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更好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桥梁纽带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访谈
来源:人民政协报 | 郭海瑾  2022年12月28日08:43
关键词:语言文字

王灿龙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的独特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这既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和全社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报记者专访王灿龙委员,请他谈谈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

——编者按

学术家园:请您谈谈什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它包含哪些内容?

王灿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关于语言文字的一个法定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其中简化字以1986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改会”)。文改会领导和组织专家对汉字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简化、淘汰(主要淘汰异体字)等工作,规范汉字是文改会工作的直接成果。数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当年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将语言文字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力推标准汉语和规范汉字的确定,实乃一项英明决策,不仅政治意义非凡,而且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空前巨大的。

学术家园:自白话文运动开展以来,语言文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百余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

王灿龙:汉字从甲骨文算起,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语的历史不可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汉语的历史远比汉字悠久,因为文字的产生是在语言高度发达成熟之后,成熟的汉语则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一定是历经了久远的岁月。

五四运动之前,人们说话和写文章用的是两套话语系统,口说是“白话”,笔写是“文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说话)文(写作)脱节”。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提倡“我手写我口”,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变革!从此,统治汉语书面表达数千年的文言文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标志着我国跟上了人际交流“言文一致”的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语言文字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人民政府制订文字改革方针,确定“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当时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这项工作迅速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献计献策,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热心参与,三大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对当时全国性的扫除文盲运动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为后来语言文字在国家经济建设、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国际交流乃至大众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又经历了一次重要调整。198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次年初,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把推广普通话的方针调整为“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并不再坚持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方向的提法。一方面继续推进汉字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全面整治社会用字混乱现象。1986年年中,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止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2001年1月,国家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我国语言文字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其他相关工作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新局面,为推进语言文字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遵循和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一个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整体战略、全局利益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如,2016年颁布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20年10月,召开全国语言文字会议;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再如,2022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就高等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

学术家园:习近平主席在近日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时指出,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有哪些重要作用?

王灿龙: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多种形态呈现于世,其中底蕴最深厚、影响最深远、作用最显著的是经过时间淘洗而留下的关于制度、思想、认知、观念、生产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生活经验和民风民俗等的珍贵典籍,其他如建筑、绘画、雕刻(雕塑)、音乐、戏曲、书法、器物、工具以及宗教仪式等也都是人类物质文化的瑰宝。中华典籍大多是用汉字记录和书写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直接载体是汉字。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历史形态和语义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就成了解读、领悟和化用历代文献典籍的关键;其他形态的物质文化虽然各有自己特定的物质载体,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如果要向世人展示、推介和阐释这些形态的物质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

另一方面,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将不断创造新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需要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并不断推向世界。这一系列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承担,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有些文化也无从产生,或者无从呈现,更谈不上流传后世了。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既可以将他们请进来,让他们亲身见证、感受和体验,也可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尤显重要。

学术家园:如何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王灿龙: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向世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让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学习汉语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乃至热爱中华文化,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前者如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这方面我们有良好传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后者如我们每年在国外所做的文化交流(包括文化产品的输出)等。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永不懈怠。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我们的一些工作有必要创新理念,讲究策略;要入乡问俗,因地制宜,更多地采取春风化雨式的柔性方式。

一个国家文明世界影响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之外,科技、教育以及国民的人文素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