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部欧华德语小说集亮相莱比锡书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德国】蒙庄  2023年05月04日09:56

2023年3月,由欧洲华文笔会与奥地利八棵葩出版社(BACOPA VERLAG)共同合作、精心筛选推出的首部欧洲华人作家德语小说集《天笼及其他》新鲜出炉,硬壳封面精装,印刷精美,于4月27日至30日隆重登场德国莱比锡书展,为德国读者献上一道丰盛的文学飨宴。旅欧华人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以合辑的形式在奥地利出版,进军德语市场,堪称史无前例的大手笔,欧华笔会的努力可圈可点。作为中西两种文明碰撞的产物,该选集东方神韵与西方气质互摄兼容,是欧华作家向世界文学进军的有益尝试,也是海外华文文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必将载入欧华文学史册。

莱比锡书展(Leipzig Buchmesse)是德国第二大全品类图书出版博览会,始创于17世纪,至今有400年历史,是近代国际图书展览方式的起源,也是德语地区书业界在春季最重要的展览会。与书展同时举行的,还有欧洲最大的阅读文化节“莱比锡朗读”(Leipzig liest)和漫展(Manga-Comic-Con),出版商、作者、读者和各类媒体齐聚一堂,交流出版和读书信息及经验。莱比锡书展2020年因疫情停摆,今方恢复,约有来自40多个国家、近3200人次的参展商出席本次书展。

莱比锡书展

书展的主会场为不同的出版社划片区域,展示产品,并为作家们提供分享作品和探讨观点的场地。奥地利八棵葩出版社BACOPA VERLAG携包括欧华德语小说集在内的各类出版物,回归阔别四年的书展,意义非同寻常,亦是展会的一个亮点。

奥地利华文文学评论者安静为本书撰写了《前言》。综观入选的12篇作品,大部分以移民背景中的人际关系为主题,部分为中国故事,对人性进行深刻描画。其中异国婚恋的有:德国徐徐的《辛迪女士的四十不惑》、黄雨欣的《都是鸭子惹的祸》、奥地利方丽娜的《花粉》和瑞典刘兴丽的《穆莉在慕尼黑》;涉及家族人伦亲情的有:法国陈重馨(绿骑士)《春花秋月何时了》、比利时谢凌洁的《辫子》、奥地利朱琳的《哥哥姐姐的爱情故事》;涉及不同族际友情的有:奥地利沈宪的《慕尼黑皮包》、安静的《人面鱼纹》、瑞士朱文辉的《生命的点滴》;涉及难民危机和新冠疫情的有:德国朱汉超的《玛斯太太的难民情事》和匈牙利余泽民的《天笼》等。这些作品放眼人间冷暖,颂扬友好仁爱,展现华人骨子里的亲善与友好,鞭挞冷漠丑恶。

若从明暗程度比照人心人性,此批作品大多呈明亮色,或明亮中有暗影,或乌云中有微光,如多彩油画,又如复调音乐。只个别作品略带深沉阴郁,比如安静的《人面鱼纹》、谢凌洁的《辫子》、余泽民的《天笼》。另一类则有着浓郁的女性主义倾向,比如徐徐《辛迪女士的四十不惑》,比如《辫子》对可怜男童与母亲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苦难关怀,不乏作家对生态女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呼唤。此外,二战题材也跃入作家视线,可以看出欧华作家们在二元对立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力图以善意驱散阴霾,以人性驱逐瘟疫与战争魔影的努力。

匈牙利著名作家余泽民的《天笼》以新冠疫情里一个灵魂身份视角展示了逝者人生来路和最终走向。医学与文学双项学术才能使作家横跨东西,各界行走,游刃有余。作家笔下的“我”于尘世,是位出生于福建的中年商人。他和父辈一样,一生也和两个女人纠缠。前者是少年媒妁之言的中国女子,后者是异国妹子。他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出逃,娶妻是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而一旦有了孩子没了性,他立刻又逃得更远出了国门。在欧洲,他靠着福建人吃苦敢拼的精神挣了家业,也给家乡的元配母子建起了小楼,于布达佩斯则同一位服装设计师女员工相爱生儿。接来父亲后,父亲不善于复杂人际,于是谎言被揭穿,成了孤家寡人。父亲在看望孙辈走动中染上新冠,之后又带给了他。

他死后,灵魂逃离躯体,逃出医院,回想种种过往。回家看到已长大的儿子正在看色情片,此情此景,令这位性无能的幽灵似乎看到自己刚到匈牙利火车站前的那最巅峰的高潮,顿时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讥刺。最后,他的灵魂上天,亦被幽默荒诞化处理。上帝成了个锅炉工,用撒旦发明出来的熔炼笼收回所有亡灵,压缩释放成云,随风雪雨露,把生命的种子继续撒向大地。

