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葛红兵:作家可以培养,作品可以培育
来源: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微信公众号) | 葛红兵  邵燕君  2021年09月16日07:30

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著有《真实的荒诞》《身体政治》等学术专著,并出版长篇小说《太空使命》《地下王国》《沙床》与随笔集《现在活着》《街边的主题》等。在创意写作学科方面有合著著作《创意写作》与译著《创意写作的兴起》。

 

1

邵燕君:

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爱荷华大学建立创意写作系统(Creative Writing System)以来,由大学培养创意写作人才的教育模式已被世界广为接受。2009年,复旦大学首设创意写作专业。其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建立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文系自2004年招收第一位写作方向硕士至今,亦长期致力于大学文学教育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不久前又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创意写作在中国大陆高校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一些质疑。比如,创意写作如果只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它又如何能学科化?如果成功地实现了学科化,被纳入了严整的学科体制内,它不是又走到了创立时初衷的反面吗?文学创作真的能在课堂上教授吗?大学能培养作家吗?作家是怎样炼成的?请您就以上感兴趣的话题谈谈您的看法。

葛红兵:

在复旦大学创办创意写作学科的同一年,上海大学也创办了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的前身),复旦大学是中国第一个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的高校,上海大学是第一个从事创意写作学科研究和建设并于2012年获得创意写作学术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资格的高校。创意写作作为写作实践,作为创意经济时代面向创意产业的写作活动,是实践领域,创意写作学是以创意写作实践为研究对象,它研究创意、创作的本质,研究创意、创作的关系,研究创意、创作规律,研究创意写作产业、事业及教育、教学规律,它当然是一个学科,没有学科化的研究及其机制化的教育教学,创意写作,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中国,它过去的学科化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创意写作学需要学科化,需要用学科机制规范发展、促进发展,但是,创意写作活动本身是不需要学科化的;作家可以培养,作品可以培育;大学课堂可以培养作家和培育作品,这是中西创意写作学科史都证明了的:美国专业作家80%来自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培养(我们耳熟能详的哈金、严歌苓等就出自美国高校创写系统,国内不少著名作家其实都有在国内国外高校创写系统接受训练的经历,例如王安忆、余华等),中国10余年来,高校创写学科培养了很多有名的作家,例如博士作家叶炜、马娜、张怡微等。

2

邵燕君:

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体制内,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学问,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也不再是皮毛依附的关系。很多文学批评者没有创作经验,甚至不再是热忱的读者。但近年来情况似乎在发生变化,一些著名批评家开始转向创作,成为“新锐作家”。您怎么看这一现象?您是否认为文学创作经验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甚至不可或缺的?

葛红兵: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文学理论批评的经验,是否能对创作起到作用?”我认为,一个以职业写作为志向的人,是应该接受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些训练的。这比什么都不懂,要好。但是,实际上,我现在的观点,创意写作的训练,如何对写作提供有益的助力。一、如何发展一种基于创作目的的“创意阅读”,让阅读直接转化成创作能力?二、如何进行一种基于激发创作欲望和形成稳定良好的创作行为习惯创作潜能激发及创作行为规范训练?三、如何进行写作上的要素技能训练?四、如何通过过程写作法,通过工作坊来模拟和建构一个完整的创意写作过程,帮助初学者实现处女作创作?五、一种高校的写作工作坊教学及写作机制,如何避免压抑写作者个性或者令写作者失去激情?如何在集体学习和创作机制中确保创作的个性化和创意化?我不一定认为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者一定要有创作经验。很多研究专家都避免从事创作,而让自己维持比较超越的姿态,这也是一种理论工作者的合理的选择。现代文学史专家和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多数卓越人物没有创作经验。

3

邵燕君:

伴随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作家制度也发生变化。尤其是网络文学兴起以来,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生产机制和职业作家制度。在这个制度里,编辑的地位在下降,变成了运营编辑;读者的地位在上升,尤其是被称为“老白”的精英粉丝群体成为新“把关系统”。他们不但是主要的付费群体,也积极参与创作过程,他们的各种点评形成的“口碑”也可以吸引“小白”读者,也就是说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批评者颁发象征资本的功能,并且可以直接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作者与其“铁粉团”形成“强制约”关系,作者未必完全接受粉丝的意见,但却不能失去粉丝的支持……您怎么看待这种“强制约”关系?在非商业性的创作中,核心读者群体的存在是否也是至关重要的?您理想中的作者-编辑-读者-批评者关系是什么样的?

葛红兵:

创意写作学科强调要建立明确的读者意识。你为谁写?为专业作家写,那你就做作家的作家,专门写技术拓展类的实验小说;为人文学者和知识分子写,那么,你就写思想和情感上有巨大突破的作品,这种作品技术上可以相对比较差,但是,思想上的突破和情感认识上的突破,要有,这类作者可以像萨特那样写;还有一类,专门写给非专业的以休闲为目的的读者看,这些作者:一是要尊重读者对故事的阅读期待(比如基于道德要求而需要的好人好报、大团圆故事等),二是要尊重读者对小说写作技术的民族和时代偏好(中国读者比较欣赏的是演义体和珠串式长篇结构)。我认为职业批评家不是一个好的职业,甚至是不需要的一个职业,最好不要做职业批评家,把阅读的权能交给读者本身,不要以职业批评专家的名义对读者指手画脚,反过来,也不要以职业批评专家的名义对作者指手画脚,其实这些都是不被接受的。编辑很重要,我个人的创作经验,编辑对你提出的修改意见,多数时候是客观而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