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三个黎明》: 每一道晨光都簇新而明净
来源:文艺报 | 石华鹏  2021年06月11日08:26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巴里科是谁?

巴里科,195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今年(2021)63岁了,很多这个年龄的作家开始走下坡路,他的创作力却依旧坚挺,不见衰退的迹象。巴里科是一位让人期待又不会让人失望的小说家。也许,不让人失望与期待之间构成某种因果但绝非必然关系,有一类作家,不时让读者失望但读者仍期待,还有一类作家,偶尔让人失望便不再期待,而巴里科属于这两者的例外。巴里科有很多身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电视主持人、写作学校校长等。不过他最值得尊敬的身份是小说家(创造性和辨识性兼具),其他身份是他吸引读者和获取市场的隐身衣。

巴里科的写作堪称少有的完美:可观的全球市场销量和不失水准的艺术性、节制的作品数量与独特的先锋美学追求,他几乎做到了完美平衡和价值最大化。可以说,他是这个全媒体时代如鱼得水的成功作家。从卡尔维诺到艾柯到巴里科,让我们对陌生的当代意大利文学有了一种绚烂的“偏见”:建立在丰赡知识上的想象力、对小说形式永不枯竭地探求、开辟严肃文学的大众化阅读和世界影响力、让写作始终运行在一条纯粹而深邃的路上……这似乎是严肃小说写作的完美之途。

征服了全世界观众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让原著作者巴里科站到了文学前沿,人们知道,没有“永不下船的1900”这个绝美的故事创意,就不会有这部伟大的电影。由电影寻到文字,我们惊讶地发现,巴里科钻石般闪亮的文学光芒并不逊色于电影的七彩光影,在剧本和小说之间“摇摆”的特别文本《1900:独白》,是那种第一句话就吸引我们并让我们沉浸其间,随作者的想象之船开始犁浪前行的作品,文采飞扬,想象独特,既不失生活的厚实,又有深沉的人文思考。

其实,读过巴里科的多数小说后我们发现,《1900:独白》是巴里科名声最大,但并非他最好的作品,他的《蚕丝》《不要流血》《愤怒的城堡》等甚至更胜于《1900:独白》,这些小说铺展的故事和题旨比《1900:独白》更丰富、更幽深、更斑斓。

某种程度上,巴里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严肃小说的样子: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杂糅而成的奇特景观,即现代人的情感和欲望与现实故事的寓言化传奇性融为一体、互为表里。他的现实主义并非根据现实生活绘制和复制形象,而是超越现实之上的传奇想象;他的现代主义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头晕脑涨的符号和隐喻,而是有限度的拼贴和解构,但留下故事和人物的索引图直抵精神空间。用翻译家吴正仪的话说,巴里科的小说具有“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童话般的美妙,历险式的惊悚”。

《三个黎明》

2021年第1期《世界文学》杂志刊发了巴里科写于2012年的中篇小说《三个黎明》。这是《三个黎明》首次被译成汉语。《三个黎明》的故事和结构仍很酷,很“巴里科”,这个只有5万字的小说呈现出来的境况,如黎明之际的天空一样,明暗交织,朦胧中透着澄澈,亦真亦幻。

三个故事,发生时间为三个黎明,地点为三家不同酒店。时辰相似,场景大致固定,故事主要由对话推进——与其称其为故事,不如称其为三个生活片段,或生活场景。

黎明的三个故事,场景设置简单,要么在酒店里要么在汽车里,故事主要由对话推进,如此一来,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诸多信息隐藏在对话后面的潜台词中,这样正契合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移动的尊严就在于仅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冰山理论”的运用成功,海明威讲过在于两点:一是“一个作家对自己写的东西足够了解,他就可以省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二是“这个作家的写作足够真诚,读者就会对他所写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感受,仿佛他们想要说的都被作家写了出来”。作品所省去的东西比写出的东西更重要,巴里科足够了解自己要表达的,也足够真诚,这是《三个黎明》的独特魅力之一。

黎明到来,每一道晨光都簇新而明净。《三个黎明》讲述了三个关于新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虽然讲述便衣女警“色诱”控制在逃的做秤男子,但在交谈中彼此敞开了心扉:女人梦想着重新开始一切,放下那些无法收拾的事情,尽管人生“不可能换牌”,但“可以换张牌桌”;男人也开始讲述他从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这样,13岁时的一场家庭大火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与那个有着“狼一样眼睛”的美丽女子交谈中,男子也决定放下一切,包括逃亡的生活。所以当警察到达时,一切平静如水。

在第二个故事中,老门卫执拗地劝说单纯女孩离开那个“坏”男孩,最终达到了目的,尽管老门卫认为自己拯救了那女孩,让她离开了暴力和悲剧,实质上是老门卫在拯救自己。他的一生悲剧始于年轻时坏的脾气秉性,如果可以选择,他会在年轻时绕过那种境遇。当自己的人生无法再来过一次时,当他遇见眼前的女孩可能遭遇他类似的悲剧时,他必须阻止事情的发生,他“惟一愿望就是让事情回归正常”,所以说他让女孩获得了新生,也让自己获得了新生。

