一生有限,而青少年阶段作为读书的“黄金时期”,自然是要多阅读人类的经典作品。第三是在孩子阅读初期可以营造一些仪式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习惯的建立首先可以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始。给孩子准备一本阅读存折,记录自己的看书时间;或者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好词好句;还可以和家长共读一本书,这些都是简单、实用的方法。

何晓原

接下来有什么写作计划?会尝试写长篇小说吗?

池上

最近有关女性主义的探讨很热,但很多讨论更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站台”。接下来,我打算写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小说,借此做一个梳理。有想过尝试长篇小说,但最后是否会落到实处,生根、发芽,还得交给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