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脉络与演进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 许华  2022年12月22日08:36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海外传播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效果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文化影响力最重要的工具。在中俄人文交流的历史上,小说、诗词、戏剧、民间传说等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被两国人民阅读、领悟、品鉴和研究,促进了中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和传播始于19世纪,早期以介绍古典诗词歌赋、戏曲和章回小说等为主。苏联时期,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开始成为译介重点,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苏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全苏出版社都在大批量地出版,读者对中国的小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中苏关系恶化后,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受到极大影响。80年代,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两国文化交流逐渐恢复,一些获得重要奖项或是在中国社会引发重大反响的当代文学作品被引进苏联。苏联解体后,严肃文学作品的出版在俄罗斯受到冲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更是断崖式下降,相关书籍的译介和出版寥若晨星,这一状态持续了十余年。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机制的建设开始提速,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俄传播开始回暖。

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传播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经历了低潮期、曲折发展期,直至近年来的稳定增长期等阶段。就作品体裁而言,小说一直是最重要的译介对象,散文和诗歌的数量较少。1992—2018年间出版的一百余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散文、诗歌、随笔等只是偶尔散见于各种文集,单独结集出版的极少。从出版形式来看,早期主要推出囊括众多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选集,然后逐渐发展为单一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成系列的主题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还实现了系统性的规模输出。传播途径方面,中国官方机构的推介和资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单向的对俄输出。不过,近十年间这一局面有所改观。中俄两国相关部门在外宣和出版领域进行合作,联合实施了一系列译介和推广文学作品的项目。随着俄罗斯读者对中国小说的需求增加,俄罗斯一些综合性出版集团也抓住商机,通过商业途径主动引进中国小说版权,并组织出版和销售。

(一)第一阶段:1992—2002年零星分散的低潮期

1992—2002年间,有7年( 1992、1994、1996、1997、1998、2000和2001年)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出版空档期,其余年份每年出版量仅为1本,前后有4本中短篇小说选集在俄罗斯面世:《“红都”女皇事件之谜》(1993)、《飞翔的凤凰——中国当代小说选集》(1995)、《我们的同时代人》(《俄罗斯作家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专辑,1999)、《20世纪中国诗歌和小说选集——以过往鉴未来》(2002)。在这4本小说选集中,王蒙、冯骥才、陈村、张贤亮、张洁、王安忆、陆文夫等25位中国作家因《春堤六桥》《末日夏娃》《屋顶上的脚步》《土牢情话》等代表作被俄罗斯读者认识。

(二)第二阶段:2003—2011年的曲折发展期

中国当代小说的出版数量和出版形式在本阶段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出版数量出现增长,但过程比较曲折。2003年,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和《上海人——中国作家文集》两部作品问世,此前每年仅出版1部当代小说的低迷状态得到些许改善。2003年和2004年每年出版了2部中国当代小说,但2005年为空白。2006年和2007年出现跃进式的发展,分别出版4部和6部,这一成绩得益于中俄两国举办的国家年活动。不过这一势头并未得到保持,到了2008年,出版数量下降为2部。2009年和2010年,空档期再度出现。2011年,仅1部小说出版,印数只有1000册。

出版方式和出版内容方面,在持续多年的中方提供版权和资助出版的输出模式之外,俄罗斯出版社开始表现出自发性和积极性。俄首都印刷出版社和图书俱乐部出版社通过独立的市场运作,于2005年和2006年相继推出了棉棉的《糖》、卫慧的《上海宝贝》《我的禅》和蔡骏的《病毒》《诅咒》,这些是苏联解体后译介到俄罗斯的第一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2008年,图书世界出版社和阿斯特出版社选取姜戎的《狼图腾》和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进行翻译和出版。由俄罗斯出版社进行商业操作的这几部长篇小说,其发行量明显优于小说选集,都在5000册左右,《狼图腾》的印数更是达到了1万册。王蒙和冯骥才的个人小说选集——《俗世奇人》和《山坡上攀登的脚印》也在这一时期发行,改变了此前只出版多位作家合集的情况。王蒙和冯骥才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在俄汉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个人选集的出版可视为对他们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作用的肯定。

