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英儒的不平凡生涯
来源:文艺报 | 李小龙  2021年07月07日07:48
关键词:李英儒

在中国抗战史上,有这样一群仁人志士,他们以笔为号,吹响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胜利之歌;他们慷慨从戎,在苍茫瑰丽的中华大地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泼洒着热血。在河北这片抵抗日寇进攻的热土上,作家李英儒写出了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重要作品。

李英儒出生于河北清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时,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主要依靠两个哥哥扛长活、打短工来维持生计。聪慧过人、热切地期盼着读书学习的李英儒,就在割草、拾柴等劳作之余,跟着私塾先生学认字。他的好学与聪颖深得先生的喜爱,先生经常参加四乡八村的喜事,当场给主家写喜联,也带着李英儒参加并让他现场铺纸研磨。后来发现李英儒无师自通的毛笔字非常周正,就让李英儒执笔写对联。一时间,李英儒“神童”的称号在乡间流传。后来私塾先生说:我只会古文,你都学好了,我已经教不了你了,你应该进城里的中学去,那里能学的很多,有数学物理化学,你都能学得好。择时,李英儒步行四十里地进了保定城,找到招考的中学参加了考试。李英儒一举考上保定市里的中学,虽然家里无力供给,但就是在乡间口碑的作用下,李英儒顺利地借到了学费。1930年,在乡亲的帮助下,李英儒进入保定志存中学读书,他一边勤工俭学,利用节假日为学校打扫卫生看管图书馆,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他对鲁迅、茅盾、巴金的作品爱不释手,这期间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就这样,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洗礼。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推动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成立,促成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李英儒于当年参加了“民先”,为之后投身革命的洪流并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7年,李英儒以河北省会考第一名的成绩被河北省教育厅保送到燕京大学就读,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经资助过他的人非常骄傲,愿意借钱给李英儒赴京就读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李英儒小心翼翼地接过了只够入学的盘缠,他打定主意入学就马上靠着继续勤工俭学维持学业。当他满心欢喜地奔赴北平求学,却发现因为“七七事变”,学校的学生都南下参加抗日救国的宣传去了,大学已经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园。当心心念念的大学梦被炮声震碎,当目睹了北平城里的兵荒马乱、日寇横行,李英儒毅然地回到保定。当时的保定军校立刻找到他做教员,条件丰厚。但是经历过北平惨淡气氛的李英儒更想拿起枪保卫自己的亲人,他在学校当过学生会主席,带着学生进行过《步兵操典》的训练,加上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东北讲武堂毕业的地方人士协助,以他个人在家乡的名声,居然还筹到了马匹和枪支。有个大地主的家里一下子就捐出了三支枪两匹马。李英儒20余岁的年纪就在家乡拉起了近千人的队伍,加入了抗日先遣支队,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随着抗日烽火的蔓延,老乡们对日寇残暴行径的痛恨是李英儒最强有力的后盾,他带领着不久前脑袋上还包着羊肚毛巾的农民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可以说,故乡是李英儒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为抗日救亡泼洒热血的地方。在这里,他加入了八路军的游击军,在游击军政治部主办的《火星报》社工作过,还当过八路军的文化教员、宣传队长,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殚精竭虑。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李英儒率领着这支队伍,活跃在冀中的抗日战场上:他们护送干部、破坏铁路,他直接参与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最艰难的一仗是被日寇围在了一个大院子里,日军出动了坦克日夜攻打。当时李英儒跟着分区司令孙然同志带的一个团抵抗坚持了三天三夜。当夜间敌人的进攻稍微减弱时,李英儒就带着人潜入阵地寻找弹药补充不足。第三天黎明,李英儒和孙司令商议突围。突围时,李英儒带着的团冲在最前边,那一仗部队伤亡很大,士气低落。李英儒深知不久前还满脑袋顶着高粱花子的农民在经历过惨烈的困守后思想上的动荡,他更加知道给他们进行教育的必要性。于是,李英儒用所看所学对战士们进行安抚鼓励和激发。后来他说,我们的战士越来越会打仗了,是日本人教会了我们。

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这次扫荡,敌人凭借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从四面八方将我冀中区党委领导机关和冀中军区的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州、武强、饶阳、安平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妄图歼灭。五一大扫荡使抗日根据地军民遭受了重创,“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造成村村血迹遍地,李英儒妻子张淑文的家乡在安平县,几位亲人也惨遭毒手。

经过了这次大扫荡,军区党委意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我们不再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更为了粉碎日伪军不停的疯狂扫荡,冀中军区党委决定派当时还跟着孙然司令一起转战的李英儒打进保定城,开辟一条由冀中通往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敌工部部长史立德代表组织上找他谈话时说:“抗战初期你是我们八路军独立团的团长,有战争经验,有文化,你对保定特别熟悉,在这里上过学,有群众基础,又是本地人,你胆识不缺,又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相信你能随机应变,险中求胜。”

李英儒向孙然司令告别时,孙司令沉默了,他是一个组织纪律性很强的领导,组织决定了的事情他不会再提意见。入夜,他和李英儒并排坐在高高的河堤上,看着乌黑的河水,孙司令说,我还想送你去军校再学习一下指挥,回来一起再好好地打几仗,现在看来不能了。

