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老态为何用“龙钟”
来源:北京晚报 | 景龙  2022年08月29日07:59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动作迟缓、步履蹒跚时,经常会用“老态龙钟”这个词。其中的“龙钟”应该如何理解,引发了学界的讨论。

在古代字书中,“龙钟”有十几种写法,包括陇种、笼东、笼钟等,《康熙字典》里说:“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即龙钟。”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认定,“龙钟”是叠韵联绵字,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龙钟”最早称为“陇种”,源自《荀子》的“(仁之兵也)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仁者之师就像磐石,触及的人都会摧败而退却。可以看出,此时的“陇种”表现的是受挫后披靡颓废的状态。而后,东汉的蔡邕在《琴操》里说:“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表现的是卞和献玉被误解后伤心欲绝、悲摧疲惫的状态,从而把“龙钟”一词的含义引申到身体及面部表情的颓丧和苦楚上。唐、五代时期《敦煌变文》里的“举动途回,状同陇种”,说的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龙钟”一词大放异彩是在唐宋时期,众多伟大诗人将“龙钟”的含义进一步阐发。无论是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的步履蹒跚、老态尽显,还是苏颋“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于鹄“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的脚步踉跄、醉意朦胧,抑或是苏东坡“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刘克庄“新年筋力太龙钟。腰似铁锚儿重”的壮年疲弱、身重体乏等,他们用“龙钟”表达着年老不得劲儿、官场不得志、生活不如意、心情不舒畅等不同的境遇、感想或心声。最有名的当属岑参《逢入京使》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龙钟”的使用堪称别出心裁,在表达思乡的悠悠感怀之时,也为后世争讼该词的准确词义埋下了伏笔。

历史上,对“龙钟”一词存在两个误解。一个是宋代《广韵》对“龙钟”一词的解释:“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清代的翟灏在《通俗编》里声称这是错误的。他说“龙钟”作为一种竹子的名称,戴恺之的《竹谱》和马融的《长笛赋》都记录过,《南越志》里也有“罗浮巨竹,谓之龙钟竹”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在描述体型巨大、竹叶刚劲、风华正茂的状态,与“龙钟”之“垂垂暮矣”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广韵》中关于“龙钟”的解释是张冠李戴。

另一个便是岑参《逢入京使》里的“龙钟”了。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辞源》(第三版)将“龙钟”释义为“言沾濡湿润也”,并以“双袖龙钟泪不干”举例,后来,这个释义被很多辞书和注本沿用,如《汉语大词典》的“沾湿貌”。除了岑参的《逢入京使》,还列举了蔡邕《琴操》的“空山歔欷,涕龙钟兮”以及宋之问《高山引》的“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等。乍一想,“龙钟”与“涕”“泪”结合使用,“沾濡湿润”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状态,但“双袖龙钟泪不干”是指老人双袖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样子;“(挥)涕龙钟”也是形容老年人涕泗横流、哭得稀里哗啦的状态,根本引申不到“沾濡湿润”的含义上。

正如陆游年老时病魔缠身,曾百无聊赖地说“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一样,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其状似龙弓腰、钟扣地的体态、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以及难以满足的生活疲相,显在身上、写在脸上,都是“龙钟”具体而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