不过,汇集多位作家作品的中短篇小说集依然是此阶段的主流。一批优秀的当代作家,如苏童、阿来、迟子建、史铁生、铁凝、王小波、毕飞宇等人,通过《窗——俄中互望:短篇小说和随笔》(2007)、《雾月牛栏——中国当代小说选》(2007)、《红云——中国当代小说选集》(2007)、《命若琴弦——中国当代小说选集》(2007)、《中国蜕变:中国当代小说》(2007)、《第四十三页——21世纪中国小说选集》(2011)等文集进入俄罗斯读者的视野。

这些作家是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主力军,所选小说代表了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成果,是中国当代文学殿堂的重要作品。但是,出版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真正走进了俄罗斯。客观地说,这些在国内居于主流地位的作家在俄罗斯的影响力普遍不高,上述小说散文集在俄罗斯图书市场的发行量很小,这一阶段出版的10部小说集中,有6部的印数仅为1000册,成绩最好的《雾月牛栏》也不过5000册。发行量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级,影响力也只能归于平淡。

(三)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的稳定增长期

从2012年起,一批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工程的实施,以及中国作家频频获得国际大奖带来的传播效应,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译介工作开始升温。俄罗斯出版机构也开始挖掘中国小说的市场价值,系统引进著名作家的小说进行宣传和营销。中国政府的资助与俄方的商业运作结合,双向发力促进了中国当代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推广工作。

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跃升上新的台阶。莫言、刘慈欣、曹文轩、刘震云、余华等中国作家的长篇小说被规模引进俄罗斯图书市场,莫言的长篇小说出版了4本,曹文轩7本,刘慈欣4本,刘震云4本,余华3本,除此之外,毕飞宇、王旭峰、沈石溪的多部长篇小说也相继出版。

在荣膺诺奖之前,莫言的作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进入欧美,得到了文化界的关注和认可,部分莫言小说的英文、法文和日文译作问世距离其作品的国内出版时间甚至只差了一两年,广泛的国际关注正是助其获得国际大奖的因素之一。但2012年前的俄罗斯图书界和读者对莫言却知之甚少,莫言的作品中,仅有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和《红高粱家族》的节选章节通过小说集的形式译介到俄罗斯,而这些小说集的发行量都比较低。2012年,权威文学奖项的光环使俄罗斯读者对莫言的关注迅速升温, 阿姆弗拉(Амфора)出版社当年出版了《酒国》,印数起初为3000册,又迅速增印8000册。阿姆弗拉社随后陆续推出了《丰乳肥臀》(2013)、《生死疲劳》(2014)和《红高粱》(2019)。值得一提的是,《丰乳肥臀》的初版印数达到12000册,是中国当代小说在俄译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埃克斯莫(ЭКСМО)出版社也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先后出版了《变》(2014)和《蛙》(2020)。

这一时期,中短篇小说集的推荐和编选不再零落分散,开始围绕比较明确的主题进行遴选,地域文化丛书就是极富中国特色的系列。《白多黑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小说集》(2013)、《重瞳——安徽作家小说选》(2015)、《中国小说集陕西卷I 》(2016)、《中国小说集陕西卷II 》(2016)、《时代与风俗——广东作家小说集》(2017)、《黑白之间——广东作家诗歌、散文和小说集》(2017)、《没有语言的生活——广西作家文集》(2018)、《言入水——广西作家诗歌集》(2018)等陆续面世。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各有千秋,当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形象和历史积淀被浓缩进一篇篇小说中,也就为中国形象增添了丰富绚烂的地域文化色彩。

