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从未想过放弃,寻找峰回路转时 歌剧应贴近时代,要让它活在当下 陈小朵:倔强前行
来源:青年报 | 郦亮  2022年01月11日07:42
关键词:歌剧 陈小朵

 

在中国当代音乐界的诸多名家之中,陈小朵是很难定义的一位。她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女高音,本行是歌剧,唱的是抒情花腔女高音,但是在很多音乐剧中也能看到她,甚至很多知名影视歌曲都是她演唱的。她在专业之外其他领域的影响力,一点不比她的老本行弱。而且陈小朵的难以定义还体现在她的“跨界”上。她是美声专业出身,却深谙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之道。而且她的身边都是这样的一些艺术家,大家穿梭于过去界限森严的各个领域,玩转融合的游戏,使得音乐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不能不说,这些改革者正在变革音乐固有的面貌。

令人欣慰的是,陈小朵正在将她这几十年来对音乐的理解传授给年轻一代。她在母校中国音乐学院带了学生,又在北大开设了公选课“歌剧的魅力”。在讲课的过程中,陈小朵对音乐的本质又有了更坚定的认识。“中国的歌剧在当下,本土化和当代化都是急需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歌剧气质的前提下,让题材与形式更贴近时代的精神内核,让演唱、让表演风格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让歌剧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认为,这些该是每一个中国歌剧人的功课。”

1 如果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干不好、要放弃,那去做其他不喜欢的事情时,不是会更糟糕?不如十年磨一剑,寻找峰回路转的机会。

青年报:你是怎么踏入演唱这个领域的?据我们了解,青少年时的你学习特别优异,在湖南最好的中学读书,其实对未来的选择有很多种,但你为什么选择了演唱事业?

陈小朵:我父亲常说:“痴迷即天赋”。小时候我很喜欢唱歌,听到电视里的歌曲会不停地跟着唱。我的父母虽不是音乐工作者,但都是音乐爱好者,所以家里会放着唱机和很多唱片,牙牙学语时就听到过多种音乐。

而音乐真正感动了心灵的体验,发生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要搬家,我和小伙伴就在住的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告别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我唱着唱着,居然把自己唱哭了,那个瞬间,一下子体会到音乐那种能抒发深处情感的美妙意味,觉得好特别。之后我就一门心思想学唱歌,例如积极参加学校合唱队、社会上组织的“少年之家”活动等。

而实际上,我父母那一辈人,对学音乐是有一些偏见的,认为这是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做。加上当时我就读于湖南最好的中学——长郡中学,大家确实认为我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幸运的是,我父母虽然有一些想法,但还是非常开明地支持着我,还请到了著名歌唱家张也的母亲来教我唱歌,因为她恰好是我父亲的同班同学。

青年报:好像你后来考中国音乐学院并不是特别顺利,这是怎么一回事?

陈小朵:我的启蒙老师是李力明老师(著名歌唱家张也的妈妈)。跟着李老师时,我学的是民族唱法。张也姐姐当然是我心中的榜样,而她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自然而然,我的目标就放在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歌专业。

但第一次考试时,我却落榜了。更让我伤心的是,当时很多老师认为我可能离音乐学院的要求比较远,都劝我放弃艺考,复读转投普通大学。但我性格里有一种湖南人的倔强——霸蛮,我认准的,谁说我不行都没用。

我分析了自己的落榜原因:跟艺校出来的艺考生相比,我缺乏了舞台历练和相关经验。于是,我决定去一些歌厅和俱乐部等场合唱歌,积累舞台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努力,我提升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这时候去考学,就顺利地收到了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和声乐系)、解放军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多个学校的录取邀请。根据初心,我最终选择了中国音乐学院。

青年报:你从民族唱法转变到了美声唱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陈小朵:在就读中国音乐学院之前,我学习的是民族唱法。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有一位陈燕教授,虽然在考场上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她却对我很赏识,凭直觉发现我在舞台上很有灵气,眼神里更有一种认死理的倔强之光。她决定收我为学生,我也很感动于老师的认可,于是我决定从民族唱法转向美声唱法。

