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存葆和《高山下的花环》 
来源:《陕北文学》 | 姜红伟  2022年08月08日06:09

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图书,赠送给正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将士们。

胡耀邦总书记购买并捐赠的两千册图书,是一部发表之后立刻产生强烈反响、产生轰动效应、产生重大影响的中篇小说。这部中篇小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书名叫《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是济南部队政治部前卫歌舞团编导李存葆。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李存葆和他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均堪称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出众的文学品质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已经载入新时期文学史册。

创作发表

《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缘起始于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1982年4月19日至28日,为推动军事题材文学的发展,中国作家协会和总政治部文化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来自全国、全军的一百四十八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会议。作为一名小有成就、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时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编导的李存葆应邀参加这次盛会。“会议期间,大会组织与会作家乘车到河北高碑店去看当地驻军战士打靶演习。大巴车上,与会的济南部队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和我坐在一起。我向存葆约稿。他向我讲了三个题材:一个是《月照军营》,是描写军人爱情生活的;一个是《英雄一生》,是叙述一位将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直到今天的戎马生涯;一个是《高山下的花环》,围绕着一个边防连队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军队内部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我听了他的三个题材,对《高山下的花环》最感兴趣。于是把自己新搬到北三环中路的家庭地址抄给存葆,热情邀请他到我家里长谈。在交谈中,存葆讲了在前线的所见所闻……在交谈中,我建议作者写军事文学作品,除了大力歌颂军队丰功伟绩、英勇献身的同时,要敢于如实揭示军队内部存在的深刻矛盾……我建议存葆有胆有识地写,冲破精神枷锁,摆脱清规戒律,跨越好人好事的写作水平,把严酷的战争真相、鲜活的战士心灵,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今,谈到《高山下的花环》当年的“诞生”,时任《十月》杂志责任编辑的张守仁在题为《李存葆的〈花环〉与我》)一文中作了回溯。

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结束后,李存葆又应邀留在北京参加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举办的小说读书班。受到张守仁的鼓励之后,他精心构思,给小说列了个人物表,躲在北太平庄北三环路36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图书楼里充满激情地投入到《高山下的花环》创作中。从5月20日开始动笔,到6月19日停笔,仅仅一个月时间,李存葆就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初稿。为了使这部小说成为精品力作,李存葆又在7月5日至18日这近半个月时间内,废寝忘食,日修夜改,最终完成了《高山下的花环》的定稿。满怀创作喜悦,7月18日深夜,李存葆连夜将一大摞手稿送到居住在北三环中路的张守仁家里请他审阅。当晚,张守仁彻夜未眠,通宵达旦地审读。翻完最后一页稿纸,张守仁如获至宝,欣喜不已。凭借自己丰富的编辑经验,他认定这部《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军事文学史上难得的突破之作,是一部能给《十月》和作者带来巨大荣誉的成名之作。

7月19日凌晨 张守仁兴奋地撰写了《高山下的花环》审读报告:“济南军区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写的《高山下的花环》,描绘的是南疆自卫还击战开始前,一个企图走后门撤退到后方去的高干子弟,在战友们的英雄行为感召下,终于留在战场上,由落伍者变成为战斗英雄的曲折故事。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尖刀连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军事生活展开,但作者把这个连队的生活放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上,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边境自卫还击战这一历史事件作了综合的、深刻的艺术概括。他既写了前方,又写了后方;既写了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的流血牺牲,又写了十年动乱给我们留下的灾难;既写了高级干部中的个别落伍者,又写了叱咤风云、正气凛然的高级指挥人员;既写了闪耀着英雄光辉的军人事迹,又写了老根据地人民高尚的品德。这部作品,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一定的纵深感。它在真实而又感人地描绘战场真相及指战员丰富的心灵方面,具有独创性的经验,因而将会引起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小说虽然描写了战争的严酷、战士的牺牲,但它不是给人以哀伤,而是给人以激励,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者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心灵都很美。雷军长坚持原则,具有将军风度;梁三喜连长牺牲之前留下遗书,叮嘱家里人在他死后用抚恤金替他还账;赵蒙生、薛凯华、靳开来,甚至‘艺术细胞’段雨国,也都写得有血有肉,很有个性。两个农村妇女的形象,写得光彩照人,崇高伟大。是她们,过去用小米和乳汁养育了人民军队,今天又把自己的亲骨肉献给了祖国。人民,真正是我们的上帝。一部八九万字的中篇,能写活七八个人物,这是不容易的。《高山下的花环》文笔朴实,感情深厚,后半部有些篇章,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震撼着、净化着读者的心灵。我建议将这部作品作为重点稿件,刊登在下一期《十月》的头条位置。”

