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旧志整理:圈点古书非易事
来源:藏书报 | 周勇进  2022年08月22日08:06

今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方志工作主管部门应“加强本领域古籍工作”。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也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地方志:古籍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现存历代方志约8000 多种、10 余万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颇令世人瞩目。方志类古籍业界习称旧志(按,《古籍定级标准》中“古籍”特指1912 年以前的古代书籍,方志界习称的“旧志”一般是指1949 年以前的历代志书,二者定义年代稍有不同),地方志工作机构将对旧志的整理和开发利用,视为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作为方志类古籍文献整理、保护、传播、利用的中坚力量,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能将方志工作机构专门列出,既肯定了方志类古籍整理工作的意义,也是对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鼓舞。

方志原本为征文考献、彰往察来之作,其学术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地方志系统在旧志整理工作上用力也勤,整理成果丰硕可观。影响较大的,如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的《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此书共276 册,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东现存历代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等433 种。再如2021 年年底出版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共530 余册,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整理,历时13 载, 收录江苏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方志650 多种。宁波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的“宁波历史文献丛书”中,也影印了宁波历代的方志,如《宋元四明六志》《明代宁波府志》《清代宁波府志》《宁波历代专志选刊》《敬止录》等。海盐县史志办公室(研究室)则以影印、点校的形式整理了《海盐县图经》《光绪海盐县志》《澉水志汇编》等古籍。其中近期出版的《澉水志汇编》,收录南宋常棠《澉水志》、明董穀《续澉水志》、清方溶《澉水新志》、民国程煦元《澉志补录》四种澉浦旧志。《澉水志》被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

影印与点校:旧志整理出版的常见方式

无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工作的需要看,整理旧志、研究旧志都应当是地方志工作的起点。方志界目前对旧志的整理出版,以影印或点校出版最为常见。影印主要优点是不改变古籍原本风貌,整理过程简单、快捷,但缺点是不利于普通读者利用和大众化传播。所以影印旧志的主要受众是专业研究者。历史学家程毅中先生就认为,如果要兼顾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影印。既可以原样复制也可以重新设计装帧;既可以单色印刷也可以多色印刷;既可以原大小影印,也可缩小影印。制作精美的影印古籍,可以完全复制出古籍原本所有细节,包括底本在流传过程中收藏者留下的印章、批注等。影印看似简单,实则由于影印理念、印刷技术、纸张材质、装帧设计等方面的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

旧志和其他古籍一样,多无断句, 未受过一定学术训练的普通读者不易阅读,标点校勘就成为整理旧志的另一种基本形式。经过点校,可以更方便普通读者利用,而且经过不同版本的校勘,也可以减少原本在刊刻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舛误。不足则是不能看到古籍原貌,且受点校者认识或水平影响,可能在整理过程中出现新的谬误。毕竟标点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很难完全适应古代汉语。如明清旧志中多会收录一些公文,明清公文有其相对固定的体式,层层转引,且有大量的公文专用词语,很难标点。而对一些不常用或已不再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出现误读也是常有的事。点校需要真本事、硬功夫,无论是底本选择,还是句读标点、校勘考证,点校整理都极度考验点校者的功力。

专业素养:旧志整理质量的保证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古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加强古籍工作的领导体制建设,统筹古籍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数字化、普及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按照意见要求,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本领域古籍工作。古籍工作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成果不易为大众所知,个中甘苦也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味。

想要做好旧志整理工作,无非是选对人、选对本子、选对方式。修志, 选对主编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旧志整理也是这个道理。以点校方式整理旧志,更是要精通文史,谙习古文,且熟悉地情,否则很难胜任。所以,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以保证整理成果质量。

旧志并非全是佳志,一部志书是否值得整理,有无上佳版本,也须慎重考察。前文提到的《光绪海盐县志》,即海盐籍晚清名臣徐用仪所纂之佳志。徐氏曾入值军机、充会典馆副总裁,累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另著有《竹隐庐诗存》。海盐县点校的《光绪海盐县志》底本,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所藏校本,均为光绪二年(1876 年)所刻版本。旧志重刻再刊者较少,当然也有原版不存,后来重刻或抄本、稿本存在的情况,如靖道谟所纂之《湖北下荆南道志》,有乾隆五年(1740 年)刻本,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补刻本,目前所见则多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重印本。整理旧志最好以完整无阙、刻印精美的善本为底本,如有抄本、稿本或其他版本,也需多方搜求,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做好校勘,力求点校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至于采取影印还是点校的方式, 就需要根据整理目的和目标受众作选择。有足够的物力、财力、人力,可影印、点校都做。如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先影印,待条件成熟,再点校整理。排版样式也以能最大程度反映原书风貌为宜,故繁体竖排最有优势。用繁体可减少在繁简转化过程中出现错误,竖排符合古人一贯的书写传统,横排则便于今人阅读。横排简体标点本在方志界很常见,有利于旧志的大众化传播,但完全改变了古籍的原始样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学术价值。无论用哪种排版方式,都应该在标点基础上做好校勘,出校勘记。

从《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看,古籍工作包括保护、修复、研究、整理、出版、数字化等诸多方面。方志界还是以对旧志的整理、出版为主,研究、数字化工作也在推动,但成果并不显著,在收藏、保护方面尚存在一定短板。相信随着条件的改善,这一系列工作都将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

“圈点古书非易事,从来章句有专功。”(施蛰存《浮生杂咏八十首·其七十五》)旧志整理是一项“冷事业”, 方志工作机构也是一个“冷部门”。但对于我们来说,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才是应有的态度,该有的担当。正是一代代方志人的坚守,才使历代佳志得以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