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思成的北京足迹
来源:北京晚报 | 陈溥  2022年01月29日00:50
关键词:梁思成

今年是梁思成逝世50周年。梁思成的成就广为人知,他以毕生的精力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术的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他为保护古都北京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期,一起来追寻梁思成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足迹,缅怀他对古城的热爱之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中,展出的梁思成旧照。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在中山公园营造学社前留影

多才多艺的清华学子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亲是维新变法的主将、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梁启超。梁思成在东京和横滨度过了童年时代。1912年他随家人回到国内,先住天津,后移居北京。1912年至1915年,梁思成在北京汇文学校和崇德学校读高小。1915年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一同考入清华学校。

梁思成在清华学习和生活了8年,不但学习优秀,而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会多种乐器,是校合唱团的成员和管弦乐队的队长。尽管他身材瘦小,却是运动场上的佼佼者,他精于单双杠,喜爱足球,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跳高冠军。当然,表现最突出的是他的绘画才能。他有很高的素描和水彩画功底,曾担任清华校刊《清华人》的美术编辑,创作了大量封面、栏头画和插图,构思新颖,技巧不俗。

梁思成还是一个关心时事的活跃分子,同学们称他是“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1919年“五四”运动中,梁思成是学校的学生领袖之一。他是当时进步学生社团“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的中坚分子。一天,梁思成和同学们进城宣传,被军警拘禁于北大法科大院内,他们坚持斗争,声明“政府不派人来谢罪,誓不出法科大院一步”。后来军阀政府派参议员当众道歉,学生们则在军乐队的护送下凯旋回校。

1923年初夏,梁思成即将从清华毕业,并在做赴美留学的准备。5月7日,他和弟弟思永驾一辆摩托车去天安门参加北京学生举行的“国耻日”集会。不料,刚出南长街口,就被一辆迎面飞驰而来的小汽车撞翻。汽车是北洋政府陆军次长金永炎的,而撞伤的是梁启超的两位公子,于是各报刊纷纷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两人受伤后被送往协和医院治疗。梁思永虽满脸是血,但仅是皮外伤,无大碍。梁思成却脊椎受伤,左腿骨折,做了三次手术,左腿仍留下残疾,给他后来的野外考察带来极大的不便。

车祸使梁思成受伤,因而推迟一年赴美。古语说“祸兮福所倚”,在伤后疗养的一年里,在父亲的督导下,梁思成潜心研习国学并大有长进,这对他以后在研究中国古建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大有裨益。

疗伤期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感情日益增进。梁思成与林徽因1919年就已相识,后来林徽因随父亲去欧洲留学,1921年秋回国。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常去探望,两人无所不谈。梁思成正是从林徽因口中得知欧美有建筑系的课程,他也坚定了学习建筑的决心。1924年他们结伴赴美留学,梁思成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因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就读宾大美术系。完成学业后,他们于1928年春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然后赴欧洲考察建筑。

加入营造学社梳理北京古迹

1928年秋,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在沈阳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受朱启钤的邀请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开创之初,成员大都是社会名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虽有研究,却不懂建筑,朱启钤决定聘请既有国学修养又懂古建筑的人才加入。于是他聘请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聘请曾经留学日本学习建筑的刘敦桢担任文献部主任,正在养病的林徽因也成为义务社员兼校对。

中国营造学社作为民间的学术机构,初期没有经费,全靠朱启钤个人出资和“四处化缘”,学社也没有固定的社址,最初在北总布胡同西侧的宝珠子胡同1号朱启钤的家中办公,后一度迁往天安门内西朝房。后来,朱启钤购得赵堂子胡同3号大宅,将宅院整修一新,中国营造学社又迁进此宅前半部。学社后来也得到少量赞助,便将社址迁入中山公园入口处的一排老房中。尽管中国营造学社条件极为简陋,它却是中国第一个建筑学术团体,是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开拓者。

梁思成认为研究中国古建筑,除研读古代文献外,最重要的是“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从1932年开始,他们先后对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正定隆兴寺、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云岗石窟及河南、山东、浙江、陕西等地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细致测绘,写出调查报告。在1932年至1937年短短的几年中,他们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详细测绘了其中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这是中国古典建筑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

除此之外,北京城内外的古建筑极多,它们引起梁思成夫妇的极大兴趣。梁思成夫妇对这些古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梁思成1932年发表《平郊建筑杂录》,记录了研究成果,天宁寺塔就是其中之一。

