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邵丽:“文学豫军”的时代答卷
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   2022年01月13日07:41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时代和人民放歌,铸就文艺高峰。本期《青听》,我们对话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聊一聊文学的那些事儿。

记者: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什么样的感受?

邵丽:这次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其实我一直在这么做,深入生活非常重要,比如我要写社会主义新农村,肯定要深入生活,它不是指那种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似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生活中间,交流也是生活,有时候只是一瞬间,就能打动你。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普通百姓最重要的,真正的好作品就是写日常。我们要应总书记的要求,坚持新时代的文学立场。所以我们还是写当下,写现在大的时代变迁。

我的《黄河故事》得到第19届百花奖的中篇小说奖。总书记让讲好黄河故事,我没有从大的视角去讲,我所理解的黄河故事,它就是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大叙事,小切口,我从一个家庭的变化,反映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反映了河南、郑州。所以,《黄河故事》符合总书记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

记者:《黄河故事》当中哪个细节是最打动您自己的?

邵丽:母女之间那种既爱又恨,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写到这一点的时候,事实上我想的是我自己的母亲,因为我父亲已经不在了,所以这么多年,我经常想,如果让我许一个愿,那唯一的愿望就是让我的母亲能再多活十年,让我的家人们,亲人们都健康。

记者:您的《黄河故事》和李佩甫老师的《河洛图》,一个黄河,一个河洛,其实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很浓厚的中原气息。您觉得您的作品当中体现了哪些比较可贵的河南的文化,河南的精神?

邵丽:我们河南文化渊源丰厚,这是我们河南能产生作家最重要的一个点,我在“7·20”时写的《大地的回响》,展现了河南人的脊梁,河南人有一句话叫“事儿上见”,在关键的时候我们这种民族脊梁能够得以体现,这就是我们河南人。河南人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滋养成了河南精神。

记者:对于这个时代来讲,您觉得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哪些使命?

邵丽:河南作家历来就是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所以我们河南作家可以说全是现实主义写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做得更好,能够把我们的现实主义写作发挥到极致。写当下,写中原,写黄河,没有人能比河南人更具先天优势。

作为作家,我们要靠文字引领,用文字去引导下一代,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看短视频,视频这种形式的崛起,对于传统阅读是不是一种冲击?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您觉得文字的生命力和突破口在哪?怎样才能更吸引年轻人?

邵丽:文字留得下,留得住。短视频可能是一下吸引眼球比较快,除非有记忆深刻的东西,才能留得下,留得住,但是有很多东西它都是过眼云烟。但是文字,它能够立得住,留得下。

记者:新的一年,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期待?

邵丽:我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签了一条河和一座城,我想写郑州和黄河,但是目前,我还没有完成,今年争取能够把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