余泽民所写的世俗生活回忆,是海外一代移民华人普遍人生路径,在时空上,前则追溯到父辈动荡苦涩人生,后则绵延进了虚拟来世。整个故事以倒叙笔触回忆他不断“出走”的人生,却未完成包括其父在内“归去来兮”的欧美华人普遍终极愿望。文末关于灵魂循环的观念,是东方佛教观念和西方基督教思想的一次有趣融汇。佛教信仰六道轮回,基督教同样有灵魂不灭的理念,只是基督教中这些灵魂或往天堂或入地狱,并未解释出生命对这些灵魂“循环”利用的生态观念。

但丁的《神曲》里,灵魂游历了从地狱、炼狱到天堂之路,见到三位一体的上帝之光遂止。余泽民加入生物科学的视角与文学家的想象力,让灵魂有机会再次进入生机勃勃的婆娑世界。作家行走在文学医学神学三界,通过一个亡魂的足迹,以戏拟笔触,给尘世来生、为东方与西方架起桥梁,既具反映世情百态的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又有高于世俗维度的精神诉求与思辨色彩。

德华作家朱汉超的《玛斯太太的难民情事》,以难民事件为背景,写了一位有争议的德国老太太因与难民情事而被整个公寓驱逐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到莫泊桑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玛斯太太,尽管上了年纪,却还是不像普通老太太那么安份,经常传出花边新闻。最不可思议的是,召来了争风吃醋的难民。德国二战后一直奉行政治正确,大部分善良友好的人们给战火纷飞的国际难民给予亲人般的关怀,但在民间,依然存在着排斥难民以及与难民亲近的人群。玛斯最后在两个争风吃醋的难民中放弃叙利亚青年而选择了阿富汗男人,并与之结了婚,准备回科布伦茨乡下她童年所在的地方。她说,她不是被赶走的,而是自己愿意走的,她要告老还乡,带着这个很好的男人,回去安居乐业。玛斯跟羊脂球一样善良的地方在于,同属于底层、被驱逐的她依然体谅底层,塞给一个邻居老太太50欧元,只因看不得她在垃圾桶里捡瓶子。“她给了我50欧元。这小可怜儿,她看见我在地铁站附近的垃圾桶里捡瓶子,她倒哭了。”互为可怜人的玛斯与露西老太太之间的善意,成为凛冬里一捧柔软与微温。

在内容形式与语言驾驭上,朱汉超得中西短篇小说双重给养,不但使人想起莫泊桑,甚至偶尔品出张爱玲的味道:“‘这楼里简直住不得了!’胖丽萨沉痛宣布。”而《倾城之恋》中,离婚后受尽娘家人欺负的白流苏,在听到嫂子恶毒难听话时也一再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这些口语化的人物语言,真实性强,得海派真传。

奥华作家沈宪的《慕尼黑皮包》,从二战历史背景切入,写华人与一个二战奥地利老兵、市场管理员在旧货市场的相识相遇,华人的善良使他得到这个老人的信任,从而得到老头卖银元和古董瓷器花瓶的机会。机缘巧合,老头卖掉这些宝物给他后,被讨债人索物打斗气愤而亡。而华人拿到的是银元与那业已破碎了的古瓷,尽管如此,还是因此获得了第一桶金,开启开挂人生。结尾写华人每年给老人带上维也纳特产上坟,情深意重。华人的机警、聪明、善良、守信,尤其是做生意的能耐,让文中老人甚至将其与犹太人相提并论,华人在信义与仁爱方面也令老人折服。在战争冲突的当下,作者力图用温情感染人间,渗透出浓烈的反战思想和对人间和平的渴望。

德国徐徐《辛迪女士的四十不惑》用女性视角写了一个外嫁女的中年危机:外嫁全职太太、难民背景下的德国、夫妻关系的冷却、竞争对手的嫉恨与关怀,以及自立女性的不卑不亢和忧患意识。华人女性在家庭、职场之间的两难处境,使她从软弱依附走向自觉觉醒。最终,保持自我,与难民同事平等友好竞争的意识,成为文中辛迪照亮未来的一束光。

