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画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心象” ——访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李翔
来源:文艺报 | 路斐斐  2021年08月20日08:23

李翔近照

沙场秋点兵(2021) 李 翔 作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翔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全军性的美展和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及主持人,多年来他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展评委,同时亦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在他多年耕耘的淡彩中国画领域,他的人物画和山水画都别开一派生面。其作品曾连续在全国美展第九、十、十一届中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速写大赛一等奖,入选全国中国画百年大展,多次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其代表作品《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原乡》《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南沙天浴》《母亲·母亲》《南海·南海》等用画笔描摹中国当代军人和百姓形象,正如他所说,“画家只有在贴得老百姓最近的时候,才能听得到百姓的心声。”

“军事题材美术是世界主题性绘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记者:庆祝建党100周年,今年不管是党史题材、军事题材新创美术作品的相关展览,还是对中国革命美术史上经典美术创作的梳理回顾,都突显出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您作为军旅美术家、多年从事部队美术工作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对此有何切身体会?

李翔:庆祝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入选的200余幅作品中,军队美术工作者的作品有近40幅,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展出的100多幅作品中也有十几幅,占据了相当比重。这些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百年党史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集中展现了近几十年来部队美术创作力量与军旅艺术创作水准的极大提高。

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可以说在历史和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馆藏美术馆绘画、博物馆绘画、历史馆绘画中都是重要的一类绘画,是主题性绘画中最主要的题材之一,这在全世界都是相似的。在新中国历史上,也一直都有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传统。早期从何孔德、詹建俊、靳尚谊等老一辈画家开始,他们具有代表性的精彩作品中就有不少是军事题材或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创作。用美术作品表现战争、战役和战斗,表现军营、武器和士兵,特别是在过去没有照片的情况下,用绘画还原战斗景象与战争回忆,是写实性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自摄影技术诞生后,艺术家们用加入了思想和观念的美术作品表现现代社会的军营生活和军事场景,又体现出了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价值。

今年,已经举办的军队美术展览包括“东风浩荡·火箭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大海向党旗报告——海军第十一届万里海疆美术作品展”“红心向党 忠诚至上——武警部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展”等,从不同角度聚焦新时代中国军队建设、反映改革强军新面貌,展出的美术作品在表现语言、题材开拓和精神发掘等方面均体现出了新时代的审美特色和军队美术的新探索、新发展与新气象。此外,由部队主管宣传部门主办的以山水画表现红色主题、描绘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江山”创作项目,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立项的“红色基因谱”重大题材创作项目也即将完成全部创作,于今明两年先后择时展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军旅美术创作曾承担“举旗帜”的重要使命,在创作数量及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较高历史水准。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画家不懈努力,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又再次兴盛起来。无论是从主要着重表现宏大革命战争场面到侧重增加作品人文关怀,表现真情、真诚与真“心”的创作主题转向;还是美术语言的表现从单一、传统变得更加多样多元,都反映出人民军队建设不断加强、国家文化艺术大发展的大趋势。

记者:目前正在党史展览馆四层展出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主题美术创作中,也有您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作品无论在主题表达还是创作技法上,都反映出多年来您在不断推动军队美术创作面貌整体改观的同时,在个人创作上获得的新启迪。从事部队美术工作30年来,您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翔:在这次建党百年“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我领受了表现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景况的任务。对于这个用传统创作手法很难表现的题材,在创作类型上我采取了“城市山水画”的方式,用中国画的特殊构图将澳门、珠海和香港用港珠澳大桥联结了起来,藉此来诗意地表现“龙腾大湾”的时代意义。“城市山水画”作为一个“新兴”创作观念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曾一度成为美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几十年来,如何用这一形式来艺术地表现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及人与城市间的关系,仍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难点。选择这个题材与我几十年来在中国山水画方面逐渐形成的创作观,以及作为一名军旅画家,总愿意挑战更有难度、更有意义的事情,总要画与别人不一样、与自己也不一样的作品的艺术追求、人生追求也是分不开的。这次也是我们这个创造小团体的初步成果,相信,经过努力会有更多成功的城市山水画佳作出现。

