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循着先生足迹,再走一遍鲁迅的南京
来源:新华日报 | 于锋  2021年09月24日09:24
关键词:鲁迅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在55年的人生中,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从1898年到1902年,鲁迅在南京度过了一段重要的求学时光,此后的人生中,他又曾多次来到南京。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根据文献和史料,重回历史现场,追寻鲁迅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

水师学堂旧址

“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江南水师学堂旧址 中山北路346号

南京城北,建宁路上,仪凤门高高耸立,气派不凡,门洞内车来车往,热闹熙攘。这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城门,是明清以来南京城北的咽喉要冲,出现在了鲁迅对南京的回忆中。

“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 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么远,我现在可委实有点记不清楚了。”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的回忆文字,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鲁迅由仪凤门进入南京城,江南水师学堂高高的桅杆,是他对古都金陵的第一印象。

南京,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驿站。此前的两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病逝。周家台门内,一家人的生活愈发窘迫困顿,少年鲁迅难以忍受周遭太多的白眼和轻蔑,他决定离开绍兴,去异乡寻一个出路,找一所不要学费的学校。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认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

《呐喊·自序》中,鲁迅用“N”指代南京,用“K”指代江南水师学堂,这所学校正是鲁迅想去的“无须学费的学校”。江南水师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冬,是洋务运动中兴办最早的学堂之一,专门培养海军人才。于鲁迅来说,选择这所学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有一位名叫周椒生的叔祖在这里担任汉文教习。不过,这位顽固刚愎的叔祖似乎并不欢迎鲁迅的到来,觉得族中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好,不宜在这里使用家谱上的本名。他征引“百年树人”这句话,为当时还叫作“周樟寿”的鲁迅改名“周树人”。

初到江南水师学堂,年轻的周树人充满了新鲜感,“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然而时间一长,这所学校内部激烈的门户之争,森严的等级分别,越来越让他感到厌烦和不满,多年以后,他如此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见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朝花夕拾·琐记》)1898年10月,鲁迅毅然转学,进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就读。

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沧桑,江南水师学堂的部分建筑依然保留了下来,以“江南水师学堂遗迹”之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当年的英籍教官楼、四合院式寝室、讲堂、半边亭、长廊、牌楼式大门等建筑,另外还有“枪炮”“鱼雷”等石刻门额。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山北路346号门前的那座牌楼式大门,平面呈圆弧形,立面均匀分布十根装饰门柱。从门楼正中顶部开始,设有斜向两侧的层层退台,共有五层,上面装饰有具有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曲线漩涡花纹,旁边一左一右还矗立着两只威武的石狮。

矿路学堂旧址

“一有闲空,就看《天演论》”

矿路学堂校舍 中山北路283号

“这回不是It is a cat(注:英文)了,是Der Mann,Die Weib,Das Kind(注:德文)。”“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转学到距离江南水师学堂并不算远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鲁迅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朝花夕拾·琐记》中,他这样诉说初入矿路学堂时的激动心情。

旧址位于今南京市中山北路、察哈尔路一带的江南陆师学堂,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鲁迅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求学时光,一直到1902年毕业。史载,江南陆师学堂共办四期,只在第二期附设了矿路学堂,聘请德籍教师向学生传授采矿、铁路方面的知识。

鲁迅同班同学伍仲文回忆:“路矿同学共二十四人,鲁迅先生最年幼,学堂功课有国文、算学、测量、地质、冶金、机械画图,外文有德文和日文两种,随同学自由选读一种。”另一位同学张协和说:“鲁迅在下课后从不复习课业,终日阅读小说,过目不忘,对《红楼梦》几能背诵。由于他的聪慧过人,所以在考试时,总是他第一个交卷出场,而考的成绩又是名列前茅。”

在矿路学堂就读期间,鲁迅受到新思潮的深深影响,他最爱的是严复译述的《天演论》。“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到了后来,他对《天演论》已熟悉到能够随口背诵的程度。