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传播路径

(一) 国家机构积极搭建平台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汉办)等文化管理部门的谋篇布局,驻俄使领馆、孔子学院、外国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长春大学等机构与俄罗斯海波龙出版社(Гиперион)、文本出版社(Текст)、东方文学出版社(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卡罗出版社(Каро)、俄罗斯翻译学院等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项目在俄罗斯落地,出版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是中俄两国政府间的重要人文交流与合作项目,从2014年开始陆续推出王蒙《活动变人形》、莫言《生死疲劳》、铁凝《笨花》、何建明《落泪是金》、张贤亮《张贤亮选集》、王安忆《长恨歌》、麦家《暗算》、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余华《兄弟》、盛可以《北妹》、阿城《棋王》、毕飞宇《推拿》、张炜《古船》、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爸爸爸——当代中国中篇小说集》、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莫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下属的孔子学院一直支持优秀中国小说在海外的出版,为传播中国文学提供了重要平台。前文中提到的《第四十三页——21世纪中国小说选集》《红鞋——中国青年作家小说集》《白多黑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小说》《重瞳——安徽作家小说选》《暗算》《北妹》《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就是由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联合中国作家协会、贵州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文学院等机构策划出版的。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的肖克凡《机器》和陆天明《命运》以及“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资助的劳马《非常采访》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成果。

(二)与俄罗斯出版社的合作形式升级

俄罗斯早期与中方合作的主要是文学出版社、特里阿达出版社、圣彼得堡阿斯特出版社、东方文学出版社等机构,这些专业出版社具有出版文学、东方文献、汉学、教育等专业书籍的丰富经验,但对中国小说的推广和营销的力度不够,而且这些小说的主题分散,发行量小,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不大。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在中俄政府资助的互译项目中,一批年轻的俄罗斯出版公司,如海波龙、卡罗、文本、尚斯等加入进来,它们策划了一系列丛书文集,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成果,搭建了一个比单行本更为宏大的知识架构,容易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以出版东方文学作品为主要业务的海波龙出版社,为中国当代文学设计了两套系列丛书:“新世纪中国文学丛书”(Новый век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和“典藏中国文学丛书”(Библиотека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新世纪中国文学丛书”包含7部中国当代小说:张学东的长篇小说《蛇吻》、东西《篡改的命运》、凡一平《天等山》,以及《无言人生——广西作家文集》《黑白之间——广东作家诗歌散文集》《时代与风俗——广东作家小说选集》《言入水——广西作家诗歌集》。“典藏中国文学丛书”目前已出版了15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诗集,其中有12部为当代文学作品:《爸爸爸——当代中国中篇小说集 》和《风的形状——中国当代诗选》,以及熊育群的《乙卯年雨雪》、毕飞宇的《怀念妹妹小青》和《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张炜的《古船》、盛可以的《北妹》、麦家的《暗算》等。

有中国背景的俄罗斯尚斯出版公司,通过与中国出版社的合作,积极向俄罗斯图书界介绍中国文学的最新动态。2015年,即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前一年,尚斯出版社和莫斯科东方布克出版社就联合推出了作家的《天籁》《细米》《草房子》。2016年曹文轩获奖后,尚斯对上述三本小说进行再版,并补充了作家的另外 3部代表作:《青铜葵花》《黄琉璃》《红纱灯》。尚斯公司出版了“汉语风”大型中文泛读丛书、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选集等通俗读物,书中配有简练的中俄文和插画,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吸引学生和儿童读者。

(三) 俄罗斯出版社的主动译介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中国作家频频问鼎各种权威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莫言)、雨果奖(刘慈欣)、国际安徒生奖(曹文轩),以及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余华)、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毕飞宇)等。虽然各种文学奖项的价值取向、依据、规则、专业水准不一而足,但国际性奖项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文学意义的褒扬,也是对其推广价值的认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国际奖项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胜过文学意义。莫言、刘慈欣、余华等凭借国际大奖进入了阿姆弗拉、埃克斯莫等在俄罗斯颇有影响力的出版集团的工作日程。

