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中明:铁的紫烟(组诗)(2021年总第30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8月20日08:27

本周之星:中明

原名陈中明,1959年生。网名忠民。在浙江打工的重庆人。做过建筑工,饭店杂工,送货工,清洁工等。诗歌爱好者,以诗缓解疲累以及充实在外东奔西闯的漂泊生活。有诗作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现多发于网络。出版诗集《低处的阳光》一部。

 

作品欣赏:

铁的紫烟(组诗)

铁的紫烟

父亲是一炉不熄的火焰

风吹不熄 雨淋不熄

生命锻烧生命的铁

生命的铁垦荒、锄地、收割

把苦涩的日子串成一抹温情的暖色

 

小时候我的调皮

是一块顽劣的石头

父亲将我的顽劣视如铁矿

夹进火炉中煅烧

夹进去一次失望一次

父亲却不放弃。摇头之后

又继续投放进炉中

 

父亲生命的火焰忽然熄灭

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

那年我从辍学的作业里走出来

打开凝聚在生命中的火焰

一枚煅烧过的石头,发出铁的紫烟……

 

穿越黄昏

 

落日隐去了最后一抹余辉

一棵棵树收回了游走的影子

天幕在无声地下滑

无形的黑翅扑腾着阴森森的寒气

 

寂静蛇一样缠了过来

心忽地悬到嗓子眼

我胆怯成一头逃命的野兽

身影闪电般窜过夜的沙漠

 

那远处的点点灯火

尽管没有一盏属于我

在这无边的黑中

那是一只只拽住我生命的手

 

荒野的坟茔

 

锤子和錾子

把逝者的姓氏注入石头

石头站起来

用逝者的嘴巴说话

 

当夜幕降临

逝者从石头的替身里走出来

一盏灵魂的灯明明灭灭

荒野中找不到那条回家的路

 

蒿草丛生的荒野

掩不住凄凉的窸窸窣窣

那孤魂呜咽叙说的殇情

令一地冷月颤栗惊悚

 

本期点评1:王震海

诗性坦荡荡:穿越黄昏荒野的坟茔,铁的紫烟缥缈

多年写诗读诗研诗,得出一个结论,诗写的好坏是次要的,写诗时诚实严谨踏实的写作态度是主要的,写作者的人格与精神从其诗能反映其写作态度,急于迎合市场,想一炮而红一蹴而就的诗,永远承担不起来人类灵魂的重托。

对,写诗就是写人类灵魂层面的东西。不期而遇中明的组诗《铁的紫烟》,不连贯的三首诗组成一组连贯的意象:穿越黄昏荒野的坟茔,铁的紫烟缥缈。通过诗人的思索,将普通的意象,生发出一种叫诗性的东西贯穿于组诗当中。我们首先看《穿越黄昏》——

诗中的意象犹如你我坐在天边,夕阳西下,前面是旷野,背后是丛林,夜幕低垂,在人生道路上匍匐着蛇,虽然我们人类犹如野兽,但依旧让我们胆怯,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我们担心被黑夜收回,担心爱情褪色,担心耗尽生活的灯火,我们虽然有翅膀在黑夜中扑腾,但越扑腾阴森的寒气越深入我们的骨髓,此刻“佳境”顿现,无形中出现一只只拽住我们生命的手……如此诗意萌发……诗不光抒情,她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她可以将我们的生活困境,人的思绪与场景囊括其中,这便构建了诗歌中的精髓——诗性。

有诗性是好诗的基础,诗性又是各方面优势共同铸造的——《荒野的坟茔》即诗人在其灵魂层面的写照,亦体现出诗是诗人灵魂的演绎。

“锤子和錾子把逝者的姓氏注入石头”,诗人没有循规蹈矩的开场,简单的隐喻把逝者写活了,口语又诗化的语言更讲究精巧,讲究话里有话,果不其然,站起来的石头开始用逝者的嘴巴说话……诗人做到了话要藏锋敛锷,不事张扬。接下来,逝者提着一盏灵魂的灯找寻回家的路……这便是章法和技巧,过程中隐隐埋藏着一种不安。继而孤魂的述说,连冷月都颤栗惊索。整诗的魅力所在就在这里,前面可以叫灵魂的表象,结尾露出让冷月亦为之震颤的残骸。