我是上世纪90年代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局负责全军美术、书法的组织创作工作的。当时在全国美展上,全军美术的创作水平比当时其他地区、行业的美术创作已落后了很大一块儿。“85新潮”后,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深入广泛,在各地区、各行业的美术创作都开始主动寻求跳出传统窠臼的时候,部队的美术创作改观却并不大,有人评价我们的美术创作在色彩上还是“老苏派”的“酱油调”,同样,在美术造型、构图能力以及艺术理论的修养等方面也都相对薄弱。为改变“现状”,从那时起我接连邀请美术界卓有建树的色彩专家、造型专家、理论专家等来给全军美术创作骨干开设色彩班、造型班、理论班等,每期“高研班”一般办三个月左右,时间虽不算长,但请的都是业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专家,办班讲究“稳、准、狠”,每办一个班就要解决一个方面的创作问题,从诗词创作到素描、写生,从美术构图到艺术理论等,在解决全军美术创作问题的同时,我自己的创作困惑也得到了相应解决。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百日素描班里最大的一位学员已有70岁,这些学习班为部队美术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提升机会,几十年长期坚持下来,我感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军内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这些年来这些艺术家在各类国家和全军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军事题材创作项目中都承担了重要的创作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理论班的主办。当时的办班初衷是想解决彼时我们对西方艺术的困惑。比如在西方艺术里“垃圾”为什么能被当成艺术品?绘画为什么在西方当代艺术展里“消失”了?绘画是否“已死”等。当代美术理论班邀请了当时旅居国外多年的知名艺术家张奇开等任授课老师,在东莞开班讲课时,曾引发了圈内外强烈关注。通过那次讲座梳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劣势与东方文化的优长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既不一概否定西方,也不盲目全盘接受,尤其对科技影响下的西方文化艺术的创新性思维实现了批判性的吸收、借鉴。从那以后,军队画家的作品在创新性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当代艺术、装置艺术等新的创作表达与创作形态被大胆吸纳进全军美展当中,这些面目一新的创作吸引了当时很多国外记者的报道,他们评价:中国军队不保守,军队的艺术创作样式丰富多彩。

“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不能再重复自己了”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期您考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之后,却“弃理从艺”,重新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并最终踏上了专业美术创作的道路。当时的动因和目标是什么?

李翔:“一定要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从很早起我心中就有的一种信念,绘画的兴趣从小就有,当兵后又得到充分发掘培养。在部队画黑板报的经历鼓励了我对美术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所有人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年代,整个社会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毕业我被分到北京大兴的一个单位后,不满足于现状,就和身边几位爱画画的同事周末在西单报班学习美术。那时大家都专注于谈论专业,文化思想特别活跃,感到生活充满了各种可能。在那种氛围下,我每周末4点钟起床坐车赶去城里上课,一直坚持了两三年,后来终于考上了军艺美术系,从此开始了专业美术学习。

在军艺以及后来在中央美院的学习我都非常刻苦。刚考入军艺时我的基本功很差,在班上排倒数几名,4年后却以全国速写一等奖的成绩毕业,其中“爱好”就是我最大的学习动力。在军艺,别人放假完成作业带一个速写本回来,我则会带回满满一挎包速写,晚上睡觉前也要“背”一张贺友直的连环画或是周思聪的水墨画,看第二天早晨起来能不能默写出来。“能”,就是真的理解了。那时候的我就有一种信念,要先打好基础将来才能实现艺术的创新。作为艺术家,没有创新就等于没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后来2000年我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在写生课上就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大胆“突破”。我用画人物的方法去画山水,用色彩去画“水墨”,当时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从那以后我越画越痴迷,在艺术创新上不断向前迈出自己的脚步,逐渐形成了后来我在中国人物画、山水画方面既相区别又相呼应的创作风格。

记者:新世纪以来,您的创作以中国山水画居多,这些作品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精神并吸纳西方色彩、造型艺术优长的同时,提供了中国画创作新的智慧,在您看来,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创作观还有哪些深层意涵?您对当代笔墨精神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李翔:近年来我专注于“心象”创作,创作了大量“心象山水画”。在我看来,“心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并且很伟大的一个观点。与西方艺术紧密地和科学结合在一起不同,中国的艺术紧密地和哲学结合在一起,是写“心”的艺术,所以表现“心象”还是 “实象”在我看来才是中西方美术根本的差异。西方在文艺复兴以来、照相机发明以后会发出“绘画已死”的哀叹,但在中国,绘画不仅没有“死”还一直在向前发展,这与中国画从早期就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有关的。所以当今天法国除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展出纯绘画的作品外,其他展览绘画已很少了,很多都是声光电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时,我所提倡的中西打通、古今打通,山水、花鸟、人物画打通,最好版画、油画、水彩、水粉、雕塑、当代艺术、装置声光电艺术全打通的创作观就更有时代意义了。只有“全打通”了,艺术家才能做一个“明白”的创作者,才能知道从哪里突破才是真正的“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将各种不同艺术理念在头脑中“化合”出新,使一种新的创作“语言”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

在这一点上,我们当代的中国画家具备过去传统的中国画家所不具备的许多优势。比如写实的能力、造型的能力,比如对不同色彩体系的认知与应用等。只有“全打通”,我们才能清晰定位自己在当代美术和美术史中所处的方位。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当代中国笔墨精神的内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来说,必须比前人有所超越才行。因为有着种种优势,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不能再重复过去了。与前人相比,我们也许在文化修养、书法功夫、诗词歌赋、甚至境界修养上都难以实现超越,但从某些技法上实现突破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符号和特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要考虑的创作追求。

“画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更深层次的刻画”

记者: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美育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回顾您的艺术学习和美术创作之路及您从事的美术教育工作,您认为什么样的美术教育应当大力推进?

