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破解美之密码 传播中华大美 ——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3年03月27日08:12

什么是优秀艺术家?如何发现和遴选优秀艺术家?如何向社会展现和传播优秀艺术家的精神和成就?2023年新春伊始,一个旗帜鲜明、主旨明确的当代美术家作品展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下简称“人美社”)人民美术馆举办。展览集结10位由人美社历时一年认真调研、评选,从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遴选出的优秀艺术家作品。遴选标准从艺术与人民的关系出发讨论制定,对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择选,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当下美术创作的时代风貌与国家美术出版机构对当代美术创作“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发现优秀艺术家”项目从如何“发现”破题,对做好当代美术人才的培养及优秀艺术作品的传播工作等带来了许多有益思考。

“给美术界吹去一股‘新风’”

记 者:什么是优秀艺术家,以及如何发现优秀艺术家,这个问题不仅艺术家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也很关注。2021年9月26日,推进新时代美育出版创新暨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召开,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强美术创作和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出版一批好作品提出了殷切期望。此后不久,一场历时一年多的“发现优秀艺术家”活动启动,举办此次活动的内在动因是什么?艺术家遴选的标准是怎样的?

周 伟:在当下时代,到底什么样的艺术家可称之为“优秀”?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从广义范畴来讲,出版社又是一个“媒体”,从专业的视角出发,我们在联系艺术家方面还能有哪些新的方式?哪些艺术家又是当代真正有价值的?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如果从大的方面看,当下美术可以笼统分为院校美术、江湖美术、商业美术、文人美术和群众美术五大类型。其中院校美术主要包括高校、画院、创作院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等美术机构,按照党的教育教学体制、方针培养出的艺术人才,他们是主流美术的重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以“逐利”为特点的江湖美术对主流美术带来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和好的艺术家的评价标准的混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众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风气、艺术界的风气也都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怎么引导广大受众认识美、评判美,不管是从党中央对此问题的指示与关注出发,还是出自专业出版单位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认识与责任担当,我们都觉得十分有必要通过这样一次实际行动来作为对70年社庆“不忘初心”的一种回应。

因此从2021年10月开始,我们迅速成立了由人美社的品牌中心、期刊采编中心、人美融媒体中心、人民美术馆4个部门组成的团队来共同推进这个项目。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什么是优秀艺术家”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多轮讨论,逐步确定了要寻找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意、有思想、有引导力的,受人民群众认可、喜爱的艺术家的活动宗旨以及活动的具体方向、目标、方法、计划、步骤。在遴选优秀艺术家的标准问题上,经过研究我们概括出了一个“三角定律”,认为优秀艺术家至少应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社会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民性”,其创作是不是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二是艺术价值,衡量其作品在艺术史上是否具有独特价值;第三才是市场价值,当然这一价值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在这三个价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5条标准,具体包括: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的“人美精神”;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弘扬时代精神;专心、专注、钻研,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致的艺术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独到的美学追求等。与此同时,特别提出了评选要主动“破圈”,要做到不论职称、不论职务、不论称号,从而真正做到作品面前人人平等。

记 者:今年2月1日至28日,“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和“传神·日新——青年艺术家作品展”作为“发现优秀艺术家”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举,展出了10位优秀艺术家的50件代表作与一批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总结这个展览的意义与成果,您有何感受?

周 伟:“发现优秀艺术家”活动开展的一年中,我们团队对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工艺美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经历进行了层层筛选与研判,其中排除了已经获得大众、社会广泛认可的知名艺术家,而是注重在中青年中“发现”已有一定艺术积累但还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家中进行寻找。最终选出10位艺术家,最年长的68岁,最年轻的50岁,平均年龄59岁。他们大部分为科班出身,也有自学成才的,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各具特色,其中中国画有3人(山水、人物、花鸟各1人),油画、书法、篆刻、瓷画各1位,陶瓷艺术有3人,主要考虑到陶瓷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影响最大,大众最为熟悉,市场表现不错,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之一。3位入选的陶瓷艺术家中,眭龙俊是从事紫砂创作的,技艺非常全面,将紫砂制作、设计、雕刻尤其是陶刻肖像等多种技艺集于一身,而其他两位陶瓷艺术家也各有特色。对于每个领域艺术家的遴选,都经历了激烈的讨论过程,每次集中评议时都会有几十位、上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大屏幕上轮流播放以便逐一筛选。我们从艺术家的三个价值出发进行各有侧重的选择,比如入选的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工笔花鸟画家贾广健,大家认为他的作品在细节中见精神,境界宏阔又贴近生活,在中国画体现时代生活方面有着持续深入的探索。特别是他有一幅作品很打动我们,《家家都在画图中》用花鸟画的形式体现了当下中国农村百姓家庭的生活风貌,作品自然、朴实,很有细节表现力,比如画面中的农家书屋细节与随处点缀的鲜花等等。在油画家的遴选中,我们最终选择了“为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画像”这个国家项目的领衔创作者、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这组画像不仅形象塑造丰满,非常契合当下的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而且画面意味丰富、细节动人,比如在塑造袁隆平的形象时,一改以往常见的蹲在田间的形象,而让人物站立起来,画面中袁隆平手中捧着的一把杂交稻上系着的红头绳则取材自他与夫人之间的真实爱情故事……可以说类似的这些艺术创作正是因为在同类作品中体现出了较强的且较为独特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而最终入选。

