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出版「攀登新高峰」系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文学出版如何走出孤芳自赏,破圈传播?
来源:《出版人》 | 黄小菲  2022年10月10日08:28

三年前,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文学之都”。古往今来,南京的发展与文学相生相伴,既有丰富底蕴的千年文脉,也有流光溢彩的现代风采。

这片文学沃土上,“凤凰于飞,同奏华章”,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图书出版业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旗下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下简称凤凰文艺),近年来在社长张在健的带领下,更是以“意气风发、又美又好”的姿态探索着文学出版的新生态,勇开风气之先,顺大势担使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

仅从2022年来看,凤凰文艺出版的多部作品获奖,如韩东的《奇迹》、臧棣的《诗歌植物学》、索南才让的《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胡学文的《有生》、卢山的《蹦极》获年度“中国好书”。同时,由中国作协牵头举办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将凤凰文艺选为联席发起单位之一,获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的作品《不老》入围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

从数据上看,近7年的文学市场同比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面对纯文学图书销量下滑与市场上严肃文学读者锐减的情况,文学图书亟待破圈层传播,走出“孤芳自赏”。这就需要构建良好的文学出版生态,对此张在健给出了他的理解。

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学出版

《出版人》:凤凰文艺被中国作协选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联席发起单位,作为该计划的参与者,您认为应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学出版新业态?

张在健:过去,出版社的核心工作是选题策划和稿件加工,但随着当前文学出版环境形势的巨大变化,仅仅做好这些远远不够。

站在整个行业的生态链上,放眼全局观察文学生产,开辟新思路,主动进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阅读、研讨、转化和新业态的构建,是近年来凤凰文艺建设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学出版机构的重要内容。所以我非常高兴,凤凰文艺能被中国作协选为“攀登计划”的联席发起单位,成为中国作协着力构建文学创作联动机制的重要一分子,这对我们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学出版新业态,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上做努力:

将出版工作延伸到创作环节。出版工作不再仅是来稿加工,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作家创作中,把创作和阅读都作为出版工作的关注对象,及时将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反馈给作家,从而激发作家的创作和灵感,让最终呈现的作品能更为读者接受,这里我们扮演的角色是文学创作的推动者,是帮作家“促成好作品”。如我们去年开始承办的“凤凰文学奖”,参评的均为未出版作品,通过几轮评选,我们将评论家、专业读者及文学编辑的意见汇总后反馈给作家,作家根据意见再去精心打磨作品,获奖作品《不老》的出版过程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创新文学的传播方式。对文学作品透彻理解后,要求我们量身打磨产品形态与宣推方案,把作品分解成可被读者关注的话题,再利用合适的新媒体平台推送给目标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甄选、导读和解读,我们与权威的文学创作媒体《文艺报》合作,全新开辟“凤凰书评”专栏,大篇幅、长时段持续发布专业评论文章,以专业向的深度评介扩大图书影响;文学自带与影像的关联度,我们甚至可以把文学图书包装成影视短片、话剧、舞台剧等形式,来加速传播和出圈;我们还将推出文学好书榜单及分主题的作品年选,帮助读者从浩若烟海的书海里选择好书,更好地理解文学内容。

拓展文学的多元价值。当下的文学边界在不断外延,文学的传播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图书的出版。利用好新技术、新平台,可以推动文学价值更好地实现。凤凰文艺目前正着手搭建两个平台:一个是从文学到影视的转化平台:我们成立了“凤凰电影文学出版中心”,为文学创作者和影视制作方搭建一座版权交易的桥梁,在这种新型生态下,释放文学的强大活力,连通上下游,给影视行业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故事选择;另一个是正在筹建的“网络文学出版平台”,联合中移动咪咕数媒、红薯网、逐浪网等头部网文平台,共同构建一套完整的网络文学生产营销传播体系,形成网络文学组稿、出版、营销推广、IP运营等整体机制。以一系列优质网文作品的出版和传播,与传统文学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吸纳、培养、推出更多优秀网文作者,助力新时代文学蓬勃发展。

形成文学出版的五大产品线

《出版人》:这次的“攀登计划”,凤凰文艺的《不老》也入围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为什么会选择这部作品?