但这个转变是非常艰难的,几乎是对自己过去的全盘否定。在学美声的第一年,我就遇到很多困难,例如看乐谱。之前唱民歌首调概念,看简谱就可以学歌了。但美声唱法是一个更复杂、陌生的西方音乐体系,对视唱练耳、语言都有很高的要求。刚开始时还真是无从下手,甚至为难到有点崩溃。但想想这可是自己坚持要选择的职业,身上更是承蒙着陈老师的知遇之爱,我唯有拼尽全力地去练习。因此第一年几乎每天都在琴房里度过,没想到第二年开始就基本适应了。

我现在在中国音乐学院也开始带学生,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也会遇到唱不下来歌、畏难。我会回复:“这还不容易?练不下来不睡呗,接着练。”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太夸张,但对音乐生来说,一万小时定律都不够用,终生都在学习、训练的路上。

青年报: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您入职中国歌剧舞剧院,据说您有过一段时期的迷茫,这又是为什么?

陈小朵:我一毕业就入职中国歌剧舞剧院,以为只要进入这样一个国家级著名院团,那我就是一名职业演员了。但其实道路还很漫长。我进入院团的时候,正是中国文艺不太景气的时期,当时生存层面是最紧要的,国内没推出几部歌剧作品,我们剧院也是10年没排过新戏。

在剧院工作四年后,我迎来了人生第一部音乐剧《花木兰》。幸运的是我在其中一人饰演两个角色:A组的女二号,B组的女一号。这部剧由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他对演员的严格众所周知,因此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大获长进。在这之后,我拿到了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的声乐表演奖。

青年报:在这种迷茫的时期,您有想过放弃吗?

陈小朵:即便是很苦闷的时期,我也没想过放弃。当我参加合唱或坐在台下时,我看着万山红、韩延文这些院里的老师、大姐姐们,看着她们身上展露出的演员的魅力,我清晰地感觉到:我仍然被艺术之光深深吸引着。

当时很多人劝我改行,但我没有动摇。我当时在想:唱歌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如果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干不好、要放弃,那去做其他不喜欢的事情时,岂不是会更糟糕?不如十年磨一剑,寻找峰回路转的机会。

2 老师的言传身教,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我也想成为制作人,想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青年报:搏一把的结果就是后来你主演了歌剧《青春之歌》,并且凭此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可以跟大家分享饰演这部剧的过程吗?

陈小朵:我能参加《青春之歌》是很偶然的。2005年中央歌剧院排新歌剧《杜十娘》,经过全国海选,我被选上了,成为杜十娘的扮演者之一。这部剧是我主演的第一部歌剧,而且是一个大女主的戏,对我来说意义很重大。

这个演出让很多业内专家,包括歌剧圈里我的一位前辈——歌剧制作人和歌剧评论家蒋力老师,看到了我的能力。可能得益于小时候爱读书,在歌剧人物塑造方面的想象力比较丰富,蒋力老师很认可我的人物塑造。于是,当他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金曼老师合作制作歌剧《青春之歌》的时候,他们就一致决定要让我来饰演女主角林道静。

看过原著的观众都了解,林道静是一个被革命思想唤醒的女性,她向往进步,也很知性。蒋力老师和金曼老师可能是觉得我身上有一种布尔乔亚的气质,与林道静的形象比较符合。我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演出很成功,后来我还凭《青春之歌》获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青年报:歌剧《林徽因》是你的又一部代表作。而且你在这部作品中的身份其实是有变化的。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吧?

陈小朵:在排演《青春之歌》的时候,金曼老师给我树立了一个标杆。她在《青春之歌》中的角色,其实接近于制作人。除了在艺术上,在人员调度、宣发等方面,她都会参与其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也想成为制作人,想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歌剧《林徽因》是我选择的题材,我的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领导非常认可并重视,还委以重任:让我不仅主演,还全程参与制作。《林徽因》是一部大戏,无论从作品结构,还是内容体量上来说,都是复杂而庞大的,这对于第一次当制作人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所有的部门都需要制作人去协调、管理、沟通、联络,中间出现了各种问题,经常按住葫芦起来瓢。但当这个作品最终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时,我很自豪,甚至比唱歌让我觉得更有成就感。

青年报:你第一次主导制作歌剧,为什么会选择林徽因这个人物?

