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儿课,聊聊“文学中的爱情” ——专访丛治辰
来源:扬子晚报 | 孙庆云  2023年02月23日22:26
关键词:丛治辰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用一段话形容当代文学的“写作面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认识这个人,然后读了他的文章你感到失望,他的文不如他的人精彩,或者,他写的不如说的好。另一种,当然是反过来,人没什么意思,但文章有意思。

他说:丛治辰不属于上述两种情况,是第三种。

丛治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出版《世界两侧:想象与真实》等文学著作。熟悉的读者可能会知道,他经常出没于各种与文学话题相关的研讨会,以青年批评家的身份,活跃在文学评论一线,比如说,今天聊一下非虚构写作,明天就要探讨一下网络文学的创作……

对待后者这项工作,他坚定地认为:小说家的虚构为这个世界增加了一些不可化约、不可翻译为等值之物的东西,批评家的职责就是认识它,据此出发去考验我们的知识和成见,“或许尽量保持谦虚的姿态,在种种前提之下以阐释的方式去丰富文本的可能,才是文学批评丰富自我的最好方式。”

最近,丛治辰又有了新动态,前段时间,他在B站开通了个人账号,并且对外发布了第一条视频,标题是“一个北大中文系老师的自救”。

起源是他在北京大学教授的公开课——本硕博毕业留校工作后,丛治辰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在北大开设有“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研究”等课程。

但是从实际的授课反馈来看,他却发现,自己最火的一门课程是听上去不那么专业的“文学中的爱情”,一堂他将目标受众定位为“中文系以外同学”的课程,“无论是从校内评价,还是从学生听课的状态来看,都超出了我的预期。”

丛治辰说,他想借用这门课来传达一种想法:“通过‘爱情’也不完全是为了讲文学,或者说,文学从来都不仅仅和文学自身有关。”

以下是记者与丛治辰的对话:

记者:能够介绍一下您所开设的这门课程吗?

丛治辰:“文学中的爱情”是我面向全校开的一门公选课,其实目标受众是中文系以外的同学,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门课对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的内容是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中与爱情有关的部分,但实际上在讲课的时候我也会稍微跑跑题,夹带一些有关文学本身的“私货”。

记者:为什么要在北京大学开“文学中的爱情课”?

丛治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就和文学相关,那是因为我这几年越来越忧心忡忡的感觉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氛围在变得稀薄。我经常怀念我读书时候的那个大学校园,那个时候文学社团、文学活动都非常的繁荣。大家在一起聚会、喝酒聊文学,聊的通宵达旦。那些在静园草坪和未名湖边一边喂蚊子,一边高谈阔论的夜晚,是我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记忆。

在我看来,文学生活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那也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现在情况好像确实不大一样。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现在当了老师了,学生们也不愿意带我玩儿。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大学,今天整个的社会范围里面,文学的影响力可能都比过去要差一些。这里面当然有时代变化的原因,媒体那么发达,一个人想要找点什么东西,给自己提供一点娱乐,文学可能不会是唯一的选择。

记者:它和您之前开设的文学课有什么不一样?

丛治辰:之前开设的文学课基本上是给中文系的同学开的,肯定比较注重专业性和知识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技能训练。但是这门课我会放任自己感性一些,希望尽量通过我的讲述,能够让文学在学生们心中显得更亲切可感,更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有关,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直击人心的部分,而不是技术性的部分。

记者:在视频评论区中,我看到了一些网友的观点,有不少人谈到自己对文学的态度是从“热”变“冷”,本来挺喜欢,因为学习反而变得不喜欢了。您怎么看待其中的转变?

丛治辰:我觉得其实很正常。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热爱文学,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多愁善感,

对这世界也有太多好奇,文学恰恰能够满足人们对远方、对和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别样生活的这种好奇。

但是当人慢慢成长,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往往就会陷入到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去,陷入到日常生活的磨损中去,浪漫的情愫越磨越少,人也变得实际起来,那文学的确不会是生活中的重心了。

当然了,我在视频里也说过,文学本身可能也有一定的问题。过去文学受到全社会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也承担了部分社会新闻的功能。那么现在文学不承担这个功能,而且从上个世纪开始,整个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都在探索更精深的技艺。越来越繁复的文学技巧,也多多少少给读者造成了一点点障碍。

另外,一个本来热爱文学的人,来到中文系后,把文学变成知识,越来越会写论文、做研究,反而对文学的爱变得麻木。他或许可以写出非常规范的论文,但却丧失了文学能够给予他的最宝贵的东西。

记者:您最新发布的视频,由《神雕侠侣》主人公杨过的爱情观,谈到了这本武侠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下方评论区,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

丛治辰:视频通常只有几分钟,不可能展开说,所以很多用来支撑我观点的分析没能来得及说,有些观点大家可能会觉得突兀,有些争论。我觉得这特别好,至少说明大家对文学中的人物是有感情的,而且讨论就应该容纳不同的理解方式。我并不这些视频当成授课,同时我也不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

开设这门课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讨论中去。

记者:您说过当代文学在学校、往大了说是社会层面的热度在降低。那么如今文学对于我们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什么?

丛治辰:或许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代替的,从来也没有哪个时代,文学重要到没它不行。

但是读文学和不读文学,那还是相当不一样。我们今天的时间往往被影音产品所占据。观看影音产品的特点是:你被它牵着鼻子走,尽管我们今天可以在电脑或者平板、手机上拖拉进度条,观看时,仍然很少能够停下来思考。那些画面和声音,是被塞进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进而塞到我们的大脑里的。

阅读文字,我们的思考可以由自己控制,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和系统地认识我们读到的东西,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由地想象,订制属于自己的故事、人物,而不是只能接受别人为你选好的情节和演员。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和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中,文学给我们精神的底色,给我们的精神以安慰和补充,这当然是它特别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