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部好的小说,首先是它的通俗性,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它的通俗性向外传播,它自带着它的“生存密码”。 叶弥:好小说自带“生存密码”
来源:中华读书报 | 舒晋瑜  2022年08月01日10:17
关键词:叶弥 《不老》

《不老》,叶弥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65.00元

 

2008年,作家叶弥搬去了太湖边。

从夜里遍地月光住到遍地灯光,从一片农家的平房住到遍地高楼,从到处泥路住到到处柏油马路,十五年间,叶弥在这里养好了身体,认识了许多善良的人、许多动物、植物,写的小说也比以前多,写作的内容以及对文学的认识皆比以往拓宽了许多,尤其在长篇小说《风流图卷》和新作《不老》中,她把人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展示时代变革中,人们的耐心、韧性和热情,寄托了她对一种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性的追求。

作家苏童说,叶弥的小说,总有妙处。妙在她的人物、故事甚至叙事系统,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不老》更是如此。

中华读书报:先谈谈你的创作契机吧,《不老》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叶弥:写完了《风流图卷》,按照设想,要继续写下一部新长篇,也就是《风流图卷》的姐妹篇。但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大量的背景资料阅读、整理和做笔记,使得我十分怀疑这本小说将会淹没在无休无止的背景里。所以我当机立断,中止了《风流图卷》姐妹篇的写作。但是准备好的资料不能不用,而且书里的几个人物也有了大致的走向。于是我就截取了1978年的二十五天时间,展开了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也不用第一人称,而用了第三人称。这就是现在完成的长篇小说《不老》。

中华读书报:主人公孔燕妮有原型吗? 非常喜欢这个饱满生动、对爱情充满渴望,甚至一直在拿自己冒险的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里是独一无二的。你在她的身上寄予了 自己的一些理想吧?

叶弥:孔燕妮没有特定的原型。她是一位江南女子,我也是,而且我的朋友中有许多江南女子。她们的喜怒哀乐,内心的追求,精神的丰满。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定向往和不怕失败的勇气,都是我非常了解的。其实全中国的女性都是这样,她们对生活有无尽的理想,她们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

中华读书报:《不老》中的孔燕妮经历了一个付出、得到、再付出的过程。追求“不老”的精神,是你一开始就想好的主题吗?

叶弥:不是。一开始只有那几个人物在眼前晃。只知道他们在相爱,在求进步,在思考民族的命运。是在写的过程中,尤其在修改的过程中出来这个主题的,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从小说中、从人物的身上找到的。每一部小说都有它自带着的主题,就看作家是否能找到。

中华读书报:你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种神秘的气息,或者说禅意? 不知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为什么? 这种气息来自什么?

叶弥:来自于童年与少年时对世界的印象。尤其是童年,我碰到了两件无法解释的事情,后来一直觉得很神秘。我的个性里有喜欢孤独的一面,人在孤独时,会听到热闹的人无法听到的一些声音,梦到别人无法梦见的神奇之物。这种气息影响到了我的小说,可能就是你说的那种神秘气息,或者是禅意。禅意是我追求的,那是有意义也有趣的一种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它让人得到解脱。

中华读书报:这部长篇去年9月完成后,就获得很多好评,包括获得首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大奖。作品反馈在你的预料之中吗? 你如何自评《不老》的完成度?

叶弥:去年完成时,只能说是初稿。但它具有了一个与时代相关的大容量,这种容量会产生一些可能性,使得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变得不平常。所以我判断这部作品的质量至少是中等以上。另外在写作时,我会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不会把一部小说写得貌似高级、学术,但读者读不下去,这是作家的失败。一部好的小说,首先是它的通俗性,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它的通俗性向外传播,它自带着它的生存密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我这个小说的完成度是高的,可读、亲民、通俗,这就是一位作家应有的态度。

中华读书报:《不老》在你的创作中有何独特的价值或意义?

叶弥:它让我觉得最初选择的写作方向是对的,走到今天,我在写作中没有迷失,反而得到了力量。这也让我感到自己的成长是有意义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中华读书报:你的作品,在主题甚至在人物上都有延续性。比如《风流图卷》堪称长篇《美哉少年》(2006)的姊妹篇,情节设置、主题表达都有相似之处。《不老》中似乎也延续了《风流图卷》的人物和主题?

