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吕达:诗像是一个人的灵魂,而生活是肉身
来源:《诗探索》 |   2021年11月03日08:09
关键词:诗歌 吕达

吕达,1989年生,安徽太湖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扬子江》《星星》《中国诗歌》《草堂》《绿风》《黄河》《延河》《草地》等刊物。曾获2016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19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奖项。参加《诗刊》社第34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伊甸园纪事》。曾供职于中国诗歌学会编辑出版部,现为北京某出版机构童书编辑。

 

1、你是从哪一年开始诗歌写作的?最早激发你写诗的灵感是什么?

可能和大多数诗歌写作者一样,我也是从初中开始(2001年前后)就突然写起有些惆怅、非常浪漫主义的习作的。那些作品大多沉迷于想象和幻想,现实世界往往会被我忽视。大概跟懵懂的年龄和根本称不上是恋情的情愫有关。

2、请选择2—3位对你的诗歌创作最有影响的古今中外诗人或艺术家。

2-3位就太少了。我读到的好诗人好作家,让我非常非常喜欢、欣赏、赞叹的人太多了。曼德尔施塔姆、弗罗斯特、保罗策兰、布莱希特、托马斯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贝多芬、海顿、李白、杜甫、李商隐……我觉得我一生都会反复阅读(聆听)这些人的作品,同时也会不断发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读懂的人会更多。

3、你写诗一挥而就,还是反复修改,还是有其他写作方式?

有一挥而就的,也有反复修改的。一挥而就有的很好,也有略粗糙的。反复修改也可能会出好作品,也可能怎么改都改不好。

还有很长时间内只有一个词或短语,或一两句诗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又重新续上的(也有至今还未续上的)。

不论是何种形式,诗(情)迸发的时候才有诗。我很喜欢李商隐“深知身在情长在”的人生总结。我觉得这句诗里有很多深情,又有一种人生的自然的节奏,所以这可能也是我写作的方式。

4、你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你诗歌写作的关系?

我想打个比方,诗像是一个人的灵魂,而生活是肉身,职业是灵与肉之外的东西,也有可能它就像是人类所穿的衣服吧。灵与肉会互相影响,可能互相消磨,也可能互相成就。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衣服当然并不重要。

5、你关注诗歌评论文章吗?你写诗歌评点、评论和研究文章吗?

我比较少关注诗歌评论。可能我一读理论就会头痛吧。偶尔也会读点不错的诗歌批评文字,比如布罗茨基的《小于一》。我知道一首诗是好诗,因为它和我的灵魂在对话,至于它说的是哪国方言或所属的艺术流派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因为我缺乏理论训练,大体上我不会写诗歌评论或研究文章。

6、你如何评价现在的中国诗坛?

我认可很多老师说到的中国的现代诗是中国当代文学里水准最高的。这也符合诗歌是语言文学的精华这一本质。我们有太多好诗人在写作。不过有时因为环境浮躁,我们自顾不暇,有时候被无奈裹挟。我们所处的时代一定会在我们的语言和灵魂里留下很深的印记,我只是希望如果我们的诗歌能有幸流传到后世,希望后来的人读到的是一个真切生活过、有灵有肉的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具有的最深层的含义,我们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抵达。这既与我们的经验和经历有关,也与我们对待词语和诗的态度有关。

我们需要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我们过了太多物质的生活,却严重忽略了精神的生活。

这是普遍的现象,不光是中国的现象,也不光是诗歌的现象。

其次,繁荣有时候只是表面的闹腾。怕的是这种闹腾。闹腾也会消磨人的心灵。我们这个时代很丰富,很多元,应该有各种声音,各种姿态的绽放。

再者,年轻人容易有戾气。戾气容易飘,或者因戾气而生出浮躁之气。这样的作品很难常读常新。文字是最好的镜子,它反射每个写作者的内心。伪装可以一时,但绝不会永远蒙蔽读者雪亮真诚的眼睛。况且我们是用心来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的。我觉得心是最不好被骗的。

7、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诗歌写作要素。

情(敏感的柔软的心生出长久的多元的情感,这情感是对人生的注解)、生活(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生活提供给我们的是源源不绝的素材或养分)、词语(对词语的尊重、深刻感悟和加入自身经验的理解是写诗的基础)。

8、请提供你自写作以来的 10首代表作题目,请注明写作年代。

我不知道是否够格来给自己的作品贴上“代表作”的标签。目前为止我对自己的作品比较满意的有《情歌》(2011年)、《月亮谣》(2015年)、《黄金时代》(2016年)、《总有那么一天》(2018年)、《藏族弹唱者杰布赠曲珍手信》(2017年)、《“我爱你”》(2018年)、《荒山》(2019年)、《歌中雅歌》(2019年)、《诗人的天职》(2019年)、《玛丽娜致莱内,1926》(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