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译著架起“心桥”,让世界读懂中国
来源:光明日报 | 刘彬、王斯敏  2022年08月29日07:55
关键词:外文出版社

编者按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在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更令外文出版社全社员工欣喜不已、深受鼓舞。不论是外国专家,还是与他们齐心协作的中国译者;不论是辛勤伏案数十年的老专家,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坚力量,都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自己肩头的神圣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邀请该社专家代表及负责人,回顾对外翻译出版岁月中的动人故事、真挚情怀,并就如何不负总书记嘱托,“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畅抒心声。

为一份高于任何个人的事业奉献着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英文部改稿专家、荣誉英文主编 大卫·弗格森

2009年的一天,我刚到外文出版社工作。在整理办公室的柜子时,一本早年间出版的英文版《毛主席语录》赫然躺在抽屉里。数十年前还是苏格兰乡间少年的我,就听说过这本书。那一刻,感慨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自出版后历经数十年来到我的手上,一定辗转多人之手,比如外文社前任改稿专家苏·邓肯等人,说不定还有翻译《水浒传》的沙博理。显然,这本书是几十年里连接一系列个体的一条纽带。

中国外文局里有一块长展板,上面有许多外文局杰出人物的照片和简介。展板最前面是爱泼斯坦和沙博理,最后一位就是我。能与外文局历史上,乃至中国对外翻译史上的两位巨匠联系在一起,我倍感荣幸。展板上还有很多人物,他们在外文局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我们都曾经或者仍然在为一份高于任何个人的事业奉献着。不仅展板上的人物是这样,社里的每个人都是如此。

从踏进外文社大门到今天,这是我从事时间最长的一份工作,因为我喜欢这里和谐的工作氛围,喜欢这里友善的同事伙伴,很享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愉悦。

今年,外文出版社建社70周年。我们几位外籍专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讲述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为这份工作而感到自豪的心情。对此,习近平主席非常重视,在回信中给了我们很大勉励。

我深知,我们这些外籍专家是重要的沟通桥梁。所以,我们翻译每一个字时都付出了心血,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极其重要的成果。

2004年我初次来中国时,对中国知之甚少。十几年间,我的足迹到达过甘肃农村,也与吉林的“老乡”畅聊过;我坐着纵横南北的高铁,享受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而这飞速发展的奥秘,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找到了。

这几年我们最具代表性的出版物,当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令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能够参与这套图书多语种版的翻译出版工作,帮助国际读者了解习主席的宏大思想及个性化表达,让更多外国读者熟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表述。

荣誉属于过去,也昭示未来。尽管我今年66岁了,但仍然会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继续为中外文明互鉴搭建“心桥”。

三种精神促我们接续前行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前总编辑 徐明强

57年前的中秋节前夕,不到20岁的我第一次出远门,从南方小城来到首都北京,走进外文出版社。从此,我的人生开启了新征程。

形容时间,人们总说“弹指一挥间”。可我还没学会弹指,就已经快到耄耋之年了。指缝太宽,时光太瘦。

形容生涯,人们总说“从一而终”。的确,择一职业而精研之,57年就这么过去了。

自走进外文社,除了出国留学和工作外,直到前几年退休,超过半个世纪,我对外文社也算“从一而终”了。

今年,外文社喜迎70华诞。此时此刻,我最怀念的是我的老领导、老同志和老同事们,是他们引领我进入了神圣的外宣事业、神秘的翻译天地。党的领导、组织的培养、老同志们手把手的教导,以及同辈之间的相互切磋,使我逐渐成长了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眼前,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时常在我耳边响起,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有人问,70年来,是什么样的精神促使外文出版社不断前进?我觉得有三种精神:事业精神、学术精神和外宣精神。

先说事业精神。外文出版社就像一个大家庭,来自五湖四海、讲着不同外语、操着各色口音、怀藏各种本领的专家、归国学者和大学毕业生走到了一起,会聚在百万庄大街24号。那时,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他们仍孜孜不倦地努力,为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对外出版事业。

再说学术精神。外文出版社就像一个知识宝库,专家学者和年轻人们不断地为这个宝库贡献珠玉。我所在的英文翻译室就是一个学术讨论的殿堂。老同志们时常进行讨论,有时为某一个词争论不休;年轻人则在旁聆听、学习,获益匪浅。领导还为每个年轻人安排了“师傅”,手把手地教导,一篇篇地修改,还时常组织讲座……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夯实了外文出版社的翻译学术地位。

同样重要的是外宣精神。外文出版社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党的外宣任务,一直在“讲中国故事”,并探讨“讲中国故事”的题材、形式和翻译方式方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外宣经验,同时形成了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外文出版社有光辉的过去和现在,我们更瞩望着它的未来。作为外文社的老员工,我殷切希望它继续发扬三种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守正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孜孜以求,为了最准确传神的译文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 许荣

在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社外国专家回信,全社上下倍感鼓舞。

外文出版社历史辉煌,大家云集。于我而言,能加入外文社这个大家庭是莫大的幸运,能见证这一光辉时刻,更是幸上加幸。前辈们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令我敬佩不已;他们对译文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我印象深刻。