此次展览的又一特色是最后增加的“传神·日新”青年展部分,寓意着美术创作既要传承艺术家精神,又要有所创新。我们提议由入选的10位艺术家再各自推荐10件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创作,正好组成了展览中的又100件作品,分别出自66位青年艺术家之手。他们有的是这10位艺术家的学生或徒弟,有的是他们的同事,这些新加入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还是“人民性”,当然,表现方式上会更加大胆、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多地吸收了新时代的新元素,特别是在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上,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创新表现。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想让社会大众看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一个基本高度与基本面向。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记 者:这一项目对艺术家的遴选、对话再到最终的展览呈现,体现了一个从向内“发现”到向外“传达”的完整过程。其中已经结集出版的《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系列访谈录是活动的一个重要收获。作为采访者,在持续近一年的接力对话中,您有哪些特别的体会?

周 伟:整个活动开展期间,我们在《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两本学术期刊开设了“发现优秀艺术家”专栏,以社长访谈、名家评论、创作心路解析等形式进行呈现。完成这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收获。第一次访谈是与书法家、画家管峻的对话。因为相互比较熟悉,采访就在聊天式的交流中完成了,中间艺术家谈到了很多心得,比如“技法在于练,风格在于养”等观点,还有对当前书法教育一些弊端的看法,分享了对怎么做好书法教育的想法,这些话题也都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艺术界“热点”问题的讨论也成为这一系列访谈问题开掘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采访中提出的中国画到底怎么创新,特别是花鸟画的创新怎么实现,中国人物画怎么体现时代精神,在教学上如何去做,美术创作怎么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等问题,在与艺术家的交流碰撞中,一些观点也得到“印证”,比如对传统艺术传承创新的看法,关于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之影响的看法等。有一些观念让我觉得很受启发,比如中国人物画家刘西洁讲到他在西安美院推行的一种“漫写”人物(漫指浪漫)的绘画方式,与写意性写生的关系更为紧密;还有自创了千毫皴画法的焦墨画家穆家善,他对中国画的创新思考也颇有见地,等等。

在这一系列的采访中,知识储备是我遇到的一个挑战,比如对刘西洁写意人物画的特色的研究,只有在对中国人物画整个流派、文化的理解基础上才能对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对话中激发新的观点。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对篆刻家张建平的采访,因为之前对这门艺术接触较少,访谈前我专门阅读了中国篆刻史等专著,对古人关于篆刻的论述及一些文人印史、典型的印谱,还有张建平本人的印谱等都进行过认真研究,对不同门类、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艺术家,如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篆刻,包括徽派、吴派篆刻的特点等我都认真做了学习研究,收获很大。

另一方面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艺术家成长经历中表现出的一些共性。比如个人学习、院校教育和师带徒等不同模式的融合。不管何种方式,优秀的艺术家总能在不同环境、时机下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华的成长道路就很有代表性,他出生于陶瓷世家,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陶瓷肖像画家,从父亲对他的传授,到后来他在景德镇陶瓷厂学习技艺,再到改革开放后去广东寻求发展,吸收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在企业做陶瓷设计,之后又到广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做总工艺师,他的整个艺术道路在随时代的变化中,其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最后成为工艺美术大师,退休以后又回到了景德镇,继续研究陶瓷画新的变化。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两届人大代表、湖南醴陵的陶瓷艺术家黄小玲,还有在瓷板上用现代艺术语汇表现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的瓷板画家龚循明等等,他们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优秀的艺术家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记 者: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曾先后召开过两次有关“艺术家精神”的社内外专门研讨会,在交流碰撞中产生了怎样的共识?