叶弥:三本小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美哉少年》是讲两位少年无处可去,就离开了家乡,一路朝着青岛去。因为他们听父母讲,出差时见到青岛一个旅馆里,有一位美得像神仙一样的女子,他们也想去看看这位女子。但到了那里,现实让他们失望了。《风流图卷》主要是写孔燕妮对杜克和张风毅的爱恋,写她和一帮年轻人在特殊时代的青春和自我救赎。《不老》中,人物更加具有主动性,而不是挣扎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也是《不老》所处的时间给予人的积极心态。孔燕妮、张风毅、俞华南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孔燕妮不仅自我救赎,还想用自身的热力焕发俞华南的活力。

中华读书报:很喜欢你笔下的女性,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决绝,那种执着和狂热,令人感动。你总能把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追求写得动人心魄。能否谈谈你对女性人物的塑造?

叶弥:我写女性人物,基本上不用多想,就是排列整合的一个过程。我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过,我不了解西方的女性是怎样的,但我了解中国女性,了解东方的女性。她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承担。但她们又有着另外一面,就是内心矛盾重重,看问题囿于片面,经常认命。当她们开始讲科学、哲学的时候,她们就是世界上最有能力的女性。我想在小说中塑造一个来源于生活,又不被生活压倒的女性。她必须是有知识有境界的女性。

中华读书报:很喜欢你的小说对话,三言两语人物形象就跳脱出来了。还有《不老》中各种信件和诗歌,都出自你手吧? 对话其实体现了作家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你觉得呢? 描写人物的对话,对你来说是不是可以不加思考?

叶弥:对,信件和诗歌都出自我手。我从小就喜欢写诗,但写不好。写小说写了这么多年,对人物的个性有所把握,所以描写人物的对话都不是太难。

中华读书报:少年和寺庙是你小说中常见的,有什么原因吗?《不老》中的吴郭城是以苏州为原型?你如何看待地域和创作的关系?

叶弥:少年是全世界的作家都喜欢写的,代表着青春、美好,寺庙是东方作家都爱写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寺庙是常见的,《红楼梦》《西游记》里到处是寺庙。我是苏州人,苏州自古佛教兴盛,但凡出门游玩山水,一定会碰到寺庙。《不老》不仅仅是以苏州为原型,我袓籍无锡,还有无锡的影子。另外我也喜欢常州、镇江、绍兴、乌镇、杭州这些地方,青年时常常到这些地方游历,这些地方的某些特色合成了一个江南城市吴郭市。1978年的吴郭市,它的城市特点与现在的城市有很大的差别。

中华读书报:写作中你经常切换视角,也常用第一人称“我”,而在《风流图卷》里视角转换最多的是僧尼如一和明心。你在写作中会考虑写作视角的问题吗?

叶弥:以前不会,写作从心而发,觉得总是考虑视角很累人,也受限制。中国传统戏剧里,经常有视角切换的场景,觉得很有趣。但我现在会考虑视角的问题,不会随意切换视角。因为现在很少有圈外人读你的小说,大部分读你小说的人都是专业的文学工作者,他们很讲究视角问题。所以后来我有时候一篇小说写下来,只用一个视角。一篇小说中,换不换视角,要看情况而定。

中华读书报:好像在《风流图卷》中,你也提到了写作的艰难。和《不老》遇到的问题一样吗? 你如何看待写作中的“软肋”?

叶弥:每个作家都有软肋,在每一个小说写作中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些容易克服,有些难以克服。尤以思维上的一些错误定式,不容易更正。如果一位作家坚持写下去的话,一定会出现各种软肋,这是给他纠正的机会。我很乐意看到自己的软肋,这表明有进步的可能。

中华读书报:都说文如其人,你认同吗? 你在很多朋友的眼中,是直率可爱的。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人?《不老》中所表达的对抗命运、对抗苦难甚至对抗衰老,是不是和你的个性有关? 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作家?

叶弥:我认同文如其人的说法。一般而言是这样的,至少你的文反映了一部分真实的你。我是一个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人,年轻时喜欢轻松,随遇而安,年纪大了,反而心中滋生出力量,对世界有了一份积极的心情。我希望保持着这种积极的心态,成为一个既安静又有力量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