1982年7月,经过三审,《十月》编辑部决定在第6期隆重推出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为此,编辑部不但向李存葆约了一篇创作谈文章,更是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撰写了题为《最瑰丽的和最宝贵的——读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评论文章。当年11月,《十月》文学双月刊第6期以头条位置刊登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同期配发作者简介和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以及冯牧的评论,向广大读者隆重推介了这部振聋发聩的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报刊转载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十月》第6期发表后,顿时在军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连锁反应。

1983年2月19日,总政治部文化部专门向全军下发《关于组织部队阅读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通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编导李存葆同志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作品通过表现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斗争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我军在新时期涌现出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也是对部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望各单位认真组织部队干部战士阅读、评论这部作品,更好地发挥这部作品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战士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为促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服务。从此,在全军上下,从将军到士兵,从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到后方,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一波强过一波的“《高山下的花环》阅读热。”

对于《高山下的花环》,全国各地出版的报纸和刊物纷纷转载。

《工人日报》从12月7日开始连载《高山下的花环》,并配发《编者按》:1982年第六期《十月》刊登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认为,这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描写了我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读来既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从今日起将全文转载这部小说。

12月9日 《大众日报》紧随其后连载《高山下的花环》。同时配发《编者按》:济南部队歌舞团编导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十月》上发表后,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真实感人的新人形象,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思想品质,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对于军民的鱼水深情。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操,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读来发人深思,催人泪下。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部佳作。本报从今天起连载这部作品以飨读者。

同年12月,《广西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六十多家报纸或全文连载或刊发故事梗概,将《高山下的花环》推介给广大读者。1983年1月24日,上海《青年报》专门出版“红花专刊”,共计十六个版面全文转载《高山下的花环》,产生广泛影响。

与此同时,《小说月报》1982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1期和《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纷纷以头条位置转载《高山下的花环》,形成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出版影响

在全国各地报刊争先恐后转载《高山下的花环》同时,各地出版社纷纷抢先出版各种版本的《高山下的花环》。

捷足先登的出版社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该社出版以《高山下的花环》命名的文学作品选。这是李存葆的第一本书,收入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短篇小说《母亲,孩儿对您说》、《瞧,这些导弹兵》以及报告文学《将门虎子》《爱的悲喜剧》《金银梦》和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收录冯牧的评论《最瑰丽的和最宝贵的——读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作为《代序》,配发作者近照和作者简介。同月,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印出版了内部发行的《高山下的花环》,收入《高山下的花环》、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和冯牧的评论。1983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十月丛书”——《高山下的花环》,收入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以及冯牧的评论。1983年6月,由总政治部文化部选编、战士出版社出版的《高山下的花环》收入《高山下的花环》、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冯牧评论和刘白羽的评论《谈〈高山下的花环〉》以及总政治部文化部下发的《关于组织部队阅读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通知》。1984年1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高山下的花环》,收入《高山下的花环》,短篇小说《母亲,孩儿对您说》、《瞧,这些导弹兵》以及报告文学《将门虎子》《爱的悲喜剧》《金银梦》和创作谈文章《〈高山下的花环〉篇外缀语》,收录冯牧的评论作为《代序》。