张在健:选择《不老》参选,是因为它是被众多权威评论家、著名作家从上百部长篇小说里优中选优的精品,是被专业领域认可的作品。

同时,《不老》还是一部极具当下性,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契合他们价值观的作品。它用一段19天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生命状态。书中主人公孔燕妮独立果敢,敢爱敢恨,满富激情地追求着精神的独立与灵魂的不老,这与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极为贴合。

此外,《不老》突出的戏剧性、故事性及丰满的人物形象,也赋予作品极大的影视改编潜力,目前已有多家影视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不仅如此,该书通俗好读的故事也广受读者喜爱,图书出版当月即加印,在网络上引发热评。

《出版人》:《不老》只是凤凰文艺众多好书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过去五年间,凤凰文艺在文学出版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张在健:通过五年的新布局与新实践,凤凰文艺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原创文学出版阵容,概括起来有五大产品线:

一是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名家原创产品线。名家原创系列是众多文学产品线中的核心。自去年得奖无数的《有生》后,今年,叶弥《不老》、罗伟章《隐秘史》、郭平《广陵散》、林那北《每天挖地不止》等多部名家长篇获得首届“凤凰文学奖”,这些长篇精品出版后均很快加印,入选多个好书榜单。2022年,是凤凰文艺社的“长篇小说年”,除首届“凤凰文学奖”7部获奖作品外,苏童、葛水平、葛亮、韩东、孙频等一批名家的重磅新作也会在年内推出,总数达15部。

二是以“新坐标”书系为代表的当代实力派中青年作家产品线。“新坐标”书系是该产品线的代表,它是一套具有文学史意义、总规模达50册的“大书”,对李修文、双雪涛、鲁敏等当下最活跃的实力派青年作家的创作特色及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此为时代画像,助推当代青年实力作家经典化,在文学史上留下坐标。目前这套书已成为当代文学青年、高校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

三是以“新青年”书系为代表的新锐作家产品线。该产品线主要面向更年轻新锐的作家群,从中发现和培养文学的“未来之星”。今年“新青年”书系中《荒原上》收录的索南才让的同名作品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栗鹿的新作获得首届“凤凰文学奖”。

四是以名家精品为代表的诗歌产品线。该产品线主要以出版当代诗歌名家力作为主,如杨炼、韩东、欧阳江河、胡弦、臧棣、张执浩、蓝蓝等名家近年均在我社有新作推出。我们去年出版的诗集《奇迹》《诗歌植物学》于今年双双斩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这在鲁奖诗歌奖评奖历史上极为少见,也是对我社多年来布局、深耕现当代名家诗歌出版的褒奖和肯定。

五是现实题材主题出版产品线。这个产品线上,我们近几年推出的《蹦极》《万鸟归巢》《海魂》《熊猫中国》《传国工匠》《鏖战》《乌蒙战歌》等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出版奖项。特别是我们在网络文学大赛中发掘的《蹦极》,出版后获得包括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奖项和荣誉;《万鸟归巢》出版不久便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除了各类荣誉外,在市场方面也获得不俗表现。

《出版人》:近几年,行业中的“二八效应”愈发明显,可以形容为是一个爆款主导市场的年代,头部20%的拳头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新书越来越难以卖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是否有同样的困扰?在推新产品上,凤凰文艺有哪些成功经验?

张在健:目前的图书市场确实作品太多,应接不暇,新作品很难出圈。虽然很难,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学新品把握时机还是有机会出圈的,比如去年我们就抓住机遇,用创新的传播机制打造了一部外交题材的长篇小说《蹦极》,取得双效。

针对这本书的成功,我们有以下经验与业界分享:

对图书卖点的提炼要精准。《蹦极》对“大国外交”这一卖点的提炼紧贴国际实事热点,而且极具有感染力,一经推出,就引发读者极大共情,特别是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读后发微博说感动到落泪。

创新文学的传播方式。《蹦极》这部作品被我们发现后,随即安排先以连载形式发表在网络上,测试读者反馈,并赚取第一波流量;后来《蹦极》又被推荐参加了“扬子江网络文学大赛”,获奖后,我们迅速推出纸质图书,并为其量身定制宣推方案,图文与视频并进通过全媒体矩阵深度宣推,触达了全网百万级的用户关注。这本书上市三个月已销售5万册,问世半年销售近10万册,获得年度“中国好书”等多个重要奖项,并以高价签出电影、电视改编权。

《出版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还聚焦文学的影视版权输出和转化,您如何理解文学和影视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过程中,出版方的难点是什么?目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哪些适合影视化的作品?

张在健:我认为文学与影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都适合影视化,但成功的影视作品背后却一定有着过硬的文学脚本。如今年大热的电视剧《人世间》,其热播的原因肯定和梁晓声原著小说的扎实文学功底密不可分。

文学作品影视化,出版方遇到的难点是如何搭建从优质文本到改编剧本之间的桥梁;如何处理好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影视商业价值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些难点,前面也说到,我们成立的“凤凰影视文学出版中心”,就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率地解决这些难点。

凤凰文学出版中心全面梳理出适合影视转化的作品库,涵盖了名家长篇,如胡学文的《有生》、池莉的《大树小虫》、叶弥的《不老》、郭平的《广陵散》等;通俗类型文学,如《蹦极》《传国工匠》《锦绣青衣》等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主题类文学,如张新科“英雄传奇”系列的《苍茫大地》《鏖战》等,均具有较大的影视化潜质。在宣推图书的同时,我们也会为这些作品制定详细的推介计划,分门别类向对口的各大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及知名导演、制片人进行推介。

搭建立体化营销,实现一体化建设

《出版人》: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活动当天的联席会上,您提到了面对纯文学图书的销量下滑与严肃文学的读者锐减的情况,文学图书亟待破圈层传播。对此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是如何做的?