陈小朵:我第一次听说林徽因这个名字的时候,和她认识徐志摩时差不多大,大概16岁。这位女性有着清秀姣好的面容,家世又那么好,学贯中西,真是让人羡慕。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林徽因除了表面的魅力外,她还非常有才华,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当知道北京古城墙要被拆除的时候,她即使病入骨髓也要下床怒斥:“你们真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将来恢复重建,那也是假古董!”林徽因伤心,是因为她具有学者的前瞻性,她知道一些东西失去,就没有办法重来。

我认为用花腔女高音这个声部去呈现林徽因这个人物很适合。花腔女高音是极富表现力和激情的,特别是在林徽因人生的高光时刻——当她和梁思成发现了1500多年前的佛光寺时那种惊喜与极大的自豪感。在当时,虽然中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因为国力弱小,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没有地位。为了向世界证明,他们积极地去寻求这些佐证,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一片深情。

我一直认为,每一代艺术家都应有自己的继往开来,体现在做出既符合时代特色又符合个人创作初心的作品。我欣赏林徽因,非常有创作这个歌剧人物的欲望。我想歌剧《林徽因》最后之所以很受观众的喜欢,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

青年报:2019年《林徽因》在新加坡公演取得空前成功。你觉得中国歌剧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陈小朵:那次演出获得了新加坡艺术界和观众的高度认可。我觉得,能够让世界读懂并欣赏的中国歌剧一定是能弘扬传递出这片土地上最深沉执着的敏感情感,最可贵的人文情怀和最闪光的任性的诚意之作。

青年报:你最近参加了全国文代会,谈了对当今中国歌剧艺术的看法,引发了很多共鸣。

陈小朵: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社会生活的精神写照。中国歌剧的创作核心逐步向现实主义题材聚焦,歌剧的内容也由以往的历史题材和传统民间题材向更紧贴社会当下时事与热点的题材转移。不止是我的歌剧领域,各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都在不同程度地与时俱进。我感觉有意识的艺术家们都在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音。

同时我想说,歌剧发展到今天400多年,积淀和承载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情感。它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藏。这么高端的艺术,的确需要在表象下领悟它内在的丰富与精妙。歌剧是一个现场的艺术,它的这种质感和冲击力,是录音视频无法还原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歌剧的世界,但是如果你不走进歌剧院,你绝不可能说你就与阳春白雪的艺术无缘。

3 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歌剧气质的前提下,让歌剧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认为,这该是每一个中国歌剧人的功课。

青年报:你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女高音,是唱美声的,但其实我们注意到你也做了很多跨界的作品,音乐剧是一个,另外还会借鉴一些流行唱法。你这么做是出于什么考虑?

陈小朵:我的跨界,确实引起过不小的争议。对于音乐的爱,我的心态一直是比较开放的:只要音乐够真诚、能够打动我,我就愿意聆听、尝试。而多种唱法并行,这显然与我的职业经历有关。

我工作后第一个主演的作品,是音乐剧《花木兰》。音乐剧和歌剧的用声方法是不一样的:唱音乐剧时不能用歌剧那样高冷的声音,而是需要有流行元素的、当代的、温暖的、亲切的声音,这样才更显得自然。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思考、结合歌唱的不同呈现方式,也形成了对音乐更开放的审美心态。

后来工作中接触到一些杰出艺术家,我发现他们也不设审美的形式条框,比如著名作曲家陈其钢老师。他在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时,我参与录制主题曲《我和你》,他就非常鼓励并认可我糅杂古典与流行的用声和乐感。

这两年,我受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邀请,在北大讲授公选课“歌剧的魅力”中,我发现:像格鲁克、蒙特威尔第、瓦格纳这些歌剧的改良、改革者,他们通过更丰富、更多元的手法,让歌剧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这些想法与手法,在当时看来是跨界的、有时代性和突破性的,但现在发现是它们推动了作品在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的歌剧在当下,本土化和当代化都是急需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歌剧气质的前提下,让题材与形式更贴近时代的精神内核,让演唱、让表演风格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让歌剧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认为,这些该是每一个中国歌剧人的功课。

从2020年开始,我在陈燕教授门下攻读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学位,其中博士课题就是《中国歌剧表演当代化探究》。歌剧表演当代化,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不拘一格,让一切可以融合的元素为我所用。目前我正在深圳排演一部由黄定山老师导演的新歌剧《先行者》,这部剧讲述的正是当代深圳前海的奋斗历程,非常贴近当下社会生活。我在里面饰演女主角,会尝试更细致、更现代的表演语汇,恰好也是我博士课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互与反哺。

青年报:有人评价你是“万能美声”,还有人说你是“无所不能的歌者”。这对一个歌唱家的挑战是不是很大?

