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行香之情》里,有我在几十年里采撷到的“人间甘露”
来源:读者报 | 何建  2021年11月04日14:18

 

“一个人除了生命之外,就是一个‘情’字。而生命的本质其实又基本都是一个‘情’字在催生作用。生命从来就是因情而欢、因情而悲、因情而顺、因情而逆……没有‘情’,生命便失去意义,人类也不会再繁衍和继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院院长何建明,用40余年时间,几乎走遍了祖国山川,经历了国家与时代无数风云,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与数以百计的精英人物。因而他对社会、国家、时代和友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感悟。在书写众多恢宏大作之际,时有珍珠般的精美散文和随笔呈现给读者。最新纪实体散文集《行香之情》,收集的是何建明40余年间数百篇散文随笔中挑选出的58篇精美之作,都是他数十年间参与国事、书写国是、讴歌国士和与大自然、与亲人友人之间的带着浓浓感情的亲历之情、随心所思,其优美而真挚、深刻而炽烈,飘逸与迷漫着文字的醉人芳香。

从1978年的《湘西探险记》到今天的《行香之情》,何建明从事写作40余年,创作了大约30多部长篇、上百篇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比如《革命者》《雨花台》《诗在远方》《浦东史诗》《大桥》《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爆炸现场》《国家》《忠诚与背叛》《国家行动》《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等,并且有十几部作品被改成电影电视,获得了几十个国家级奖项,包括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三次获得《人民文学》特等奖等,以及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等。

如今的何建明仍然在到处奔波,每年都推出两至三部重要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就是讲述中国故事”。何建明坦言:“一个人‘行万里’,在今天已经不算什么事。但一个人能够直面和采访一万人,几乎很少有人做得到。毫不夸张地说,我做到了,这还没算我在部队和在中央某报社工作的25年新闻职业中的采访人数。40多年时间里,我与各式各样的人——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工作者、农民、军人、学生、专家、外国人等面对面的采访,超过了万人,这个记录我想是可以以一本书来纪念的。我坚信自己是‘唯一者’,因为我清楚作家队伍中写报告文学写得这么长时间,出版四五十部作品,从部队普通士兵、军官,到地方文学刊物主编、出版社社长、出版集团一把手、中国作协驻会副主席十余年的经历,也不会有第二人……”

何建明自己有过完整的单本作品的采访记录:《落泪是金》,采访人数达438位;《国家行动》,采访人数达392位……何建明说:“根本和主要的问题是:我仍在写。我仍然在跑,而从没有减速过。我的热血始终是炽热和燃烧着的;我的目光始终仍在热切地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以及我所感兴趣的人与事;我的足迹仍然沿着别人淌过的和更多没有淌过的地方在毫不犹豫地进发……我因此把这些‘过程’称之为‘行香之情’的过程。”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行香之情》,实为何建明的首部散文集,甫一上市即在读者群中引发广泛关注。正如前述所言,何建明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所走过的路之长、采访的对象之多、采访的任务之重,这些都是《行香之情》作为高质量图书的基石。他参与国事、书写国是、讴歌国士,因而这部散文集可称为“是一首在‘行万里、识万人’道路上的咏叹曲”。该作品正文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辑《文学在于激情》,包括《读书相伴人生是一种甜美》《年轻时我们这样热爱文学》<我的青春书香往事》《我的“文学春节”》《文学在于激情》《永远不老的是青春》《刻骨铭心的记忆》《陕北安塞“好汉坡”》《劳动人民的孩子爱劳动》《故乡水韵》《温州人的成长记忆》等22篇,第二辑《父亲的体温》,则包括《一路自由,一路惊心动魄》《亲人不哭,而我热泪盈眶……》《父亲的体温》《永远的“铁姑娘”》《母亲的泪光》《老宅过新年》《恩师如父》等17篇,而第三辑《那片丁香》,也有《石库门前》《雨花台的那片丁香》《青春潮》《青春中国》《重上井冈山》《我们是时代的钢琴手》《可敬的奉献者》《人民至上的凯歌》等19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既有抒情,又有叙事;既有趣,又有味道,也是何建明对亲人、对友人、对祖国的真情流露,让人读来时常泪泣和牵挂。

谈及创作缘起,何建明表示:“都说我是写‘大部头’的,确实也是如此,从写作开始到现在写了几十部‘大部头’,似乎仍然没完没了地在继续写着这样的东西——这与我从事创作的纪实类作品本身有关。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一种修筑长城式的状态,闲时、碎时和喜时、悲时,也经常有,加上亲情、友情、文思等无时不在身边环绕着,所以总要写些‘闲话’‘碎语’。”几十年下来,这样的小散文、小杂文自然也积累了一些。甚至,有时何建明发现,一些随思随想、片言只语,结果比“大部头”的影响还要大、传播面还要广,这就让他不得不思考是不是该改变一下“文路”。

至于书名,何建明解释道:“散文和随笔,贵在‘情’,美在‘情’,恒在‘情’。这部散文集起名为《行香之情》,其中‘行’为行走之意,‘香’是美好与爱之意,‘情’则是人生中一些值得记忆或回味的往事与情感的闪光点。希望它能随着岁月变换,飘出一股清香之味,留下一段段优美而真挚、深刻而炽烈的‘情’,或自勉,或与读者共勉。”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在何建明看来,这里的“行”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他说:“‘行’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大家都理解的空间、地理、物体概念。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思想的行走和心灵的行走,如此,思考、辨别、甄别等等在内的都在这‘行’里了,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东西,所以这个‘行’实际上应该是哲学意义,或者说更是‘行’上升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到底走多少路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行香之情》作为纪实体散文集,不但以其体“大”、量“多”而彰显出非凡力量,而且以其蕴涵丰富、特色鲜明而令人瞩目。区别于一般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行香之情》更多地来自于作者真实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真实的东西已经足够让我们震撼”。像《父亲的体温》,作者就将父与子之间真实而复杂的情愫娓娓道来,催人泪下。该作品曾荣获首届“真情人生纪实散文征文”一等奖,还被选入初高中语文课程及高考辅导。

文中写到:“患此病的父亲太可怜。他一边艰难地大口大口地吸着氧气,一边则要忍受着全身如蛇啃噬的疼痛。我和家人守在他的病榻前,心痛万分,却无可奈何。我想帮助他翻身,可刚手触其肤,父亲便会大声叫疼……躺着的他又不能着床;着床片刻的他既不得翻身,又不能动弹,一翻身则筋骨皮肉更疼。我想用手轻轻地扶起他靠在软垫上躺一会儿,可父亲说那软垫太硬——他的骨架已经被病魔噬空和噬酥了。‘来,靠在我背上吧!’看着父亲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痛苦,我拭着泪水,突然想出了一招——与父亲背对背地蜷曲在床头,让他靠在我的背上歇着……‘怎么样?这样行吗?’我低着头,将身子蜷曲成45度左右,轻轻地问父亲。父亲没有回话。一旁的妈轻轻告诉我:他睡着了。真是奇迹!多少天又叫又喊的父亲,竟然会靠在儿子的背上酣睡了!我的泪水又一次淌湿了衣襟……那段时间里,我感觉到了父亲那么熟悉而温暖的体温,同时我又深感神圣……”在何建明的笔下,“父亲的体温”是他此生最为难忘的一段真实记忆。而作者对父亲的爱,亦感动了无数读者。对此,何建明表示:“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能不能教育别人,或者从写作者自己的感悟当中,能不能让别人也有一种同样的感受,由此来改变某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