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乐琦: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张译心  2022年01月17日07:36

2021年冬至,北京早已感受到严寒的气势,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青少年的热情却使得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暖意融融。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汇聚于此,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优美的中华经典诗词歌赋,共同庆贺“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举办20周年。20年岁月如梭,已有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万名青少年心怀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借助“汉语桥”这座“文化之桥、语言之桥”,见证了跨文化交融的吟诵之美。向世界诵读中华经典、传播中国声音,他们为推动中华经典的海外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人民友谊不断发展贡献了力量。

“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打造交流品牌”,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的重要实践要求。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围绕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汉语桥”赛事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教授乐琦。

经典是一种永恒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华经典包括哪些内容?诵读中华经典的主体是谁?

乐琦:经典永流传,但并非只有文学领域才有经典。纵横古今,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均可称为经典。那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中华文化著作,被单称为“经”,如《道德经》《诗经》。在医学上,有脉学专著《脉经》,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本草纲目》等。“典”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是一种永恒,过时的东西不是经典。形式的变化永远大于内容,而像“真、善、美”和“人性”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真正的中华文化经典,是在不断的重读中,经过历史选择所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每一次重读都如初读般给人们带来发现、带来启迪、常读常新的书。

面向全球,诵读中华经典的主体,可以是全世界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使用何种语言,我们欢迎使用中文诵读中华经典,也欢迎世界各地热爱中华经典的人,用自己的母语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近400年来,中华经典外译是持续不断且引人注目的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发展。

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的海外传播,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乐琦:中华经典就是一座长桥,承载着世界各国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一起分享中国精神智慧,广交圣贤朋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的海外传播,能够以经典文本为载体,引导国际友人通过中外双语诵读,讲好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积极参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助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切实描绘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崭新图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思想理念都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追求;推动中华经典诵读的海外传播,能够助力文化融通,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中华经典诵读的海外传播有哪些主要方式?

乐琦:“汉语桥”系列国际交流活动和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中华经典诵读品牌节目深入人心,已传播到五湖四海。我们以《朗读者》中的作品为素材,鼓励各国留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据了解,在海外还涌现出很多类似的赛事,如加拿大的“《致经典》国际诵读会”,他们以诵读的形式凝聚华人群体,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国文化的共情与互通。

加强中华经典诵读国际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的效果如何?

乐琦:作为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的见证者,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少年在“汉语桥”赛场上,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并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华经典诵读已经跨越重洋,飞入全世界中文爱好者的心中。但是,还需要以更加立体、鲜活、生动的方式,进一步创新中华经典诵读国际传播的本土化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怎样推动中华文化经典海外传播?怎样扩大中华经典的海外影响力?

乐琦:目前,中华经典诵读海外传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以《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融媒体传播类电视节目,打造了“读诗成曲,传唱经典”的全新概念,为中华文化经典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下一步,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要深化信息的流动与传播,进一步促进经典文化之间沟通平台转型升级,形成交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