陈小朵:“跨界”就是一种“综合”。以歌剧艺术为例,歌剧即一种综合的艺术,包含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门类,可见它本身就横跨了不同的领域。一个当代歌剧演员在舞台上应时刻注意着重新平衡自己在各方面的“输出”——想尽办法将表演、演唱、形体融合起来以求更好地呈现给观众。还要会向音乐剧借鉴,提高表现力和戏剧张力。

在排戏过程中,导演是不会具体指定演员如何去做的,通常只是大方向的引导和个别之处的指点。这就需要每个演员自己台下多花功夫去研究。人物在剧中是渐变的,所以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阶段其声音的特质也必然有所区别。演唱中语气和语感变化的准确,源自针对不同人物关系、事件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态度。在饰演不同的角色时,不断进行自我试验、自我试探,在挑战自己极限的边缘时刻你将经历一种“濒死体验”般的感觉,最终在技术上、情感上突破自我,回归人性——无限风光在险峰。

青年报:你对中国歌剧事业青年人才培养的现状怎么看?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和你当年的情况相比,已经有很多变化。

陈小朵:有不同也有相同。学生在大一的时候,事无巨细都会需要老师的提点和要求。当年我的老师也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带我们,我当然也要对我的学生付出同样的耐心,陪伴她们的蹒跚学步,等待着她们成长的时间。

不同的地方在于,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非常多。在我们那年代,一张好唱片就要一两百元,非常贵。但没办法,学习就要听到最好的声音。当时的我只能省吃俭用,将所有零用钱都用在这上。而她们现在可以非常便利去获取学习资料。

作为一名投身歌剧事业的演员,除了在中国音乐学院指导授课、为培养演唱人才助力,我还在尝试培养“歌剧的观众”。我在北京大学本科生公选课“歌剧的魅力”上,对歌剧进行传播和普及,方法就像“牵着你的手,带你来我的后花园”。有很多学生因此爱上了歌剧,他们知道了怎么去品鉴、怎么去感受歌剧的价值。

而我的信念,依然笃定——“我爱歌剧,我要让它活在当下”。

受访者简介

陈小朵,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新锐歌剧制作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歌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博士在读。2020年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特聘教授。曾获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声乐表演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2021“中国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曾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两度获得国家精品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曾担任2018年湖南卫视大型节目《声入人心》特邀声乐专家、2019年戏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初评及终评评委、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综合类评委。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原唱歌手,曾为电影《归来》《金陵十三钗》《匹夫》《守望天山》献声。被美国《纽约时报》评论为“声音甜美,丰润,动人的歌剧女高音”。

陈小朵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相继师从李力明、余开基、陈燕、陈俞、金曼、邓桂萍教授,并得到田玉斌、梁宁、栾峰、戴玉强、傅海静、孙秀伟等声乐专家的悉心指点。她的声音透明飘逸,技术娴熟,情感细腻精准,形象清雅时尚,富于诗意浪漫及隽永的人文气息。曾应邀在歌剧《杜十娘》(奚其明、刘湲曲)、《青春之歌》(唐建平曲)、《原野》(金湘曲)、《茶》(谭盾曲)、《刘邦大帝》(王宁曲)、《红河谷》(孟卫东曲)、《苏武》(林戈尔曲)、《宋庆龄》(程大兆曲)、《贾尼斯基基》(普契尼曲)、《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曲)等多部大型歌剧中担任女一号,与多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合作中,获得大师们的一致称赞。她始终致力于歌剧创作领域全方位能力的学习与实践,并已成功实现了歌剧演员与歌剧制作人等多重身份的转换与并行,由她发起并制作的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成功在海外公演,目前已巡演多达30多场,并创造了原创歌剧的百万票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