矿路学堂的设立和南京东郊的青龙山煤矿密切相关。1901年11月,鲁迅和同学们在青龙山煤矿实习,亲眼目睹煤矿的糟糕状况,看到矿工“鬼一般”的凄凉工作环境和悲惨生活。尽管第二年他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但对自己的前途却日益迷茫,“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朝花夕拾·琐记》)这年三月,他踏上远渡东瀛求学的征程。

如今,在南京中山北路283号大院,保留着一栋建于清末的二层小楼,这正是矿路学堂当年的校舍之一。“鲁迅园是南京唯一以鲁迅命名的地名,居民们习惯将这座饱经沧桑的矿路学堂校舍称为‘鲁迅楼’,现在已成为社区书房和公共文化空间。”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街道鲁迅园社区书记滕道香说,在妥善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该社区依托鲁迅楼,打造了全国首家面向公众、服务党员群众的社区鲁迅纪念场所,不但陈列鲁迅的各种著作,还定期举办和鲁迅相关的专题讲座和读书分享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鲁迅楼内陈列着青年鲁迅铜像,还原了“三味书屋”场景,就连室外的空地也被还原为“百草园”,用各种方式营造出浓浓的鲁迅文化氛围。

南京鲁迅纪念馆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南京鲁迅纪念馆 察哈尔路37号

除了中山北路283号,当年曾经有百余间房屋的矿路学堂,还留下一座“矿路学堂德籍教员宿舍旧址”和一对石鼓,位于察哈尔路37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如今,这里已建成南京唯一的“鲁迅纪念馆”。

“南师附中所在的位置,与百年前矿路学堂大致基本重合。”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南师附中倪峰老师讲述南京鲁迅纪念馆的渊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南师大、南师附中一些热爱鲁迅的语文老师,搜集鲁迅在南京的相关资料,在矿路学堂德籍教员宿舍内建了一座“鲁迅纪念室”,由鲁迅弟弟周建人同志题字。2003年开始,在政协委员的提议下,南师附中鲁迅纪念室扩建为南京鲁迅纪念馆,弥补了南京作为鲁迅生前生活较长时间的国内城市一直没有专门鲁迅纪念馆的遗憾。“经过几次扩建和提档升级,当年的教员宿舍楼全部打造为南京鲁迅纪念馆,展陈面积200多平方米,用大量的实物、图片、书籍、场景,加上多媒体互动展陈方式,还原了青年鲁迅在南京的求学、工作经历。”

南京鲁迅纪念馆入口处是一幅场景还原图,绍兴的石板路上,拖着辫子,背着行囊的少年鲁迅慢慢走向远方。步入展厅,记者耳边回响起用绍兴话朗读的《呐喊·自序》。展柜内,陈列着鲁迅手抄讲义《求学入门》《开方提要》《地质学笔记》,鲁迅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时获得的“执照”,鲁迅在读书期间刻印的“戎马书生”等三枚印章……虽多为复制件,却能清晰反映历史细节,“当年的教学没有教科书,学生必须自己根据老师讲述整理讲义。从鲁迅手抄讲义来看,他不但字迹工整,且听讲认真,善于归纳;而印章则体现鲁迅爱国报国、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对我们的学生无疑具有激励的作用。”

人生旅途中,青春是生命活力最充沛的时期。鲁迅在南京接触现代科学、探索精神启蒙,这里留下他最愿意回忆的青春时光。后来的鲁迅对青年人也关爱有加,引导他们走新文艺的创作道路。倪峰介绍,南京鲁迅纪念馆另一个策展理念,正是展示“鲁迅与青年”。1920年代,胡风、巴金、黄源三位受“五四”感召的年轻人曾在南师附中就读,他们后来与鲁迅相识于1930年代的上海,共同投身文艺批评、编辑出版与文学翻译事业。南京鲁迅纪念馆用图片和文字,呈现了这两代“新青年”的文学经历和情感交流。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这是印刻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墙上的一段话,出自鲁迅的《随感录四十一》。“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和百年前几乎与他们同龄的鲁迅,展开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不但走近鲁迅,更能读懂鲁迅。”倪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