奥地利安静的《人面鱼纹》是一篇表面平和内里动静非凡的文字,一如作家本体。以安静为名,却蕴蓄极深。一个华人女子林汾偶然结识了吉普赛流浪音乐艺人艾伦,交往中同情他的境遇,送给艾伦仰韶文化古盆,希望对方好好生活。在她的鼓励下,艾伦回家乡寻找女友喀秋莎,准备重启幸福人生。而林汾等来的琴声,却是来自喀秋莎的悲伤曲子。再次看到那个陶盆图案时,她认出,这种人面鱼纹带有不祥寓意,那是古代祭司用以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死者招魂的巫术图案。

文章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哥特色彩,涉及华夏、基督教、吉普赛等多种文明的相遇碰撞,以及考古、历史、文化、巫术,并指涉当下疫情,给人以表层温馨内里“阴森”的感受,如同《俄狄浦斯王》中个人愿望终敌不过命运魔咒,激起恐惧怜悯,带有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回响。因其温情,又如一曲复调之乐,余韵袅袅,意味深长。

法国陈重馨(绿骑士)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最有文学底蕴的一篇小说。

小樱在父亲劝说下,去看望住在疗养院已经痴呆了的二舅公,因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众亲戚也回来了,正好凑这个机会一起去探望他。二舅公一生爱文,却只能卖了梦养家人,等老了才能去给人上文学课,可惜夫人很快去世了,不能再开车送他,他就只能陷在女儿家里养七只猫。亲戚们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几乎认不出人,没什么反应,等提及他的爱女,有了点反应,再提及唐诗宋词,他如同梦中醒来对诗如流。大家分享了他的书,小樱得到了二舅公的李后主词。沉静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愁里,在历史和当下、文学与现实间,小樱似能感受二舅公沉浮一生却不愿舍弃理想的诗魂。只要你读诗,他那流散的魂魄便瞬间凝聚回来了。

于是,文学的基因继续传承下去。一代一代。

奥地利朱琳《哥哥姐姐的爱情故事》,讲述大姨家的哥哥姐姐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爱情故事,泼辣叛逆的表姐,尽管最后有如意郎君,以为她修复了创伤,可篇末她那长恨歌的表达,伤痛了法国老太太,也是心底最疼痛的爱情回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表哥,顺从了母亲意愿,照顾好所有人的情绪,但那隐憾也必然存在。

爱情这经久不变的话题,听父母的话,也许会少了歧途,生活轻松,但也缺少了爱情历险的乐趣。这些道理被朱琳揉进了一篇贴地气的短小说。

瑞士朱文辉《生命的点滴》,以超现实后现代的叙事方式,把“我”和一位孤独失智老者的病房偶遇事件讲述得极有电影味道。时空倒错,八天历程,725134678看似乱序实则按照心理逻辑顺序编排,以蒙太奇的剪辑,构成毕加索绘画般的错落奇效。老人的孤独无依,“我”与太太的恩爱,参差对照更加深彼此的苦乐感受。最后太太遵照“我”的意愿,冒名给老人打了一通“虚拟”的爱的来电。

瑞典刘兴丽的《穆莉在慕尼黑》,穆莉在出差慕尼黑的几个月里遇到了一个德国男士Mike,她之前就知道自己有孕和易晕倒,但都没有跟Mike坦白,竟说她是不会怀孕的。这种感情如同走夜路,前面的故事没有点明,但我们知道,她已经在黑里走过来,且继续走进那没有光的所在。小说大量隐喻意象,Mike住处到处都是坏的,没有一个物件使用正常,甚至连Mike肩膀肩胛骨也是坏的,做爱过程里还要停下来遵医嘱活动一下后背肩膀。这种无希望的日常导致穆莉根本不想告诉对方,自己的所来与所往。在回国临行前三天和Mike参观画展并郊游,她向往离别前的最后亲热,最终却因没存电话号码,两人竟失之交臂。路上听说有人落水,穆莉不免担心Mike遇险,等到对方手机信息进来,担忧化成委屈,只告诉他,我在回家的路上。

应该说,她在回家回国的路上。她和他,互相不属于对方,只是属于生命里一场场露水情缘中的小片段。现代人的疏离,信任的缺失,无序无理性,刘兴丽在短暂相逢中给人类画出了这个时代符号。一切都在解构,一切还未重生。只是她那腹中胎儿,也许会让她在颠沛流离之后,安稳下来。人类亦是如此。

