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95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
来源:文艺报 | 【日】铃木将久  2021年12月03日07:47
关键词:鲁迅研究

195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达到了一次高峰。1945年日本战败,50年代日本的思想课题是如何反省过去的错误和构想未来。日本思想家重新检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现代化的整个过程,甚至质疑“现代性”。另一方面,反省对亚洲各国的无知和歧视,决心要认识亚洲的历史和现实,纠正偏见消除歧视。在这个思想过程中,国外的思想资源有借鉴意义。二战前后欧洲的思想对反省日本现代化过程意义很大,但同时,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代亚洲各国陆续获得独立,日本思想界开始正面了解亚洲的思想。1940年代之前,日本思想诚然学习中国古典思想,但几乎没有重视同时代中国的思想状况。50年代日本第一次真正研究现代中国。在这个情况下,鲁迅成为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

50年代领导日本鲁迅研究的无疑是竹内好。竹内好1934年早已建立“中国文学研究会”,致力接近和研究同时代中国文学,中日战争末期的1944年还出版了代表作《鲁迅》,以他自己战争末期的精神压抑解读鲁迅的文学世界。写完《鲁迅》后,他被征兵去中国大陆。战败后,竹内好重新阅读鲁迅,从鲁迅思想中发现值得关注的观点,同时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别的对象,写了一系列的评论。竹内好的评论文章对比日本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道路,指出日本现代化过程包含的问题。竹内好的思考很深刻,文笔又尖锐,成为战后日本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就鲁迅研究而言,1948年出版了《世界文学手册・鲁迅》,在战争末期的《鲁迅》的基础上,加上新的思考和整理,提出适合于一般读者的鲁迅研究。他强调说:“我的不幸使得我发现鲁迅。”竹内好认为鲁迅思想并不幸福,因此帮助自己了解不幸的根源。可见,竹内好从日本现代的全盘反省出发阅读鲁迅,读出与众不同的鲁迅思想。

与竹内好同时,比较年轻的学生一代也开始研读鲁迅。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以尾上兼英、丸山昇等人为中心的“鲁迅研究会”。他们承受竹内好的思想影响,却拒绝简单的接纳,致力建立批判性的学术立场。丸山昇强调自己“超越”竹内好:一方面高度赞同竹内好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却指出竹内好停留在痛苦,没有寻求新的方向。丸山昇与竹内好的差异主要来自代沟:竹内好一代自己参与过侵略战争,丸山昇一代更多地认同中国革命以及中国革命带来的思想契机。重要的是,丸山昇也并不简单接受中国革命,反而通过精细阅读鲁迅文本,从根本上思考中国语境下的“革命”的含义。丸山昇为此开拓了与竹内好不同的研究方法。丸山昇关注鲁迅的人生,尽可能地明了他的人生经历,尽量不加主观因素,让事实说明鲁迅的生涯。丸山昇1965年把50年代的思考整理成一本著作《鲁迅:其文学与革命》,这部著作同时建立了被学术体制所认可的研究方法。

“鲁迅研究会”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木山英雄。木山英雄比丸山昇稍微年轻一点,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丸山昇稍微不同。木山英雄也承受竹内好的影响,建立批判立场,但木山的研究又与丸山昇不同。木山的代表作是发表在1963年的长篇论文《〈野草〉的形成之逻辑以及方法:鲁迅的诗与“哲学”的时代》。木山不同意有体系的鲁迅解读,却梳理鲁迅的思想运动。他不同意“体系”,主要意味着他不同意竹内好的鲁迅形象,反而关注鲁迅不断形成思想的运动性。为了梳理动态运动,他坚持分析逻辑和表现层面的问题。他把20年代鲁迅的思想运动叫做“《野草》的形成”,致力研究思想运动的力量表现出《野草》文本的动态过程。

木山英雄和丸山昇的方法似乎互不相关,其实他们是在同一个研究会反复讨论的朋友,而且他们和竹内好也没有形成简单的对立关系。应该说,这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构成了5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的丰富多彩的场域。这样形成的高峰,其实就是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头。后来的诸多研究在50年代的基础上开展起来。

(作者系樱美林大学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