张在健:当前的纯文学图书确实面临着销量下滑和读者减少的问题,但是贴合时代、表达方式细腻、情绪饱满、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依然广受追捧,余华的《活着》始终稳居图书销售榜前列;重大的文学事件依然受到大众关注,就像这次中国作协发起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新闻稿标题“中国‘作家天团’要在湖南搞几件大事”,这个标题一发布迅速引爆全网,获得百万流量关注。

当下的文学图书的营销机制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阶段式营销已被抛弃,全程营销成为新常态。

我们建立了编辑、营销、发行工作新机制,通过选题论证和市场论证,打破传统出版社常见的编辑、营销和发行之间的隔阂,实现一体化建设。每个选题出版前,就要充分讨论好、制定好后续的宣传推广计划;我们积极搭建立体化营销体系,建立出版社自营电商平台,推动实现营销闭环;将营销宣传提升到和编辑发行同等重要地位,加强公众号、视频号的矩阵化建设,推动直播的常态化。

同时,在全省打造百所“校园文学基地”,每年组织100位名作家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举办文学讲座、阅读分享等活动,在校园里播下文学阅读的种子,打造新的阅读生态。

《出版人》:行业里盛传一句玩笑,“书做好了是编辑的功劳,书卖好了是发行的能力”,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营销工作的尴尬处境,您如何看待营销工作对图书的意义?

张在健:对很多传统出版社来说,营销和编辑之间的工作是割裂的,是分段的,几年前我们也是这样的。但近年来我们打破了原来编、营、发孤立的工作模式,执行编、营、发联动工作机制,贯彻全程营销和全员营销工作模式。

工作机制变了,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变化。现在的营销和发行人员必须是对图书有深刻理解和传达能力的专业人员,我们的编辑也必须有营销思维。宣传营销和发行人员要同编辑一起介入出版全流程,由他们组成的项目团队全程相互协作,共担责任,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团队共享。

打好根基,扶持内外新人

《出版人》:行业还流传一句话,“编辑是一个为爱发电的职业”。这间接反应了部分年轻人对当下出版业的态度和看法。由于多种原因,当下出版行业人才流失仍较为严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哪些培养并留住新人文学编辑的经验?

张在健:作为一个创意行业,编辑人才是出版社各项业务展开的核心,只有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薪酬激励制度才能留住他们。

2018年,我提出“意气风发、又美又好”八个字,作为出版社的总体定位和目标愿景。“意气风发”是指出版社要呈现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大众出版充满自信和对未来有美好展望;“又美又好”指的是不仅产品形态美,也要有好的传播方式、好的运营机制。

在这个目标愿景下,近几年,我们大胆启用新人,给予新人尝试机会、更多资源。在编辑培养方面,除全年不间断的各类业务培训和讲座外,我们还专设“轮岗制”和“名师带徒”制。“轮岗制”让有活力、可塑性强的年轻编辑,在图书营销和宣传岗位上轮岗,充分参与到核心业务的各环节,全面提升业务素养;“名师带徒”制由出版社资深骨干“一对一”指导新人编辑,传递资源,助力新人加速成长。这一机制实施后,一批优秀的年轻编辑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为推动各项工作破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激励编辑多做双效好书,我们对图书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予以量化考核。社会效益方面,出版社专设年度总额达100万元的好书专项奖励资金,对获得重要奖项、入选重要榜单等产生突出社会效益类图书的责任人进行奖励;经济效益上,对利润指标完成较好的团队及个人,我们按完成比例给予配套绩效奖励。我们的编辑无论创造了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会带来更多的进阶机会和晋升空间。连续三年,我们员工的薪酬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不少年轻骨干显露头角,被提拔到更重要岗位,新员工的归属感也在不断提升。

《出版人》:如何看待原创文学板块在整个文学出版中的地位?纯文学图书销量下滑的背后,离不开文学创作者当下的生存状态。当下的文学创作者面临哪些困境?凤凰文艺是如何发掘新人、推出新人的?

张在健:做好原创文学出版是我们专业文学出版社的核心,是我们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出版社保持出版质量、学术水准的基本要求。

近几年,纯文学作家,特别是新锐作家出圈困难。凤凰文艺一直有关注和扶持文学新人的传统,在上世纪末,我们就率先为当时的一批实力派青年作家铁凝、池莉、苏童、毕飞宇等出版文集,也是国内最早推出青年作家文集的出版社。现在我们延续了关注新人的传统,我们的“新青年”系列设立的目的就是发掘新人、推出新人,给文学新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未来,我们还将为文学新人设计专门的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