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的族裔性与族裔文学的普遍性 ——第八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召开 
来源:文艺报 | 刘芳  2022年07月29日15:53

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潮相互激荡,全球反恐与民族纷争蔓延不止,世界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汇碰撞日益频繁,民族文学与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更加凸显。世界族裔文学的民族性与普遍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世界族裔文学研究、洞悉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文化根源、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22年7月16至17日联合举办了第八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在8场主题发言、16组分组讨论中围绕“文学的族裔性与族裔文学的普遍性”这一主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

文学的族裔性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非洲英语文学和非洲性成为了研讨中的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指出多位非洲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出于偶然,杂糅了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杂性的族裔性才是必然条件,秉持自我、消弭隔阂、牢记历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使其具有独特魅力。山东师范大学的王卓教授认为非洲英语成长小说的兴起与非洲的文学传统、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自我到族群”、“从和解到流散”、“从个人成长到国族重构”、“从教育到殖民教育和后殖民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是对经典西方成长小说的颠覆和扩容发展。两位专家都同样将目光从占据了主体地位的欧美族裔文学研究转向非洲英语文学研究,激励学术界重新建构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对非洲文学从欧洲中心主义话语叙事模式转变为国族本土化话语模式再到顺应跨种族、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话语模式的透视,也有利于中国文学吸纳所需,从而在世界文学的空间中繁荣成长。

文学的族裔书写研究仍然是参会学者的关注热点,而且在体裁、题材、视角和观点上拓展了广度和深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阿尔顿·尼尔森教授的发言看似是个人叙述,讲述了他在就读研究生时期与教师阿米里·巴拉卡的交往,实则分享了他对美国非裔诗人巴拉卡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理念的独特理解。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特聘教授史蒂文·特雷西同样聚焦于美国非裔诗歌,指出美国黑人作曲家威廉·格兰特将保罗·劳伦斯·邓巴的四首诗歌融入《美国黑人交响曲》中,不仅有机结合了非裔美国本土音乐元素和古典元素,还在诗歌语境和意义层面上编织着哲学内涵。两位美国学者风格迥异的主题发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美国非裔作家在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审美、文学与音乐的互文观照中的自我表达与族群责任,揭示了美国当下民族问题的根源和族裔文学的使命。

南京师范大学陈爱敏教授通过考察大卫·马梅特的《种族》、伊亚德·阿赫塔尔的《耻》、布鲁斯·诺里斯的《克莱伯恩公园》三部戏剧,揭示了后种族时代美国族裔戏剧创作的三种新范式,认为他们构建的乌托邦式现实主义世界超越了种族主义藩篱。发言激发了学者们对后种族时代的深入思考。四川大学王欣教授和江南大学袁雪生教授则聚焦自传体文类,他们的精彩发言呈现出文类、历史、族裔、性属之间的复杂网络。王欣教授认为美国非裔奴隶叙事具有显明的作者意图和重复性生产的特征,以见证和证言的方式构筑了文本历史化的空间,凸显非裔的身份诉求和集体经历。袁雪生教授探讨了以巴拉蒂·慕克吉、裘帕·拉希莉、奇塔·迪瓦卡鲁尼为代表的印度裔美国作家对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的书写策略,阐释了她们的自传书写对移民女性的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凸显。