天宁寺塔在广安门外,寺早已不存,只剩下一座高达57.8米、八角形、十三层的密檐塔。有关天宁寺塔的修建年代没有留下准确的记载,因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此塔为隋代的宏业寺藏舍利塔,有说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梁思成根据塔的形状及其柱额、拱门、栏杆等部件的特点与形制,与中国历代的塔作比较,得出结论:天宁寺塔为明以前,辽代末所建造,不是隋唐的建筑。1991年,相关部门对天宁寺塔进行大修,在塔刹中发现了建塔碑,碑上明确写着塔建于辽代天庆年间,证实了梁思成60多年前的推断。

两个住处见证人生不同阶段

1928年秋,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北平在米粮库胡同2号短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租下了北总布胡同3号一座宽敞的四合院,一直住到1937年离开北平。

北总布胡同3号院是一座较规范的三进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进大门后是影壁,过了影壁往北,穿过过厅就进了里院,东厢房是餐厅以及林徽因兄弟林恒的卧室。林恒是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西厢房是林徽因母亲的卧室。北房三间,东边一间是主人的卧室,西边两间是客厅,东、西耳房分别是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工作室。后院当时是他们的挚友、哲学家金岳霖居住。

搬到北总布胡同以后,他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了,林徽因又热情好客,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这里成为许多文人学者的聚会中心,胡适、陈岱孙、朱光潜、徐志摩、沈从文、萧乾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1937年7月,正当梁思成夫妇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沉浸在无比欢乐中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北平随即沦陷。梁思成夫妇带着全家,只拿了随身几件衣服,离开北平,离开了北总布胡同3号。

1945年3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考虑到战后重建需要大批建筑人才,梁思成致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尽快增设建筑系。梅贻琦接受了这个建议,决定先在工学院开办建筑系,聘请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

1946年夏,梁思成一家回到北平,他立即投入到建筑系的筹建工作中。因校舍紧张,建筑系的系址设在水利系二楼。一间小教室专供讲课,一间大素描教室放石膏像与画架。图书室里则陈列着各种建筑杂志与图书资料,其中许多是梁思成的私人收藏,系主任的办公室也在二楼。梁思成聘请了一批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来系任教,如吴良镛、汪国瑜、程应铨、郑孝燮等,原营造学社的罗哲文、莫宗江等也加入建筑系。清华建筑系成为中国建筑师的摇篮。

早在1934年,清华大学南院住宅以南,建了一片高标准的教授住宅区,初建时称新南院,抗战胜利后命名为新林院。1946年,梁思成一家从四川来到清华后,就住进了新林院8号。

像在北总布胡同时一样,新林院8号很快又成为文化沙龙的举办之处。许多老朋友如张奚若、金岳霖、周培源等常来梁家聚会。后来建筑系的教师和学生,常在这里研究教学和设计方案,这里变成了建筑系的会议室、办公室和绘图室。郑孝燮后来回忆说:“那间面积不大的客厅里,留下了无数历史性贡献的记忆。”

为保护北京城殚精竭虑

1948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张奚若带着两名解放军军官来到新林院8号拜访梁思成夫妇。他们摊开一幅大比例的北平军用地图,请梁思成用红笔将北平城内的重要古建筑位置标出来,说万一解放军被迫攻城,要尽一切可能避开这些古建筑。梁思成夫妇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立即标出了重要文物的位置。

后来梁思成又组织建筑系教师夜以继日地编出《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和《古建保护须知》送到解放军手中,以备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这就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最初蓝本。

北平解放后,梁思成被聘请为建筑方面的技术顾问。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几项标志性工程中去。如今,当人们看到悬挂在天安门正中的国徽与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可曾想到它的主要设计者是梁思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些人认为北京的城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现在效能已失,应该拆除。梁思成听到这种说法后非常着急。他连续发表《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文章,全面阐述保存城墙的意义。他甚至还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城墙的建议:“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可利用它为城市分区的隔离物,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息。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改造成文化馆或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护城河可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城墙、城楼最终还是逐渐被拆除。在无法整体保护北京古城之后,梁思成只能“化整为零”,逐一地保护北京城里的文物古迹。其中,他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保住了团城。

当时,为了保护团城,他提出了改善交通的各种方案,但都被否决了。他又请苏联专家多次上团城考察。在一次关于团城的讨论会上,一贯温文尔雅的梁思成勃然大怒,站起来说:“照你们这样说,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笔直的马路过去好了,还讨论什么?”情急之下,他不得不找到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两次上团城实地勘察,最终将团城保存下来。

在保卫北京古迹文物上,林徽因也和梁思成一起奔走呼号,本已体弱多病的她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精力,于1955年春病逝。这给梁思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后,梁思成一直孤身生活,直至7年后,他与相识多年的林洙再结连理。1972年1月9日,梁思成与世长辞。

历史不会忘记梁思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益认识到他在中国建筑研究、城市规划以及文物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远见卓识也给后人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