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温莎:“风流娘儿们”不风流
来源:《随笔》 | 傅光明  2021年08月10日16:19

据说,莎士比亚名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一篇奉命之作。女王看了《亨利四世》之后对福斯塔夫印象深刻,亨斯顿勋爵为讨好女王,命莎士比亚再创作一部福斯塔夫的戏。福斯塔夫此时已无太多故事可写,于是莎士比亚借鉴了八个既有的故事,为新戏加入众多支线,成功交差。《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上演后大受欢迎,莎士比亚以高超的戏剧技巧,把本无多少灵感的奉命之作写成了经典。

在中国,朱生豪译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莎士比亚喜剧,因“风流+娘儿们=温莎”的缘故,成为莎剧中最有名的一部戏。也许,认真读过剧本的人并不多,关心英文剧名的人更少。其实,许多男人为表现男权至尊,都喜欢把剧名读成“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娘们儿”的北京话读音为“泥丫门儿”)。

这部戏原名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梁实秋译为《温莎的风流妇人》,其中也有“风流”二字。台湾翻译家彭镜禧译为《快乐的温莎巧妇》,彭先生将“Merry”解作“快乐的”。

一九〇五年十二月三十日,生于奥匈帝国的作曲家弗兰兹·雷哈尔(Franz Lehar, 1870-1948)创作的轻歌剧《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 ,德文名Die lustige Witwe)在维也纳剧院首演,轰动一时,其中《风流寡妇圆舞曲》(Merry Widow Waltz)自此风靡欧洲,后传至全球,至今不衰。该曲又称《快乐的寡妇圆舞曲》或《晚会圆舞曲》。可见,“Merry”一词,既“风流”又“快乐”,但比起“快乐”,人们似乎更爱“风流”。于是,“快乐的寡妇”一直“风流”下来。

《风流寡妇》堪称二十世纪初的轻歌剧代表作,而这首《风流寡妇圆舞曲》乃剧中经典曲目。很有可能,朱、梁二前辈当初将“Merry”译为“风流”,正是受了这首“风流寡妇”舞曲的影响。不过,仅从剧情来看,莎士比亚这部“温莎”剧,写的是一肚子坏水儿的福斯塔夫要勾引温莎镇上的福德夫人和佩奇夫人,结果受尽两位忠贞的夫人捉弄,自取其辱。这两位夫人一点不风流。不开玩笑,这部戏该叫《温莎的风流福斯塔夫》。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流行一个说法:《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太令人着迷,在宫廷演出时,把在国王宝座上看戏的女王逗得凤颜大悦。演出结束,女王便命莎士比亚务必十四天之内,再写一部福斯塔夫坠入情网的戏。

跟这个说法比起来,另一个说法显得更靠谱:一五九六年底至一五九七年一月的某一天,女王观看了《亨利四世》(下),由坎普饰演的福斯塔夫令她开心不已,她跟陪她看戏的表弟亨斯顿勋爵(Lord Hunsdon)乔治·卡里(George Carey, 1547-1603)说,她很乐意在一部新戏里看这个“老坏蛋”谈情说爱。

一五九七年三月十七日,亨斯顿勋爵被女王任命为宫务大臣,成为“宫务大臣剧团”新的庇护人。也就是说,莎士比亚一五九四年加入的剧团,如今成了“亨斯顿剧团”。因女王将在四月二十三日“嘉德勋章授勋日”向亨斯顿颁发嘉德骑士勋章,这位勋爵表弟为讨女王表姐欢心,命剧团编剧莎士比亚务必三周之内,写出一部福斯塔夫“谈情说爱”的新戏。

三个礼拜后,莎士比亚的奉命之作——五幕欢快喜剧《温莎的快乐夫人》完稿交差,剧团迅速排练。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亚生日这一天,该剧在女王行宫温莎堡首演。

这是一部娱乐性的闹戏,戏中的这个福斯塔夫与《亨利四世》(上、下)剧中的那个福斯塔夫仅名字相同而已。从剧情来看,那个活生生有趣好玩儿的福斯塔夫,已在《亨利五世》剧中忧郁而死。这个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受女王之命,硬生生令其艺术地在“温莎”剧中复活。凡没读过《亨利四世》,从未领教过那个“幽默”的“约翰爵士”风采神韵的读者,或许会天真地以为,这个遭两位快乐夫人耍弄的“愚笨”的“约翰爵士”是莎士比亚的匠心独运。

不是这么回事!

莎士比亚写“温莎”,至少借鉴了八个故事:十四世纪佛罗伦萨作家塞尔·乔瓦尼·菲奥伦蒂诺《大羊》中“学生勾引师母的故事”;十六世纪威尼斯诗人、作家乔瓦尼斯·特拉帕洛拉《快乐之夜》中“一个情郎同时追求两位夫人的故事”;《塔尔顿笑话集》中“情郎错把幽会计划预先告知情妇吃醋丈夫”的故事;英国军人作家巴纳比·里奇笔下“两个丈夫及其夫人”的故事;英格兰民间关于“猎人赫恩”的传说及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中“亚克托安”的故事;诗人、剧作家约翰·利利所写希腊神话中牧羊人“恩底弥翁”的故事;十六世纪意大利滑稽戏《嫉妒的喜剧》中的故事;一五九二年日耳曼公爵访问英格兰的故事。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八个原型故事打底子,莎士比亚不可能在十四天之内“急就”出一部戏来。反过来,“温莎”剧再好,不过是折射出,莎士比亚是一位旷世的天才编剧,他完全不在乎能否再造出那个福斯塔夫,而只在意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编出一部用这个福斯塔夫讨女王欢心的闹戏。

说来并不复杂,莎士比亚凭其绝顶聪明的编剧大脑,轻易就从八个原型故事里提取出了“温莎”剧情:一条主线,即福斯塔夫同时爱上两位夫人,反遭耍弄、蒙羞受辱的故事;多条副线及插曲,即两个丈夫(一个坚信妻子贞洁,另一个猜忌嫉妒)及其夫人的故事;斯兰德与凯乌斯同时追求安妮·佩奇的“故事”;福斯塔夫向假扮成布鲁克的福德这位“吃醋丈夫”提前透露跟福德夫人“幽会计划”的故事;福斯塔夫扮成“猎人赫恩”,头戴犄角,遭“精灵们”百般羞辱的故事;埃文斯与凯乌斯决斗的故事;三个日耳曼人骗走嘉德酒店老板马匹的故事;芬顿与安妮·佩奇相爱、最后成婚的故事。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耍弄福斯塔夫的主线大戏在“温莎”全剧五幕共二十三场戏里,只有三场(第三幕第三场;第四幕第二场;第五幕第五场)。

理由很简单,莎士比亚深知在这个福斯塔夫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水,只能凭一连串副线故事与耍贫斗嘴的语言游戏撑起这部“欢乐”喜剧,向女王陛下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