与基于作家、作品解读的学者不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劳瑞·夏尔教授聚焦族裔文学的接受研究,发现一批原本相对默默无闻的英国黑人诗人在21世纪20年代获得高度认可,并进一步从民族主义和国家身份、出版、诗人的责任、艺术的政治行动、以及黑人流散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正典制图方式改变的原因和影响。复旦大学陈靓教授关注美国本土裔文学批评思想研究,通过两位理论家的比较分析、文本和批评结合的论述,阐释了阿诺德·克鲁帕特关于本土裔文学的文本性生成和批评视域的复杂性张力的思想。两位教授的发言关注文学评论界和理论界长久以来存在的种族偏见,触及到了隐藏在族裔文学接受之中的种族话语。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个主题是族裔文学的普遍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共同体书写和建构的热烈探讨中。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郭英剑梳理了美国族裔文学的界定和中国对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历史,指出现有研究已经获得的成就和局限性,并进而探讨文化共同体思想。马来西亚大学潘碧华副教授展示了诸多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在报章、杂志和自媒体等平台上以及文集中对疫情的书写,这些创作真实地记录了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马来西亚民众的生活状况,也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坛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书写和发声。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木内徹教授聚焦于来自牙买加的美国非裔诗人克劳德·麦凯的十四行诗《如果我们必须死》,详细阐述了诗歌的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并通过分析诗歌的措辞和意象,指出这首诗歌不仅再现了种族骚乱,更是指向了反私刑传统的主题和政治内涵。三位教授分别从文学研究史的研究、疫情书写与诗歌阐释三种不同的视角,展示了族裔文学与研究中的共同体再现与建构,探讨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文化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之关系、共同体思想研究之路径等诸多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张敬珏教授与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则直接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阐释了《天使城蓝猴游记》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变形,指出文化和文学上的互文性移植建构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符号和隐喻,勾连不同地域的宗教和神话,而且折射出对当代城市文化中如种族主义、经济剥削、生态污染等共性难题的思考。韩国东国大学的金英敏教授以加勒比海地区的诗人、评论家、音乐家为例,阐释了雷鬼音乐美学在后殖民主义、移民与后民族主义的双重意识下建构的跨国主义及其意义。三位专家的发言展示了跨文化、跨国界的艺术对话和融合的可能性。小组讨论中,学者们展现出对亚裔文学和英语文学中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以及中国形象的关注,印证了中国学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上述两个主题的大会发言和讨论凸显了文学的族裔性、族裔文学的普遍性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前景,也促进了世界族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其一,进一步有效地拓宽了族裔文学研究的学术范围,将研究对象从经典的美国非裔作家拓展为多个国家的、多种族裔的、多种文类的、跨学科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接受。其二,加强了族裔文学研究与具有前沿性的研究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理论探讨和文学实践中促进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和建构。其三,在承认少数族裔面临共同问题、族裔文学探讨相似母题的同时,研究侧重挖掘不同文化语境中族裔性的独特性,揭示少数族裔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演变和不同地域中的差异,由此推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小组讨论与大会发言相互呼应,此次会议按照国别和区域、族裔将学者分成亚裔、非裔、犹太裔、印第安裔、其他族裔等不同的文学及文化研究小组,使学者们在小型学术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在关于各种族裔文学、世界文学、生态危机、疫情等话题的思想碰撞中保证独特性又互助提升,有助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学术生态。

会议期间,(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本次会议的又一大成果,反映了中国学界在世界族裔文学研究与交流中倡导中国视角和文化互鉴的强烈的学术自觉。该专业委员会是国家民政部注册、教育部主管的一级学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的下属专业性学术机构。朱振武教授在大会发言中特别强调中国学者要秉持中国立场,建构本土化的文学评价体系。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对此进行了身体力行的实践,对西方学界关于文明的定义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概念应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身体与心灵等关系的能力,具有多元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调节性、稳定性与演化性等特征,平等相待、互学互鉴是人类文明和平延续的最佳选择。

正如世界族裔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在开幕式中所言,“在世界民族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族裔文学的研究要更加注重从中国立场出发,要基于族裔而又超越族裔、基于区域而又超越区域、基于文学而又超越文学,开展族裔文学研究,要注重族裔文学的审美性、文化性、政治性多维度研究,加强不同族裔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建构中国关于族裔文学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以及独特的研究与交流模式。”此次会议既聚焦于族裔文学的独特性,又拓展了其丰富性和包容性;既透视了文学的象牙塔,也观照了社会现实和时代需求;既加强了国际交流,也彰显了中国特质。这场学术盛宴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学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的世界族裔文学研究与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