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系列以深邃的思考、恢宏的气势和绚丽的想象获得俄罗斯读者的广泛赞誉,其影响从社交媒体始发,辐射到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的出版,实体书店的销售,乃至学术领域的研究。《三体》正式出版前,俄罗斯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学平台上已经活跃着多个以“三体”为主题的群组。凭借埃克斯莫集团及其旗下梵宗公司(Fanzon)强大的营销能力,《三体》在俄罗斯迷宫书店网站的“国外科幻小说”销售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获得良好的读者反响和口碑。与此相关的书籍,如埃克斯莫出版集团推出的以《地球往事》为名的套装版、《三体》三部曲、《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的单行本等在网络书店的榜单上常常位居前列。学术领域也注意到刘慈欣的作品,2019—2020年间,俄罗斯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余篇涉及《三体》以及刘慈欣的学术论文,如《跨文化背景下刘慈欣〈三体〉所表现的中国科幻小说特点》《中国与西欧科幻文学作品的对话》《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科幻元素》《刘慈欣〈三体〉的科幻特色》《世界与中国文明镜像中刘慈欣〈三体〉的宇宙智慧》等。

通过这些大出版公司的宣传和营销,中国小说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拓宽。相关小说的热销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整体能见度,其传播效应带动其他中国作家进入俄罗斯文化市场。例如,埃克斯莫集团在出版了《三体》和《地球往事》系列后,开始关注到其他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遴选一批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了《碎星星》一书,该书成为2020年主流网络书店的重点推介产品。

(四)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

网络小说日益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俄罗斯的小说翻译网站因此成为中国小说作品对外传播实现“本地化”的重要平台。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以“仙侠”“武打”为特色的网络文学,包括一些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近年来在俄罗斯的小说翻译网站上的影响力快速增长。在俄罗斯,自发翻译和分享中国网络小说的社区和网站众多,如俄语集体翻译网站(rulate)、在线小说书籍网(ranobebook)、在线小说网(ranobes)、在线小说端口(ranobehub) 等。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主要来自浏览量和排名。从资源丰富度、流量、用户的互动和活跃度来看,俄语集体翻译网站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翻译网站。截至2020年12月31日,俄语集体翻译网站上发布的原创语言为中文的小说3672部,数量名列第一,源自英文、日文和韩文的小说则位居其后。目前俄语集体翻译网站上浏览量最高的十部小说中,中文小说占了八席,如《全职法师》《真武世界》《修罗武神》《巫界卫士》等。《全职法师》的浏览量接近2000万。八月飞鹰、蚕茧里的牛、耳根、凤临天下成为俄罗斯读者熟悉的中国网络作家。

网络文学中固然存在不少格调低俗和内容粗糙的作品,但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元素、文化特色和写作风格吸引着俄罗斯受众。在俄罗斯人看来,“很多小说中的确充斥着拙劣的模仿和平庸、低俗的文字,但也有如钻石一样闪光的佳作,它们将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俄罗斯读者不仅积极“搬运”中国网文,研习网文中常见的中文术语,认真了解中国文化,还进行仿写活动,俄语集体翻译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多部由俄罗斯人创作的“中国”小说。这未尝不是一种新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

从自发生长的草根到蓬勃发展的产业,网络小说已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文学形式,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规模与影响力正日益扩大。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9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也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推动网络文学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网络小说应该被视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大重要对外传播品类。对于网络小说这种新的写作和传播模式,我们还需要加强培育,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催生文化贸易,产生产业价值,努力打造出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相结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类似日本动漫的代表性国家文化产品。

三、2020俄罗斯阅读中国:中国形象的反映与评价

阅读是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2020年译介到俄罗斯的部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有心怀宇宙、洞察人类的科幻小说,有反思计划生育政策、中日关系、战争与人性等沉重话题的新历史主义文学,也有轻松幽默、反映中国当下社会风貌的生活随笔类作品。中国形象的元素既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崇高,也有在特殊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还有现实社会里平和温馨的人间烟火。这些作品中的正能量、主旋律和反思、批评如同对立互化的阴与阳,塑造出一个多元、包容、自信的国家形象。

(一)构建世界新秩序:《超新星纪元》

《超新星纪元》(俄文版书名Эпоха сверхновой)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写于1989年的作品。经过多次修改和扩充后,小说于2003年在国内正式出版。2019年,小说英文版在美国面世,2020年,梵宗出版社推出了译自英文版的俄文版。

