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沉默的钢钉》:全球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华工史
来源:文艺报 | 王 凯  2023年01月13日09:13

美国华裔学者张少书(Gordon H. Chang)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奥利弗·H. 帕尔默人文学科教授,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凭借出众的学术成就和非凡的学术潜力荣膺古根海姆学者奖。张少书的研究兴趣广泛,在美国的种族和族裔问题、美国的对外关系、华人离散史、美国亚裔历史、中美关系、全球史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作为第四代华裔美国人,美国亚裔及华裔议题是他观照的重要议题之一,其代表作包括《亚裔美国人与政治:视角、经验与展望》(2002)、《美国亚裔艺术史:1850-1970》(2008)等。2012年,随着“北美铁路华工项目”(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在斯坦福大学的开启,作为项目组织者之一的张少书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在美华人修筑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费雪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合著的《华人与铁路: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2019)以及他所撰写的专著《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2019,以下简称《沉默的钢钉》)堪称是美国铁路华工史研究领域两部里程碑式的力作。

1969年5月10日,摄影师安德鲁·J. 拉塞尔(Andrew J. Russell)拍摄的一张照片定格下了美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并被历史所铭记。代表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两辆蒸汽机车在普罗蒙特里峰成功合龙,标志着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胜利竣工。然而,作为记录历史时刻的照片,它既永远铭刻下了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开启了美国历史的新篇章,但另一方面,照片的边框,作为一种边界的象征,却又发挥着排外的功能,把20000余名铁路华工在修建这条铁路时所表现出的卓绝的历史功绩抹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他们的缺席意味着否定了他们在修筑跨越美洲大陆铁路线时发挥的关键作用,至少低估了他们的作用”。进而,东西相向的合龙、东西双方的握手,似乎仅仅体现出美国东西海岸在时间上的一次飞跃式拉近(该铁路的建成将从美国东岸到西岸的时间从长达数月缩短到仅需六天),而把全球层面上的东西方沟通以及中美两国的深度交往弃之一旁,矮化了这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所具有的全球性意义。

《沉默的钢钉》是一部从跨国角度、全球视野论述铁路华工史的著作,从美国铁路华工的来源地广东四邑地区(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说起,分十章详述了受雇于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20000余名铁路华工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凭借无穷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历时数年之久修筑横贯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感人历史。为全面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研究者除英文文献外,还搜集了中美两国有关铁路华工的中文资料,为进一步探寻铁路华工的生活经历及背景提供了帮助,此举在美国出版的有关该铁路的研究专著中尚属首次。研究方法上,本书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美国史研究、考古学、人类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整理分析了以中英文为主的各国文字记录的文献档案、商业文件、考古报告、官方记录以及家庭收藏品、纪念品、案卷,同时结合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对铁路华工的后代进行了采访,以期了解他们祖辈的故事以及整个家族对他们的记忆。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铁路华工没有记录自己的经历,他们就职的铁路公司又对他们的生活起居漠不关心。研究者无从掌握相关细节问题的真实情况。他们只能在考古学的帮助下把过去的各种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拼接,尽力恢复这段历史的部分内容。但即便如此,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试图讲述修筑太平洋铁路的铁路华工史全貌的著作,该书在这段历史的研究上依然是功不可没的,“张少书通篇运用他深厚的学识和同理心努力弥补第一手记录缺失所带来的挫折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除为种族主义阴影下的铁路华工发声、肯定他们为横贯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一总体目标外,《沉默的钢钉》这部学术专著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重塑了美国华人的形象,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华人男性沉默、温驯的刻板印象;第二,该书对美国铁路华工史的研究采取的是一种全球视野,在东西方交流的语境下对横贯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梳理和观照。

在19世纪的美国,铁路华工往往被视为是一群“边缘人物,充其量只是一群逆来顺受、默默无闻的劳动力,毫无个性和话语权”。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像某些批评家所说的那般温顺。面对与白人不平等的薪资和工作时长,1867年6月24日,3000名铁路华工在周密的组织下,集体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举行集体罢工。在此期间,铁路华工,尤其是罢工的领导者,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战斗精神和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据《上加利福尼亚日报》(Daily Alta California)报道,铁路华工举行罢工的目的是为了达到40美元月薪和一天8小时工作制的诉求。尽管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这次罢工以失败而告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铁路华工,尤其是那些富有经验、技术娴熟的铁路华工的确通过罢工实现了薪资的提升;另一方面,“罢工是他们表达自身诉求的一个重要方式,事关自尊和‘面子’,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远不如反抗本身重要”。这次罢工在全体铁路华工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具有反抗精神的华工经常用罢工来作为反抗不平等的工具和武器,并为他们赢得了些许的尊重。太平洋铁路成功贯通后,铁路华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E.B.克罗克(E. B. Crocker)在萨克拉门托举办的庆典上对铁路华工的卓越表现予以了特别的感谢:“我希望提醒你们注意的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这条铁路的初期建设,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那些贫穷、受人轻视的华工,他们的勤勉和尽职尽责确保了这条铁路的竣工。”一时间,用来描述中国人的性别术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被视为缺乏男子气概的华人现在成了“这个国家有活力的、富有阳刚气概的新成员”和“具有阳刚之气的杰出移民”。就连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克罗克(Charles Crocker)也坚称:“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像对待‘男人’一样对待中国人,中国人也像‘男人’一样回报公司……中国人是‘男人,是好男人、真正的男人’。”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Barack Obama)明确呼吁关注铁路华工为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所作的贡献,因为“这条铁路为中美两国建立早期联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当修建一条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这项宏伟计划被首次提出时,中国就被纳入了这幅宏伟蓝图之中。譬如,该计划最积极的早期倡导者阿萨·惠特尼(Asa Whitney)当时就坚信:“美国的未来在于加强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业和文化联系。”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就有记者在盛赞华工的坚韧和辛劳的同时,看到了这条铁路所具有的全球意义,“铁路华工扫除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障碍,开辟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伟大的铁路,促进了全球商业和文明的发展”。太平洋铁路正式竣工后,美国人开启了对自己国家版图的新思考。太平洋铁路不仅使刚刚经历过内战的美国重新团结起来,而且也扩展了美国人认识美国的传统视角。除南北视角外,他们也开始从东西方向来审视美国以及美国的战略发展走向,“它的建成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和亚洲地区带来了无限商机”。尤为重要的是,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及其胜利贯通使部分美国人意识到了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对铁路华工极为感兴趣的记者丹尼尔·克利夫兰(Daniel Cleveland)就曾在报道中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国之间休戚相关,感情进一步升华……亚洲和美洲大陆各自最强大的国家联合起来修筑这条足以震惊世界的铁路再合适不过了,愿这条铁路使两国不仅在商贸和利益方面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且感情也得以升华,两国的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可见,自19世纪以来,美国人就意识到了中美之于对方的重要性以及两国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太平洋铁路就如同一条跨越大洋的纽带,将东方和西方、将亚洲和美洲、将中国和美国凝结成了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沉默的钢钉》一书旨在打破铁路华工在美国历史中的沉默。作为一部全面梳理美国铁路华工史的学术著作,该书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了铁路华工鲜为人知的历史,用生动的叙述还原了铁路华工鲜活的生活场景。全球视角的介入不仅提升了贯穿美洲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和为其落成作出巨大贡献的铁路华工的重要性,同时也凸显了中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当下的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