德国黄雨欣《都怪鸭子惹的祸》,以生动活泼、有趣轻松的笔调,讲述涉外婚姻,把中德之间文化、饮食、个性种种差异都形象地搬到我们眼前。从最初的“我”一个雪地摔跤引出矛盾原因,回放出她与马丁的爱情缘起、菲菲的厨艺、还有马丁表哥Wolfgang吃人家嘴不软的不合时宜。这一场家庭聚餐,在德国人家只作为装饰存在的厨房里留下烟熏油渍,导致马丁怒不可遏。菲菲和“我”的所有好心都被不识时务的德人当作驴肝肺,全然忘记自个儿大快朵颐的快活,事后揪出华人“不讲卫生”的小辫子。这在每一个中西合并的家庭里面,经久存在见怪不怪的矛盾,黄雨欣将其如此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最初的矛盾也因深爱,自然而然得到和解。在民族差异中求同存异地爱和理解,难能可贵。

奥华著名作家方丽娜的《花粉》,在她的笔下,花粉过敏不只是一种肌体病,而是思乡病,是文化病,是绝大部分华人移植异域后生发出来的必然病症。讽刺的是,这种病,竟在阴郁德国中少有的艳阳四月五月天发作,逼迫无数华人还乡,最终把主人公肖桐人见人羡的婚姻全盘摧毁。

花粉意象,提供了不同于奥德修斯式返乡的必要缘由,是一种不得已的如愿以偿。肖的老母亲感谢每一年的德国花粉,如果不是因为这讨人嫌的粉,如何每年等得回女儿?只是最终的收场,是女儿生活的残破,被冷落的女婿竟爱上了女儿的侄女,她的孙女。旁观者目睹马太太做回肖桐的同时,感觉到自己同样处于危机时刻。

《花粉》外嫁女话语叙事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对对异族饮食男女的生存表象,也是文化冲突中每一个个体的两难困境。因一种自然现象,融入不了异乡而必须返还原乡,构成了一个现代寓言。在寓言故事里,我们每一个流落异域他乡的人,多多少少都被指涉观照到。

比利时著名作家谢凌洁的《辫子》,写了华夏农耕文明城市化进程里一部典型的家庭人伦惨剧。一个六岁男童,父死母嫁,祖母为了家族单传种子不被妈妈带走,将孩子藏到牛圈里,高烧惊吓后成了痴呆放牛娃。有次偶遇一个充满善意的陌生女人,从此她常常在路上乳养他。祖母失算之后干脆准备遗弃这个痴呆孙子。孙子走在寻找温暖女人胸膛的放牛路上,最终溺死水中。那是那个善意女子所来的方向,其实,她就是他的亲生母亲。

文末点明他们的亲子关系时,犹如一棒重击,犹如被痴呆娃用假草辫子狠狠地甩了一脸。辫子是妈妈留给他的温暖记忆,他带上自己编织的草辫子,一直到死都在怀念和寻找母亲。母亲不在场因为无法相认,祖母在场却失德失职。乡野邻人想要帮助这个苦命的孩子,却每每被弯成虾的恶祖母骂走。这是一片沉痛悲怆的土地。在男权社会的乡野,存在这种自私而恶毒的老妇是为常态。那深到土地里面的恶念,使得母子分离,幼小生命被摧残。作家将刻骨铭心的悲哀,编织进了痴呆男童的草辫子里。辫子有两重含义,首先作为头发,是母性的符号,孩子对妈妈的精神记忆;其次,是对那些戏耍孩子的一众冷漠看客的抨击,对民族劣根性的鞭挞,笔力雄健,有建安之味。

海外华文文学,就在这凡间各各苦乐里,随着地域变迁,微茫如萤火虫,将点点滴滴带到西方世界,汇合交融,让西方了解我们这个古老有活力又有创伤的文明。在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加剧的当下,普遍误会存在的人际、国际关系中,华人及华语文学以其独特温婉良善的特质,作为一种强大的救世和批判力量,避免人心人性下行,积极入世同时又超拔出世,凝炼为文,薪火相传。

如果说,但丁的意义在于将对立的两希文明进行合流融汇的尝试,从而将西方文明提升到一个既高于古希腊又高于希伯莱的高度、召唤来文艺复兴的话,那么,立于时代转折关键节点上的欧华作家之本土化叙事和传播,某种程度上亦是继上世纪优秀华语作家基础上的对东西方文明进行融汇合流的积极努力。

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文明终将实现东西合流,既取东方仁爱谦和之美德,兼具西方积极进取与崇高理性;既高于东方,又高于西方,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体系。

作者简介:蒙庄(周红),居于德国,欧洲华文笔会会员,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在波恩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师从著名汉学家顾彬。作为中华儒释道文化继承者,兼收并蓄浪漫主义,热爱古希腊文明,热爱德国古典哲学,热爱自然,尊重一切他者生命。作品散见于《中国日报》《华商报》《今日作家》《欧华文学》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