李翔: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近年来我曾多次提议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青少年的发育有快有慢,过早地分类、“分流”有悖人体的生长规律,也不利于中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特别是对艺术教育而言更是如此。所谓教育,在弱的地方下力改变才更突显其作用,所以当下对原创力的保护和培养我认为是未来包括美育在内的中国学校教育首先要大力加强的地方。毕竟,创新性能力、创新性思维关乎民族命运,更需要从小培养,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们具有创新思维的大脑的生长形成。对于军队美术创作人才队伍来说,我认为在美术专业教育方面还要强调对基本功的训练,努力把青年首先培养成有一流手头功夫的画家。现在我们的军队青年美术创作队伍中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学员,他们有着跟传统画家不一样的、跟时代更加接轨的知识构成,经过军校4年的培养,以及未来立足长远的、持久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美术专业教育,他们中间可能会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新时代美术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广大部队官兵而言,美术服务部队、做好部队美育工作还可以再多一些举措。比如全军美展可以在基层部队也多进行巡展,利用军队的平台,发挥好美术作品在部队美育方面的作用,比如用画“说”军史,用画“说”党史等等。使红色传统的教育、红色基因的传承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自然而然地完成。

记者:多年来您推动军事题材美术的对外文化交流,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李翔:在这些年的对外美术交流中,影响比较大、我印象也比较深的是2017年受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邀请,由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共同主办,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涅什中央展览大厅举办的“华夏文明之光——中国艺术展”。这次展览我们受邀出访,带去了近年来全军最好的美术创作,在冰天雪地的圣彼得堡刮起了一股“解放军美术的旋风”,光展览门票就卖出了3万张,俄罗斯副总理和圣彼得堡市市长前来参观并参加了开幕式,展览由列宾美术学院院长亲自策展,在俄罗斯也是规格很高的展览。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无论是选题立意、艺术样式、画面构图还是整个作品传达的视觉效果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些作品显示出我们当代的军事题材美术、艺术创作已处于全世界的前列,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很多前来观展的当地军人表示,没想到中国军队中也有这么多优秀艺术家,中国军队继承了军事题材的创作传统并大力向前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这给当地艺术家及艺术政策的制定者们也带去了极大震撼与启迪。

这次展览选入了我的两幅美术作品,其中《南沙天浴》是根据我在南沙小岛礁下基层写生时的真实所见而创作的。以前在这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岛上,因为缺少淡水,驻守的士兵们平时不敢洗澡,只有下雨天才能利用雨水洗澡,作品用士兵们的乐观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与不畏艰苦、为国守岛的中国当代军人的精神之美。另一幅作品《南海·南海》也是我在南沙写生后的创作,我用一个战士的头像表现了人民军队守卫南海的决心,我们有这样刚毅勇敢、刻苦训练的战士,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这幅作品被印上了这次展览的门票,表现了不同国家的人民心中怀有的同样一种英雄情怀、家国情怀。这次展览以及其他许多次对外交流的美术展览、活动等,既让他国人民通过中国军队的美术创作、美术形象的塑造,了解了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大改变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我们的画家、艺术家打开了眼界。对于我而言,因为出国多了,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所以我得把它们记录下来,只有记录下来,再过100年、200年,那时的人们才会知道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是怎样的,是怎么生活的。这是照片无法做到的事情,因为艺术刻画的是精神,它留存的时间会很长很长。我们今天的画家应该要时常问问自己,我们做的事情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吗?我们画家要画中华民族的脊梁,画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工人、战士、我们的将军、科学家,这是更深层次的刻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这是新时代阐释共产党初心最好的语言,画家只有在最基层、在贴得老百姓最近的时候,才能听得到继而画得出百姓的心声。

记者:您认为未来创作好军事题材美术的关键是什么?在持续推进部队美术创作方面您有何建议?未来您的个人艺术创作目标与方向是什么?

李翔: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发展,现在我们中国军队画家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构图能力可以说已不弱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这些年通过全军美术创作组织、展览等工作,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和机制保障,比如尽量增加评委数量,分组评审减少拉票现象等,还有增强美术展览的专业策展水平,增强对具有独特性、创意性的美术作品的重视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题材美术作品被发掘出来,一大批优秀作者通过参加全军美展等重要美术展览及创作项目被发现并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培养。

对于军队的青年美术家来说,创作好军事题材美术作品,我认为体验生活依然很重要。新角度、新视野、新手法也很重要。青年创作者除了多画,还要坚持多看、多听、多想。艺术作品或艺术家都没有完美无缺点的,青年人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待作者和作品,取长补短,这个也特别重要,这有利于我们以后的画家从中吸取许多有益之处,避免走入歧途或陷阱,这是从主观上来说。从宏观的组织工作上来说,部队美术事业仍然需要更多专家来共同切实推进各项工作。从国家层面的创作引导来看,比如国家艺术基金等未来是否可以在军事题材创作领域多增加一些投入倾斜,设立一些重点的创作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鼓励、帮助军内外艺术家创作出这个时代的标杆性军事题材作品乃至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至于未来,能够更好地体现我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的有可能还是山水画,相较于人物画的可比性,山水画的独特性更强,它的价值可能在将来会慢慢呈现出来。山水画的写生如养生,在山水当中写生,把心里的山水心象,加入了思想和观念再表达出来,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独特的表达,这也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