周 伟:为了总结阶段性的经验,也为未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我们首先在社内召开了一次编辑研讨会。会议集合了参与活动4个部门的同志,大家结合工作实践提炼总结了艺术家精神的核心意义。其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我也梳理了几个关键词:一是艺术家对社会事物的“直觉”,特别是感性直觉;二是“抽象”,指艺术家对看到的事物经过大脑加工,概括出事物本质的过程;三是“情感”,意即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情感的表现;四是“修养”,所谓“厚德载物”,艺术家一定要用其修养来承载所要表现的事物;五是“表现”,即用什么方式或艺术语言来表现。这五个方面组合起来形成的综合表现形式就是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脉络。除了这五点以外,我认为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艺术家在生活、创作中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二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个性,三是艺术家的想象力、感悟力。总结大家观点的过程中,我又进一步思考概括出艺术家精神的12个方面:即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胸怀天下、民族情怀、热爱生活、神居胸臆、积淀丰厚、真情炽热、展现个性、雅俗共赏、体验幸福、终身超越。概而言之,艺术家精神到底是什么?从艺术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写意精神。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要通过写意的方式,通过精湛的技法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理解,这就是艺术家的作品,它是写意精神的“作用”。同时,艺术家精神也是“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的“人美精神”等等。这些共识在展览开幕后同期举办的“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暨主题座谈会上,也得到了与会优秀艺术家群体、文艺评论界专家等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用艺术家精神,特别是新时代的艺术家精神才能引领中国艺术走向新的高峰。结合我对10位艺术家的采访来看,我认为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在探讨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如果不贴近社会、不贴近时代,不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提高,这样的艺术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也肯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精神揭示的核心问题。

做好美术出版的“国家队”

记 者:“破解中华之美的密码,传播中华大美,普及中华大美,弘扬中华大美。”70多年来,人美社在见证新中国美术发展的进程中,一直致力于对美的发现、传播与美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美社在发挥美术出版国家力量方面积累了哪些新经验?

周 伟: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批新连环画”。这就是人美社成立的由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广播,还没有电视,那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代,除了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也是当时人美社的重要产品,宣传画作为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美术形式有很大销量,特别是领袖肖像,比如毛主席肖像迄今累积发行量已达到了44亿张。所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1951年9月人美正式挂牌成立时就确定的一个宗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人美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美术教材,之后还出版了大量美术专业图书,给广大的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读物。特别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还推出了中国近现代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这个标志性的出版物并一直延续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响应中央号召,在美育出版方面有了较大突破。我们在大量的长期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出版了全国第一套美育教材,从小学覆盖至高中,出版三年发行量已达600万册。去年开始,我们还出版了“文物之美”系列,也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美育类教材,刚出版就发行了十几万册,成为“大美育”系列里的一个重要出版物。

新时代的10年,人美社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在配合重大节点的主题出版方面也做了很多成功的选题策划。比如改革开放40年时,我们出版的一套《春天的画卷》连环画,“春天的画卷”还飞进了北京地铁,在机场快轨线,有整列车厢都是用“春天的画卷”来涂装的。还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我们出版了连环画《人民就是江山》;建党100周年,我们又出版了一套《非凡百年奋斗路》;去年我们还出版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作品集”等等,我们力争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重要事件中不缺席、不缺位,用美术出版表现好时代新貌。今年我们又在做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连环画,还将出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最美奋斗者画集,用美术作品、美术出版物特有的表现力、冲击力、影响力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记 者: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美术出版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人美社当前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此次“发现优秀艺术家”项目的成功运作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周 伟:“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和传达时代精神,其创作对人民群众以及其他创作者都具有良好的引导和引领作用。”这是去年我们在《中国美术》《中国艺术》两刊共同开设“发现优秀艺术家”栏目之时写在开栏语中的一句话。作为这个项目的延续,今年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发现优秀青年艺术家”。我们还注意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美术的一段表述中,也特别讲到要培养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因此这一任务也是我们今年响应“十四五”的一个重点工作。我们准备集合《中国美术》《中国艺术》和《油画》三本期刊的力量重点推进这个项目,每一期每本期刊都辟专题推出,并和融媒体进行积极联动。第二件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写意江山”创作活动,中国绘画的精髓与精神就是写意,这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本质特征。所以我们想以“写意江山”为主题,鼓励艺术家把人民、时代新的精神风貌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出来,这两个项目目前都已经启动了,借此也可以再发现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今年,人美社已经走过了70多年历程,未来,“美术出版国家队”的定位要求我们更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能打“胜仗”,就是要在出版经营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的结合,这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优质出版物,而其来源又一定是优秀的人才,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今年我们全社的20件大事里第一件就是落实“人才工作十条”。我们既要引进人才,也要自己培养人才,这个非常重要。正如70周年社庆时,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建春同志提出的,“要有一支懂美术、会创作的编辑队伍,要促进美术创作队伍和出版队伍通力合作,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多年发展,人美社旗下目前已有10本期刊,一个出版单位拥有这么多本刊物在出版界十分少见。近年来,我们立足把每一本刊物都作为一个平台来经营,从而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同志。比如今年我们面向博物馆、美术馆的合作也是一个工作重点,出版社的两本专门期刊《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在相关群体中的影响很大,我们要把这些力量都团结起来。另外就是进一步加强融媒体建设,努力让融媒体成为我们内容建设和网络营销的“龙头”,我们要发挥好美术出版的专业优势,利用我们的平台出版更多高质量图书和作品,发现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并传播出去,真正做到发现美、传播美、培育美、引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