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简平:两封书信,一般遗憾
来源:解放日报 | 简平  2022年12月29日08:45

入了深秋,早早到来的夜晚显得更加静默。夜深时,我独坐灯下,白日里的世事纷扰慢慢淡出,越来越难得的安静悄然而至。我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开始一封封地重读从前的信函。我忽然发现,过去的岁月里其实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而现在已经无法弥补了,不由得添了一份怅然。

当年我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本科自学考试时,徐中玉先生亲自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给我很多的帮助,我们也由此结下了师生友情。后来我先后在几家报刊主持文学栏目,多次向他约稿,为了支持我,他总是放下手头繁忙的事情,专门给我赶写稿子。我所在的那些报刊都有一定专业性,所以文章并不好写,但他每次都写得十分贴题,恰到好处,实乃大手笔。

1995年11月,徐先生应我之约,写了一篇随笔《坚持运动,随遇而安》,发表在当年第12期《康复》杂志上。在这篇随笔中,已过80整岁的徐先生娓娓而谈自己的过往经历和现下的日常生活,那些独特的人生感受十分诚挚,也充满智慧。他在文中阐释的“随遇而安”深得我心,“碰到难题,总先预想可能发生何种最糟的情况,便估计真若遇到了该怎么办,一旦想出了,也就并不怎么忧心忡忡了”。

按照规定,杂志社的编务会给发表文章的每位作者寄赠一份样刊,而我生怕出什么纰漏,就自己动手开了信封,给徐先生寄去了两份杂志,不过,用的是普通印刷品邮寄。不料,1996年2月2日,我忽然收到徐先生的来信:知为《康复》匆写一文早已刊出,见到的几位朋友已告诉了我。稿费也已收到,但刊物至今未见,也已买不到。今天打电话给编辑部,知你已调电视台工作,也好。不知能否设法寄一本来看看。

不消说,还是出了状况,我邮寄的杂志不知在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没有送到徐先生的手中。收到信后,我即找到杂志社原先的同事,请他们帮忙再寄。可惜的是,他们回答我说编辑部已一本都不剩了。现在想来,徐先生一定是失望的。他是文学大家,留下多少传世文章,且多为大报大刊所撰写,他之所以那么看重这份小小的专业性杂志,与其说是留一份资料,不如说更多的是出于师生情谊,留一份念想吧,但我辜负了他。

我调到电视台后,在《上海电视》周刊做了近10年记者,专门跑影视新闻。1996年4月,听说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要来上海出差,我即与她联系约采访。那时于老师已很少接受采访了,但她想通过我的采访就儿童电影发一点声音,才答应了我。4月的上海细雨霏霏,那天,我跟于老师约好在广电大厦见面,当我提早一些时间到大门口迎候她时,发现她比我还提前到了。她没有打伞,只披了一件风衣,仰起脸望着高高的广电大厦,一任绵绵雨丝在她周遭飘飞。

于老师在1981年组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她是怀着对少年儿童的一片挚爱接受这项任务的。很多观众盼着她能重返银幕,她本人也希冀着再攀艺术高峰,但为了孩子,她推掉了片约,全身心投入儿童电影事业之中。于老师对我说,这样做更值得,因为整个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比她个人来得更为重要,“这种奉献精神是应该要有的,我乐于为此默默耕耘”,她说得很诚恳。儿影厂建厂15年里,拍摄了60多部故事片,其中有30多部获得了国内外的各种奖项。但于老师用不无沉重的口吻告诉我:“虽然我们拍出了不少好影片,但在发行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一些影院为经济利益考虑而拒绝放映儿童片,拍出的影片只能放在仓库里,而少年儿童却望眼欲穿。”正是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年75岁、已从厂长岗位上退下来的于老师依然在为中国儿童电影鼓与呼,此次专程来上海与张瑞芳老师一起就新创立的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如何开展工作作实质性的探讨。

这篇采访《又见于蓝》在《上海电视》周刊刊出时,配了摄影记者在我们交谈时所拍摄的于蓝老师照片。我觉得这张照片拍得非常传神——于老师眼神看向远处,目光坚定,一头短发显得格外精神,虽说泛着花白,但因染着岁月的风霜而愈有蕴含。我吸取之前的教训,用挂号邮件给于老师寄去了杂志。4月30日,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谢谢您寄来《上海电视》周刊4月号。文章拜读了,文笔清秀,很有情致。写得不错,很感谢!这张照片不知是谁拍的?如可能,给我一张可留念!

看来,于老师对自己的这张照片也很满意。我即告诉摄影记者,并问他能否找出底片,再冲印一张送给于老师。摄影记者跟我说,他现在抽不出时间,待得空之后再去做这件事。后来,这事就没有了下文。我没能让于老师如愿以偿。

其实,不少遗憾原本是可以弥补的,就像徐中玉先生想要一本刊登他文章的杂志、于蓝老师想要一张记者拍摄的她的肖像照,如果我当时追着不放,想方设法,锲而不舍,还是有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的。比如,我可以不屈不挠地见一个人就问一句有没有那本杂志,问得多了,希望也就大了;比如,我可以自觉自愿地帮着摄影记者整理照片,或许就找到了那张底片……可见,有些遗憾的造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果断,不坚韧,不执着,而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如今,重新展读徐先生和于老师的信函,两封书信,一般遗憾,我为自己没有达成他们的心愿深感内疚,我也因此真切地希望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能通过努力而少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