这是真正的诗性语言。当叙述到最后,用这种如针扎的语言把整诗点醒,全诗得到升华,感官为之一震。这首诗的结尾写出了灵魂层面上的东西。这种层面上的东西,是高档次的。

《铁的紫烟》这首诗写得厚重、深沉、大气,与首尾的真知灼见不无关系。这首诗的结构采用三段法,每一段有一定的意义。每一段陈述一个事理,这样层层加码,递进。于是愈累积愈厚重,愈掘进愈深邃。终于在末段来一个总结。

《铁的紫烟》中一家之主的父亲是一炉不熄的火焰,他的生命为家庭垦荒、锄地、收割,父亲把苦日子串起家庭的温情,继而写我,我是一块被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顽石,父亲却对我抱有深情的厚望,当父亲生命之火忽然熄灭之刻,我们一家人陷入灰暗,当我有朝一日重新审视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那块顽石,突然发觉,我开始变成父亲寄与厚望的铁……

多好的一首诗,从量变到质变,从单薄到沉重,形成一种伤痕,犹如受伤的身体,在地上爬行,留下的血迹。有太多诗都是以这种三段法写成的,只是没有痕迹而已。

回溯诗人的艺术手法,总而言之,诗人写出了一种诗歌神性的缥渺感,这不是假设也不是虚拟,是真实的缥渺感,犹如经过悲伤的人你亦悲伤,这种悲伤感的营造,全在立意中突出了诗性。

中明的诗给人突出的印象是他坦荡荡的诗性,只觉得,这是区别于其它诗的地方,诗性突出的地方,会让人猛然一惊——这便证明:生命与灵魂是脱节的!

细审,你发觉,生命如此简单,突出诗性的“灵魂”,会让自己明白自己是谁。

 

本期点评2:刘云芳

通过中明上传的诸多作品,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诗歌写作的热情。与他以往的创作对比,这组《铁的紫烟》更具有疼痛感,从完成度和指向性来看,也更胜一筹。

这组诗营造出了一种冷色调。《穿越黄昏》表现了独自穿越黄昏时的孤独与恐惧。虽然那些灯“没有一盏属于我”,但它们却是“一只只拽住我生命的手”,这说明诗人虽然孤单却并不绝望。这里的一丝暖意,使整首诗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但最后一节若考虑将“尽管”去掉,读来可能会更舒服一点。

在《荒野的坟茔》一诗中,许多句子都写得非常不错。比如“锤子和錾子/把逝者的姓氏注入石头/石头站起来/用逝者的嘴巴说话”,诗人以冷峻的笔调表现了刻墓碑时的情景。死亡通过石头与逝者之间产生的关联,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伤和无奈。而“当夜幕降临/逝者从石头的替身里走出来/一盏灵魂的灯明明灭灭/荒野中找不到那条回家的路”让人又看到了逝者对生的贪恋,对“家”和归宿的一种渴望。这两节完成得很不错,因而我会期待最后一节能够提供一些更为新鲜的感受,或者更开阔的见解,但诗人在这一段却将情感表达指向了悲戚的情绪。与之前的克制完全不同,这里表现凄凉的词语使诗句显得拥挤。虽然气氛有了,但读来,却略有一些失望。从阅读感受层面来看,前边的“逝者从石头的替身里走出来”的那种孤寂远比最后一段作者明确说出来的“凄凉”更加令人心生寒意,也更有冲击力。

《铁的紫烟》一诗写的是父子亲情,通过“火焰”对“顽劣的石头”的不住锻烧,来表现两代人的矛盾、冲突,不断磨合。最终,父亲的离开,逐渐完成了父子之间的和解。而在这里,这枚“发出铁的紫烟”的石头不只是“我”本身,更是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是时光对于情感体悟的一种磨砺。相对其他几首而言,这首诗从情感上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会觉得,第一段仍有打磨的余地,像“把苦涩的日子串起一抹温情的暖色”这类的语言过于散文化,而这样的词语排列也会因为过于熟悉,会削减原有的诗意。

期望中明的诗越写越好,经过更多用心的锻造之后,他的诗歌也一定会不断冒出“铁的紫烟”来。

 

了解陈中明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中明作品集

 

往期佳作:

野老:海浪哲学(外九首)(2021年总第29期)

刘庆华:《子归秭归·醉倾葫芦》系列散文(2021年总第28期)

林烁:第一百次剃头(2021年总第27期)

了解更多中国作家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