《超新星纪元》是一部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人类社会新秩序构建等问题展开思考的小说。“世界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了。”一颗超新星的爆发让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只有13岁以下的人群能够免于强烈辐射导致的疾病,而成年人将在一年的时间里陆续辞世。世界各国的大人们竭尽全力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尽快传授给下一代,希望他们凭借父辈的经验成功活下去,延续人类文明。一年后,孩子们成为世界的主人,他们掌控下的国家开始了跌跌撞撞的发展之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发展为以游戏为名的激烈战争。经历了糖城时期、沉睡时期和南极战争的孩子们终于成熟起来,逐渐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

科幻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超新星纪元》虽然讲的是孩子世界发生的故事,折射出来的却是现实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在新的社会制度和国际政治的演化变迁中,中国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仍然遵循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准则。面对挑战,他们始终保持着捍卫国土、传承文化的信念和信心。迷宫书店的书评称其为“量子时代的《蝇王》”和乐观主义的《启示录》,很多打出高分的读者认为,小说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作为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在故事讲述和理论构建方面与作家的巅峰之作《三体》之间存在着差距。不少俄罗斯读者指出,《超新星纪元》在文学性、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的深度、文字的感染力、情节的丰满程度等方面都需要加强。一些读者把《超新星纪元》视为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寓言,贯穿全书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感动读者的同时,也引发了负面评价。一些带有意识形态攻击色彩的评论,如把小说定性为宣扬极权主义和强权崇拜的国家外宣产品,嘲笑作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爱国者”,“刘同志用爱国热情粉饰幻想,把它变成光鲜透明,但又缺乏现实感的图景”等评论也获得了不少点赞。

虽然褒贬不一,但这部小说在俄罗斯读者中获得关注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出版社同步出版了电子书和有声书,这在中国小说对俄传播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有声书由著名配音演员科纳泽夫(И.Кназев)朗读,获得不少读者的好评。迷宫网络书店上,《超新星时代》的评分为8.75(满分10分)。尽管出版时间不满一年,《超新星纪元》在2021年1月迷宫书店“国外科幻小说”销售排行榜上还是取得了第12名的优秀成绩。2020年面世的还有一本中国科幻作品选集——《碎星星》。该书的俄文版同样译自英文。俄文版封面颇具特色,虽然书中只选了刘慈欣的一篇平庸之作《月夜》,但“Лю Цисинь(刘慈欣)”以大字号的方式被置于正中。由此可以见刘慈欣这个名字在俄罗斯拥有的号召力,以至于《碎星星》这部文集需要用他的名字来吸引读者。多年以来,得到俄罗斯主流阅读市场关注的中国文学作品屈指可数,《三体》和刘慈欣仿佛向俄罗斯读者打开了中国科幻文学之窗,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读者愿意去了解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中国文学世界。

(二)历史与魔幻:《蛙》

莫言的小说《蛙》(俄文版书名Лягушка)是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这部小说和其他一些代表作,莫言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蛙》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内涵,小说以一位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段艰难而复杂的历史。万心是一名优秀的妇科医生,在当地享有“送子娘娘”的美誉。怀着对党和政府的忠诚,万心积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与传统的“多子多福”理念相冲突,部分乡邻厌恶甚至仇恨万心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发生变化,晚年的万心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莫言通过一个个魔幻的民间故事和在小说中杂糅剧本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对“文革”的反思与抨击,以及实施计划生育国策的艰巨而复杂的历程。

俄罗斯已翻译和出版了6部莫言的长篇小说,丰富的作品为莫言积累了大量读者、粉丝和研究者。2020年,由著名汉学家罗流沙(А.А.Родионов )、弗拉索娃(Н. Н.Власова )翻译的《蛙》出版,这被俄罗斯读者视为期待已久的盛事。小说立即进入文学研究者和传媒的视野,当年即有学者撰写了针对该作品的研究论文,读者们在以文学作品为主题的社交网络和推荐平台上纷纷发表评论,大量网络用户表达了“想买”“想读”的意愿。迷宫书店认为《蛙》的重要价值在于:“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多产、最具创意的作家之一”,“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把现实与历史、民间故事结合的魔幻现实主义”,“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国内的动荡岁月”,“该书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上那段艰难的历史,如‘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政策等”。

