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扎根前沿生活 礼赞平凡英雄 ——专访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得者陈丽伟
津滨海(客户端) | 范炳菲  2023年07月06日12:26

近日,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暨中国报告文学峰会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作家陈丽伟作品《车间里的故事》获中短篇奖。该作品以全人类抗击新冠疫情为题材,以小小的口罩生产为切入点,以现代工业车间劳动者为描写对象,以放弃春节休假、冒险出差修设备、银发突击队复活老生产线、巾帼姐妹研发新生产线、高品质应对各国求援等感人故事为主体,加入工友情、父子情、母女情等动人细节,在貌似平凡的车间生产中,塑造出中国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交上了让祖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在人类共同灾难面前,描绘出一个东方大国众志成城勠力抗疫、同时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谱写了一曲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壮歌。

据了解,陈丽伟是天津市第一个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的作家,这次获奖作品所创作的也是新区企业天津泰达洁净公司车间里的故事。对此,记者对陈丽伟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奖!您能介绍一下这是一个什么奖项吗?

陈丽伟:徐迟报告文学奖是继以鲁迅、茅盾、冰心、冯牧等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全国性文学奖项后又一个文学创作领域的荣誉奖项,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并力图使之成为促进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繁荣和发展的推进器。

记者:您的获奖作品是《车间里的故事》,怎么发现这个题材的,能谈谈作品主要内容创作背景吗?

陈丽伟:说起来这还是一部约稿作品,是应人民日报之约而创作的。编辑老师知道我一直工作在改革前沿,近十年一直努力提倡中国新经济文学创作,就让我找个相关题材,创作一部这个领域的作品。

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前沿,可以写的太多了!本来想写滨海新区对口扶贫青海黄南州的故事,因为疫情期间距离遥远没有联系上……疫情汹汹而来,人心惶惶,很多人担忧甚至焦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怎么会受到国务院表彰?这个事情我一听就很有代表性,于是就多方联系进行采访。

很多的细节令人感动——

比如,春节的票好不容易抢到了,为了加班生产,又自己悄悄退了。

比如,切刀坏了要去外地修,有人敢吗?立刻就有。自己不怕、父母不担心吗?怕,担心,他们也是凡人。但还是要去,因为他们是国企主人翁。

比如,为了加班加点生产,女孩子们顾不上洗脸甚至顾不上回宿舍睡觉。

一部作品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作者的寻找挖掘提炼创作是一回事,编辑的修改完善是一回事,但首先还得有鲜活的内容,否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还得感谢车间里的工人们,是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的中国故事,成就了这篇车间里的故事。

记者:作为天津市第一个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的作家,您主要就是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吗?

陈丽伟:不是的,我1986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早期文学创作以诗歌创作为主,现代诗。从1995年到天津以后,我一直工作生活在滨海新区开发区。我觉得单一的体裁不足以反映丰富的改革开放前沿,因此就多管齐下。虽然知道不如单一体裁创作容易成功,依然难以割舍。因为我觉得作家必须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你生活在这里,就有责任为这里社会变迁描形造影,有责任作这里的时代记录者。而不应该只为自己兴趣、为自己的功利而写作。

2016年文艺报、天津市作家协会、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办了陈丽伟作品研讨会,研讨内容主要围绕我的五部作品,涵盖了理论、小说、散文、现代诗、旧体诗五个体裁。专家们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这让我理解为鞭策。

记者:除了这个获奖作品,还有那些报告文学作品?

陈丽伟:虽然不是只写报告文学,但近40年创作道路走过来,还是有不少作品。比如写国之重器“天鲲号”挖泥船的《天鲲遨游》,去年近整版发在《人民日报》,最近又写了反映消防的《牢记总书记的重托》,反映大火箭生产一线的《大火箭身后的年轻工匠们》,开发区建区30年写的《泰达,中国开发区的奇迹》。

早些年还写过开发区与白银市对口扶贫的《苦咸水、泪水、甜水》,写外地大学生单身宿舍的《六角楼》,写开发区最早办公楼的《小二楼》,写外地大学生婚恋的《在经济的前沿和爱情的边缘》,写开发区最早作的大手术《一切为了患者利益》等等。

你看,这些有个共性,都是写的开放前沿鲜活故事。这些故事需要挖掘,需要提炼,之所以能较好完成,首先得力于身在其中。可以说,我一直在改革前沿扎根生活。

记者:你创作的这些报告文学,尤其近年的,基本都是发表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刊,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吗?

陈丽伟:遴选题材,确定立意,挖掘亮点故事、经典细节,搭建文章结构,完稿后反复修改、补充、打磨。这些环节,每一个都很重要。题材一定要深入基层,仔细寻找典型系列,深入挖掘故事亮点。素材不厌其丰,间接的资料要有,但一手的鲜活素材必须亲自采撷。稿子中的专业问题,还要让对方反复审核,经常把采访对象都问烦了。但一定要有耐心,烦了我也得考证清楚,因为一旦发表就是白纸黑字不能出错的。

记者:您十多年来一直大力倡导中国新经济文学,还出版了《中国新经济文学概论》这样的理论专著,请问是出于怎样的动议呢?

陈丽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带给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在日新月异地进行,但是不少作家体验不到,感受不到,缺乏一手的经验与素材,甚至还是沉浸于陈芝麻烂谷子里。有感于此,我才提出了中国新经济文学这个理念,并认真梳理创作,完成了这样一本专著,意在倡导、提醒、引导作家朋友们关注新经济现实,创作更多反映新经济时代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情感的作品。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变化,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质的改变。新经济时代,国企主人翁的爱国情怀应该依旧弘扬。新经济也带来复杂的一面,电信诈骗、金融诈骗、隐秘窃取国有资产等,也是新经济带来的负面因素。因此新经济文学不是歌德派。不只是讴歌与礼赞,也有揭露和鞭挞。

新经济文学不只是叙事文学,也有抒情文学。我自己的作品除了叙事文学,反映改革开放前沿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之外(长篇小说《开发区人》《天津爱情》),也有很多反映新经济时代典型情感的抒情作品。如诗歌《一根稻草在马路上奔跑》《城市里的布谷鸟》等。这里面包含浓重的乡愁,外来务工者的乡愁,本地人面对家园沧海桑田变迁的乡愁。

记者:改革开放后,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您个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上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陈丽伟:艺术探索可以中西合璧,但是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反对生硬嫁接洋枝条,尤其不赞始终把国外作家名字挂在嘴边,拿西方文学理论直接套在中国文学创作上的做法。人家的文学理论,是基于人家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和作家文本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把人家的理论套在自己头上,明显是另类。当然合理借鉴取长补短是必要的。

记者:您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打算呢?

陈丽伟:随着年龄增长,按着客观规律,一定是删繁就简。但应该还是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两部分,一定也会是改革开放前沿的故事与情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