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胡劲军: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文学报 | 胡劲军  2021年09月30日15:36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近代以来文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觉醒奔走呼号的一生,是为民族自立勇毅斗争的一生,是为民族新生鞠躬尽瘁的一生。鲁迅先生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人格魅力,产生了广泛、深远、持久的影响,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先生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等多个重要场合提及鲁迅先生,其中仅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到六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像鲁迅先生那样,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像鲁迅先生那样,对人民充满热爱;像鲁迅先生那样,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像鲁迅先生那样,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认识、传承弘扬鲁迅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9月26日,中国作协召开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坤明部长指出,我们纪念鲁迅,就是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发扬他的精神风范,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昂扬的民族精神、活跃的文化创造激励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坤明部长强调,在新征程上,要学习和弘扬鲁迅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要学习和弘扬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要学习和弘扬鲁迅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要学习和弘扬鲁迅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

上海是鲁迅先生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从1927年到1936年,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在上海,鲁迅先生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创作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多部杂文集,以及别具特色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创办了《朝花》《前哨》《萌芽》《奔流》《译文》等杂志;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在上海,鲁迅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忠诚、最可信赖的同志和战友,与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引领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鲁迅先生与上海结下的不解之缘,为上海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之中、浸润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之中,成为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当好鲁迅精神的传人,永远把鲁迅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刚才,五位代表的交流发言,情真意切、体会深刻,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鲁迅精神的重要论述,落实坤明部长关于学习鲁迅精神的部署要求,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弘扬鲁迅精神,就是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鲁迅先生出生在风雨飘摇、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青年时代就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诗句,立志为民族新生、国家富强顽强奋斗。他弃医从文,遵循“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之道,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民性”。他“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命令”,回应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毫不留情地批判旧世界、满怀热情地呼唤新世界,对国家对民族充满深切的赤子之情。他由“中国的事实的教训”,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深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从而义无反顾地加入革命的队伍中来,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向同心。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宝贵情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二、学习弘扬鲁迅精神,就是要不断厚植为民情怀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来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为了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怀有深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先生一生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人民的命运血脉相连,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始终关注着“万家墨面没蒿莱”的底层生活,始终体现着对底层民众真正、深挚的尊重、理解与悲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最生动的写照。他开创性地确立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塑造出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极为重视文艺的大众化,主张作家要到大众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学习民间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

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的幸福冷暖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启迪人。

三、学习弘扬鲁迅精神,就是要持续锤炼斗争品格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先生一生战斗、坚守理想、爱憎分明,“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的斗争下去,绝不中途投降妥协”。他是勇于斗争的,面对被国民党通缉、迫害的危险,毫不畏惧;面对各类文人向他射来的明枪暗箭,他毫不退缩。他又是善于斗争的,无论是《狂人日记》惊雷一声响,还是一篇篇化为“匕首”“投枪”的战斗杂文,都有力掷向敌人的堡垒,剥去封建文化的伪装。他说,“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胜利。特别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斗争的一面越来越凸显,其中,意识形态领域、文艺领域斗争是重要战场。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的斗争品格,坚定信念信心、坚守正确立场、锤炼风骨气节,始终保持斗争精神,不断提升斗争本领,面对错误观点要敢于亮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四、学习弘扬鲁迅精神,就是要努力做到守正创新

守正是文艺的根本,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鲁迅先生深受传统文化浸润,始终坚守民族传统,自觉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他的旧体诗思想深刻、气韵畅达,很多诗篇我们都耳熟能详;他的杂文、散文、小说,传统典籍典故信手拈来、浑然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鲁迅先生又是放眼世界的,他反对食古不化、固步自封,倡导“拿来主义”;他主张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中的一切长处,热情译介优秀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他锐意创新,无论是散文、杂文还是新诗、旧诗,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未最终完稿的长篇小说,在多个文学领域都有开拓性贡献。可以说,鲁迅先生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典范。

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做到既不丧失固有血脉、又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把握好坚定自信与吸收外来的关系,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动文艺创作守正道、开新局,攀登新时代文化高峰。

五、学习弘扬鲁迅精神,就是要时刻坚持自律自省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自省自律自重,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这样的定位。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省意识,时刻在解剖自己、审视自己,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和言论在读者和大众中的价值导向。他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面对车夫的“一件小事”,他感到“要榨出(自己)皮袍下藏的‘小’来”;面对买他书的学生,他担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害怕毒害了这样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果实的人”。

一段时间以来,以文艺工作者为重要构成的娱乐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这些乱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强烈批评。中央重拳出击,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我市也开展了系统整治。我们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艺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涵养高尚人格、提升文化底蕴,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弘扬真善美、杜绝假恶丑,以良好的形象、优秀的作品,切实担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