另外,《高山下的花环》还出版了若干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其中,包括下列版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的蒙文版《高山下的花环》、伊犁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的哈萨克文版《高山下的花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的维吾尔文版《高山下的花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锡伯文版《高山下的花环》以及民族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的朝鲜文版小说集《芙蓉镇》收入李存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等。同时,《高山下的花环》入选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1983年选编出版的“前线文艺丛书——军事文学选”第6辑《高山下的花环》一书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以及由中国作家协会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的《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

《高山下的花环》不只在国内产生轰动,更在国外产生影响;不仅入选美国嘉兰德公司1989年出版的“20世纪世界文学丛书”,而且被国外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文版、越文版等多种外国语种版本。

影视传播

《高山下的花环》不仅仅以小说的形式问世,更涌现出电影、电视剧、话剧、评剧、舞剧等多种艺术表现载体,从而使《高山下的花环》立体式地呈现在广大读者和广大观众面前。

先说电影。1982年12月,李存葆应邀奔赴北京与国家电影局商谈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等事宜。为了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1983年6月22日,刘白羽、谢晋、李准、李存葆就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电影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交谈。经过著名作家李准和李存葆的成功合作,《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1期头条位置刊登了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同时配发《编者的话》:这一期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原著是文学名篇,这回由著名作家李准和原作者李存葆改编,著名导演谢晋也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融入到作品之中,可以说是作家、艺术家心血汇聚之作。1984年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集《咱们的牛百岁》收入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在导演谢晋和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12月,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上映,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轰动全国。由于《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十分成功,该片先后荣获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等一系列荣誉。作为编剧的李存葆与李准则光荣地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再说电视。1982年10月,济南部队文化部、山东电视台在小说发表之前,即指定专人与作者李存葆一起着手改编电视连续剧。1983年2月 《电视文艺》第2期刊登了李德顺、于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本《高山下的花环》上下集。1983年,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最后说说戏剧。《高山下的花环》被全国各地多家艺术团体改编。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浙江话剧团、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江西省话剧团、哈尔滨话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吉林省吉林市话剧团、中国评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云南省话剧团、南京市话剧团等近百家艺术院团先后演出了话剧、歌剧、舞剧、评剧等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文坛影响

《高山下的花环》问世之后,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得到了文坛权威人士的欣赏和推介。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最瑰丽的和最宝贵的》给予高度评价。1982年12月19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顾问、著名作家刘白羽在寓所同李存葆交谈《高山下的花环》,给予充分肯定,撰写评论《读〈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文艺报》。同月,全国文联副主席陈荒煤在北京接见李存葆,给予亲切鼓励。1983年3月,《红旗》第3期刊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丁玲的评论《我读〈高山下的花环〉》,肯定了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

1982年12月15日,由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高山下的花环》创作研讨会。同月,中央宣传部艺术局与《十月》编辑部联合召开有各行各业读者参加的《高山下的花环》座谈会。1983年1月5日至9日,《解放军文艺》社在济南部队举办《高山下的花环》等三篇军事题材文学作品讨论会。

1983年,李存葆迎来“三喜临门”:《高山下的花环》不仅荣获了“第二届文艺报中篇小说奖一等奖”(“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排名第一名,而且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举办的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更是荣获了一九八三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同年4月25日至4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军事题材文学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文学评论座谈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刘白羽,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瑛出席会议并讲话。在座谈中,评论家们认真总结了《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得失,认为它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掩饰和回避军事斗争中的尖锐矛盾。

经典作品的魅力是永恒的,《高山下的花环》则更呈现出经典性。

在《高山下的花环》发表三十六年之后,2018年9月27日,由《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在青岛重磅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当之无愧地入选。入选理由: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创作上,有着突破性的贡献。它以雄浑悲壮的故事呈现战争的残酷,以饱满丰富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军人英雄群像,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宽阔和复杂。这部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说,大胆地揭示了部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紧张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等几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以其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感动和净化了一代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