“生活图书馆”(Livelib)是俄罗斯互联网上一个以文学作品为主题的社交网络和推荐平台。该网站提供有关书籍、作家、出版商和图书馆馆藏的信息,是该领域访问量最大的俄罗斯门户网站之一。其基础用户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青年人群。在Livelib上,《蛙》的读者们撰写了一批高质评论,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万心这一形象的命运,以及计划生育政策、“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俄罗斯学者的研究中,魔幻现实主义是解读莫言作品的重要理论支点。《莫言小说的叙事特点:透过荒诞时代和魔幻意识棱镜的生活》一文认为,书中渗透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文化精神,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刻画了一代中国人的形象,万心、蝌蚪都是复杂的矛盾体。虽然社会政治心理模式对他们造成了伤害,但小说结尾的乐观情绪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历史观和民族意识:向前走,忘记过往的罪恶。

(三)中国版《战争与和平》:《乙卯年雨雪》

作家熊育群的作品中,第一部进入俄罗斯的是中篇小说《无巢》,该文被收录进2017年出版的《时代与风俗:广东作家小说集》。2020年,在中俄经典互译项目的资助下,熊育群的代表作《乙卯年雨雪》(俄文版书名Дождь и снег в тридцать девятом)与俄罗斯读者见面。

《己卯年雨雪》以1939年长沙会战、营田屠杀为背景,通过描写中日两对夫妇祝奕典与左坤苇、武田千鹤子与武田修宏,以及王旻如、左太乙等人的人生际遇和心理变化,反映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刻画出中国人民牺牲、奉献的形象和两国民众在残酷的战争中依然留存的人性、人情。小说中文名中的“乙卯”是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常以干支纪年命名,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但俄文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只能直译为“Дождь и снег в тридцать девятом”,意即“1939年的雨和雪”。虽然历史韵味难以传神地转达过去,但小说凭借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现了抗日战争的真相及其残酷性,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本质,传播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与意蕴。小说吸引了俄罗斯读者的关注,启发了他们对中日关系以及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在迷宫书店的口碑榜上,该书在海波龙《中国文学典藏作品集》系列的12本书中排名第三。

客观地说,《己卯年雨雪》在俄罗斯书评网络上的关注度较低,远不及本节前述的两部作品。不过,我们还是在Livelib网站上捕捉到一条很有意思的评论。一位网名为“小多丽”(Little_Dorrit)的评论人认为,历史真相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残酷,而主人公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应该也有其原型。小多丽对日本精英鼓吹的所谓“崖山以后无中国”或者“中华正朔在日本”,以及日本的“大东亚共荣”理念进行了抨击:“他们凭什么认为其他国家需要日本的帮助?他们宣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可是中国现在的发展已经超越日本。日本人表现出的是狭隘和自私,以及企图主宰他国和把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人的意愿。想要做生意?合作?这没问题,但你不能干涉别国的政治,入侵他国的文化。这些行为有何道理可言?强奸妇女,杀害儿童和老人?你们究竟在与什么人打仗?日本女人把被俘的中国女性称为妓女,这真让人恶心。”

写下这些评论的“小多丽”,并非一位普通读者,而是Livelib上的顶级评论专家。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文学评论门户网站,Livelib在活跃用户的基础上选拔出了评论专家团队,这些评论人在该网站上保持着很高的活跃度,发布了大量获得其他用户认同的高质量书评,他们的工作为Livelib在互联网俄语世界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和可信度。“小多丽”在Top 1000名专家中目前排名第27,虽然我们无从得知他(她)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但有理由相信这些观点并非一孔之见,确实反映了部分俄罗斯读者的真实情绪。