1994年,我被分配到英文部工作时,著名翻译家梁良兴老师是部门主任。梁老师英文水平高超,学识渊博,认真细致,遇到白皮书等紧急项目,总是加班加点,按时高质量完成定稿工作。他为人谦和,我什么时候去向他请教,他都立刻停下手中工作,耐心细致给予指导。有一次,当我看到自认为翻译得很不错的稿子又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时,忍不住带着明显的情绪去向他“请教”。他看出了我的情绪,不但不生气,还笑呵呵地说:“来,阿荣,你坐下,我慢慢跟你讲。”他告诉我,提笔翻译前,要细细研读书稿,读通透了再着手翻译,要根据文章的风格、场合和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我羞愧不已,为自己的年轻气盛、无知莽撞。从梁老师和其他前辈身上,我学到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学到了默默耕耘、精益求精。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的翻译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在译文核定稿阶段,我们召开多次研讨会,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翻译团队中有中外专家,有老中青几代人,为了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甚至一个标点的用法,常常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最准确传神的译文。英文部副主任、青年骨干李洋对我说,她经常“一个人开会”,做梦都在争论。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们的图书得以高质量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最受关注、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领导人著作,并以其上乘的翻译质量,成为对外翻译出版的典范。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翻译出版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 

餐桌上研讨,卧榻上推敲

讲述人:外文出版社首席英文专家 贺军

在这个夏未央而秋风起的8月,我工作了37年的外文出版社迎来了70华诞。喜上加喜,外文社又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社里外国专家的回信。

总书记在回信里说:“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让世界看见中国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的确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作为翻译国家队的重要成员,我们义不容辞。

正是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外文出版社成立70年来,全体同人齐心协力,勇于奉献,在外宣战线作出了成绩。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熟练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宽宏的视野、高度的责任感,甚至要有强健的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

译事之难,非亲力亲为者不能体察。古今中外,翻译更常见的是将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这符合翻译的一般规律,译文更容易做到流畅自然。在外文出版社,译入译出的方向却恰恰颠倒过来,是将母语译成外语,这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感叹:“一名之立,旬月踯躅。”对此,我感同身受。然而,今天人们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重大项目翻译的时间要求也越来越紧,“旬月踯躅”日渐成为奢侈品。我们除了争分夺秒,还要见缝插针,在“餐桌上研讨,卧榻上推敲”。话虽略带调侃,但确是事实。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外文出版社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外宣重任。我们要把我社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练好真本领;要敢于直面惊涛骇浪,做屹立潮头的弄潮儿,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外宣队伍,和我们一起,为祖国创造更大的辉煌。

杜占元:不负嘱托,谱写新时代对外出版事业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出版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极大增强了我们做好新时代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外文出版社是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开拓者、坚守者和引领者,也是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早在1949年就开始以外文出版社名义翻译出版新中国第一批对外图书。1952年外文出版社正式成立后,图书翻译出版更加规模化、系统化,海外影响力持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文局集全局之力、以外文出版社为实施主体,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系列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发行和宣介推广的重大任务,有效扩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影响力。

鉴往知来,薪火传承。外文出版社70年来的使命担当和优良传统,是在新征程上做好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宝贵财富。今后,外文出版社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贺信和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回信精神,坚持对外出版方向,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出版机构,谱写新时代对外出版事业新篇章。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对外翻译出版工作新突破,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作者:杜占元,系中国外文局局长)

胡开敏:七十年,肩负历史荣光与未来使命

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华正茂。今天,创业画卷与时代华章辉映,深情感怀与美好愿景交织,此时此刻,唯有“感恩”二字才能表达我们的激荡心声。

在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社外国专家回信,向全社员工致以诚挚问候,对外国专家们予以亲切勉励,令我们非常激动,倍感振奋。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对我社外国专家的亲切关怀,是对我社70年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外文出版社全体同志的巨大鼓舞,更是我们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出版机构的强大动力。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体现了对外宣翻译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对外译介工作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外文出版社成立70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多语种的编辑翻译,将领袖思想和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成就,以及中国文化和文明成果推向世界,尽我们所能译介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要履行好初心使命,翻译至关重要,特别是“准确传神的翻译”尤为重要,而外国专家是我们做好“准确传神的翻译”的重要一环。

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体现了对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殷切希望和进一步要求。总书记希望外国专家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这不仅是对专家们的期待,更是对我们做好对外出版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明确要求。融通中外的语言,是对我们语言能力建设、话语体系建设的要求;优秀的翻译作品,是对我们选题能力、内容能力建设的要求;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是对我们叙事能力、传播效能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再一次为我们译介中国、更好地让世界读懂中国指明了方向。

70年来,我们陆续用近50种语言编译出版了大量领袖著作和党政文献、中国国情图书和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探索出对外翻译出版服务外宣大局的有效途径,塑造了今天的对外翻译出版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以此为新时代对外翻译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将进一步坚定建设世界一流出版机构的信心,发挥外文社70年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深耕厚植对外翻译出版的文化高地,持续锻造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高水平国际化翻译出版队伍,特别是要更好发挥外国专家在对外翻译出版事业中的独特作用,矢志不渝地履行好新时代领袖著作出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神圣使命,以书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奋力谱写新时代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新篇章!

(作者:胡开敏,系外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