当时谁能想到,地下情报站的工作比起明刀明枪的激烈战斗更加惊险和严酷,稍有不慎都可能带来组织和人员的牺牲。

不负组织的重托,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的李英儒秘密潜入保定,建立了情报站,开始了艰苦而凶险的地下工作。为了落脚解决生活问题,李英儒先是托关系在省政府找了一个文员的工作,低廉的薪水入不敷出,还要受科长的无耻盘剥。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书中,省政府的科长李歪鼻原型就是李英儒所遇到的对手。也因为在伪政府工作,李英儒深入了解了当时伪省长吴赞周的对敌态度和立场,在《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成功刻画了伪省长吴赞东的形象。

在伪政府工作地处险境,不利于长期潜伏,在安排好关系进行情报收集后,李英儒找到了一个教师的工作,进入了保定第二师范。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现名“保定学院”,始建于1904年9月,初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后改称“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1928年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这里的学生就曾多次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二师的校园内已经建立了很多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其时,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在校内,领导保定市及周围各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只不过,当时这些情况李英儒都不知道,所有的地下工作都是“单线联系”,各级组织也互不往来。保密工作都做得非常好。

那时学校的薪资非常微薄,李英儒身为冀中军区保定情报站站长,妻子张淑文担任交通员负责接送情报。夫妻二人没有任何组织经费,一切用度都要自筹。而他们的宣传品、油印机以及接待护送的费用都由教师的薪资里出,这些从牙缝里挤出的活动经费,虽杯水车薪,但他们为民族解放大业贡献一切的心愿便由此可见。

每个月仅有的一点白面,妻子张淑文都留着给李英儒跑完重要工作时做点面汤,自己则长期吃的是敌伪时期供应市民的“三合面”,就是这点粮食还是以时断时续的状态维持。

情报站设在一个偏僻极不起眼的大杂院,一间被西房掩映住的小耳房里,这间小房在菊儿胡同,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当年从这里撤离的时候,李英儒恰巧进山汇报工作,只有妻子张淑文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当一个交通员跑来通知她,出了叛徒,要立即转移的时候,张淑文马上把所有的纸张(文件)集中,在门口前的土地上挖坑烧起来。另一个人急切地说:你快走,我来烧!张淑文紧张地说:不行!组织原则是我的事不能让别人经手。那个人只好去抱着孩子。张淑文接过孩子,什么都没拿,匆匆跑出院子,文件都已经烧成灰烬并掩埋好了。张淑文一口气跑出了七八条街,没有停脚,至今回想起来,她说还能记起那种跑得要吐血的感觉。

在被誉为“北方小苏区”的二师校园内,在二师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感召下,李英儒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城内各个阶层交朋友;通过各种关系,传递情报,打击敌人,动摇敌伪组织的军心,顺利完成开辟地下交通线的工作任务;深入敌伪军中对敌进行分化瓦解;组织工人、市民和学生同日伪军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特别是粉碎了日军夏季抢粮计划,他深入敌人的商会现场,控制了伪商会会长,让他下令解散经过三天集结起来的、为抢粮组织的马车、牛车、人力车等等四乡八野的运输车队。当枪顶在商会会长的后腰时,商会会长还在嘴硬,商会会长的手下都在附近,李英儒的虎胆出自于对敌人大扫荡的痛恨,是他们让老百姓收成全无没了生计,对于个人安危已经全然抛弃,他扣动了扳机,伪商会会长明白这是动真格的,才下令解散所有的车队。李英儒为了不给商会会长反击的机会,在解散的指令发出后,劫持了商会会长。当日本人再想集结起时,老百姓已经把地里的粮食都收割坚壁了。

还有策反伪军一个团的起义事件,李英儒反复深入虎穴克敌制胜,最后这支起义部队进入了北平。直到李英儒的晚年,起义的那名军官还保持着和李英儒的友好关系。通过这段经历,让李英儒塑造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里关敬陶的形象,这段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即是李英儒1955年创作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故事原型。

李英儒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是他的理想。所以当他的儿子从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成为历史教研组长又到校长,李英儒非常满意地说:教师的岗位是我最喜欢的。

戎马之余,李英儒坚持文学创作,将八路军、游击队的战斗经历写成文章,积极宣传共产党游击区的抗日故事,李英儒曾参与了创作和编辑《冀中一日》的工作,为冀中大地的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以野火喻作敌人的凶焰,以春风比作党的力量,任你敌人的凶焰再高,烧不尽中国人民革命的有生力量。经过党的春风化雨,蒙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会取得斗争的胜利,被蹂躏的中国大地,终于云散烟消,晴空万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李英儒对“野火春风斗古城”最直观的解释。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他对党、对中国革命事业最坚定信心的直接体现。可以说,李英儒的情报站长岁月既是其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奋勇拼搏的燃情岁月,亦是无数革命工作者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缩影!

李英儒首先是战士,然后是一名作家。或者可以说,那一时期的作家都是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握笔写作。他们那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之魂;他们的鞠躬尽瘁、前仆后继,成就了如今之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