(四)中国故事的烟火味:《吃货辞典》

美食是一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它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也可让人从中观察一国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家崔岱远的《吃货辞典》(俄文版译名Словарь китайского гурмана)俄文版绝非一本普通的菜谱集锦,而是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民俗生活志。

在家吃个舒坦的包子、青团、红烧肉,街边尝尝生煎、豆腐脑,上饭店吃个著名的开水白菜、诗礼银杏。《吃货辞典》在一篇篇轻松、幽默的随笔中把中国的历史、风俗和人文思想娓娓道来。在俄罗斯读者眼中,《吃货辞典》带来阅读美感的同时兼具实用性。书中介绍了一批名菜和小吃的历史掌故、烹饪方法和滋味特点,如同一位优秀的导览者,让俄罗斯读者从东西南北的美食中了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和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了解了中国人“吃什么、怎么吃、在哪吃、什么时候吃”等诸多有趣的问题。俄文版中保留了原作中近百幅手绘插画,所有菜品都附上了中文名称和汉语拼音,使俄罗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带着这本书到中国来一饱口福。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滋味调和、品位审美和营养保健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是流传至今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俄罗斯对此颇为认同,“中国人不是简单地吃点东西,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滋味和满足感进餐,这一点与俄罗斯人相似”。海波龙出版社选择《吃货辞典》不是偶然。当代小说对俄传播的历史上,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堪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先行者。该书于1995年、2002年、2007年分别被三部俄文小说集——《飞翔的凤凰——当代中国小说选集》《20世纪中国诗歌散文选——以过往鉴未来》《命若琴弦——当代中国小说选集》——收录。陆文夫笔下精致的美食、优美的园林和惬意悠闲的生活情调让俄罗斯人颇为欣赏。“民以食为天”,美食能抓住读者的胃,再打动他们的心。《美食家》《吃货辞典》以美食为出发点,展示中国不同地域的山川风物、民族文化和人民和谐美好的生活,而中国的国家形象正是在一个个有滋有味的故事中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四、用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筑牢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之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上升以及中俄友好关系的日益密切,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提升,人文交流的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一系列文学翻译出版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工作不断发展。类型丰富、题材广泛的作品,如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儿童文学等陆续进入俄罗斯读者的视野。在新的媒体传播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之外的各种类型小说,如科幻作品、网络小说在俄罗斯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主旋律和正能量小说塑造美好、正面的国家形象之际,那些反映民族性格弱点和反思国家政策的成败得失的作品同样也成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作家对社会生活会有不同的观察和理解,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基础,展现了中国作家的思想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中国人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学作品以多维的视角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广阔图景,有助于俄罗斯人了解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民在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坚守与变迁,为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了文化想象空间。

如今,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和好感不断提升。2015年和2018年,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公众意见基金会”(ФОМ)两度进行了主题为“俄罗斯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印象”的调查。在有关“中国文化产品触达情况”的问卷中,2018年有52%的受访者表示接触过有关中国的书籍、文章,或观看过中国电影等,该数据比2015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增长更为明显,在年轻一代中的增幅为6%,中年人身上为10%。这些增长,既是相关部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结果,也是新形式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增强和文化传播形态拓展的产物。

不过,我们也要承认,在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视野中,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还存在着大量阻碍因素。除去前述发行量小、营销弱、过分倚重政府组织行为、单向输出较多等问题,改变甄选作品的理念和方式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大部分由俄罗斯出版集团主动译介的文学作品,如《三体》系列、《超新星纪元》、《糖》等,都是从西方购买英文版版权而非来自中国。网络文学中也存在类似现象,近80%源语言为中文的小说通过英文版转译给俄罗斯读者。这些作品与我国政府和国内出版机构积极推介的产品相比,在销量、阅读量、评论热度等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提醒我们,中国文学作品的对俄输出在选题、翻译和出版渠道选择等方面也许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国际传播中的文学作品译介,不是简单地推广那些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最高水平和反映社会主流价值的作品,还要充分考虑俄罗斯读者的阅读方式特点、意识形态取向、审美心理等因素,以期提高对俄传播的效果。

许华,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原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脉络与演进,《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