第三个故事里即将退休的女警察决定摆脱自己的焦虑人生——那种隐秘而又无法战胜的结局——她“决定做一件对的事情”:释放看守的小男孩。当她完成这一件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结局的事情时,她感觉棒极了,又找到了“年轻时纯洁而不顾一切”的人生感觉,这种新生一般的感觉让她体验到了永无休止的生命长河中隐秘的激情和爱。与之相比,职业和世俗中的那点失败和焦虑又算得了什么呢?她不仅给了那个小男孩新的生活,也给了自己新的人生。

簇新与明净

三个新生的故事带给我们一种深切入骨的感动:我们平淡而不算成功甚至一败涂地的人生中,我们总有希望从头开始的那一念头,至少我们这样尝试过,我们终究会明白,说服他人放下一切,或者拯救他人,或者给予他人新生活,本质上是在让自己重新开始、重新选择、重新体验恒久之爱的过程。巴里科在这三个“温柔的恐怖故事”中释放出自己内心宽广博大的真诚和善意,疲惫的中年女人和杀人的做秤商人、从监狱出来的门卫和任性单纯的女生以及焦虑的女警察和失去人生方向的小男孩……所有人的故事在黑暗离去的那一刻全部结束,在黎明降临的那一刻重新开始,这无疑是小说动人的一刻。

其实,单独来看这三个故事,情节和人物未免显得有些单薄,更像三个生活片段的撷英,但深谙小说叙事之道的巴里科,借用三个现代叙事技法让单薄的故事和人物变得丰富和意味深长。一是运用“冰山理论”,让写出来的八分之一带动生活海洋下的八分之七,人物对话和行动后面的内容构成一个巨大的叙事黑洞,吸引读者去联想和填充,看似单薄的叙事变得丰厚。二是制造一种简洁叙事中的难度,比如,第一个故事设置的叙事难度:一个陌生女人如何搭讪并控制一个陌生男人?第二个故事的叙事难度:如何说服一个陌生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叙事难度的克服会对读者产生无法决绝的阅读吸引力。三是隐喻和象征的使用。三个故事的发生时间都是在黎明,黎明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小说中有大量关于黎明的动人描述:“已经是黎明了。他注视着远处的天空被一缕模糊的光线照亮……那束光线,他想那是一种邀请”;“曙光是那么自信地照亮明净的天空”;“空气中有某种并非所有的黎明都会出现的金属般的东西,女人想,这种东西可以帮助她保持清醒,还有镇静”;“那光芒在帮助她”……黎明是一种开始,是一种簇新而明净的光,是对新生活的邀请,这种隐喻和象征暗合着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心境。三个故事最终定格在黎明的光芒里,就像定格了一切美好、洁净和光亮的人生世界。

这部小说真正的叙事性创造在于,当把三个故事连缀到一起时,平面的小说变成了立体的小说。三个故事的连缀,除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均为黎明以外,诸多相同的细节在三个故事中重复出现,比如女主人公爱吃爆米花,在三个故事中均出现;比如男主人公13岁时家中失火受到的心灵创伤和父亲的手枪,在三个故事中均有出现,等等。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暗示读者或者提醒读者:三个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实为相同的两个人,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人在三个不同年龄段发生的故事。三个独立的故事连缀起来分开解读,我们就看到了那个男人的人生轨迹:逃亡,被警察抓住(42岁)——13年牢狱出来后成为一名门卫(60岁左右)——少年时被女警察释放(13岁);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女人的人生轨迹:便衣警察“色诱”逃亡者(中年)——离开“坏”男孩的单纯女孩(16岁)——冒险释放小男孩的女警察(56岁)。三个故事中,虽然男人和女人均为同一人,但故事并不按人物年龄顺序展开,而是交替出现,这一点可以成立,但是第二个故事中60岁的门卫与13岁的女孩故事单独可以成立,而连缀到一起时,与第一个故事中的42岁的逃亡男子与中年女子在年龄上有冲突,又不可能是同样两个人,如此一来,小说又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的阅读幻觉来,三个故事中的两个人既是同样两人,又不是完全同样的两人。当我们如此来解读时,一种遮蔽的故事结构被我们打开了,分出了阅读路径,此中那种“得到和发现”的乐趣会让我们兴奋很久。兴奋之余,我们也领略到了一种现代立体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

这正是巴里科的魅力,他拓展了现代小说的结构形式,让小说呈现出绚丽的立体性和多维度来,但他又是现实主义的,他的故事长在现实生活厚实的土壤上,长在永无休止的生命长河中,那种神秘的永恒之爱和每一次重新开始的簇新和明净。

《三个黎明》的篇幅并不长,但读起来耐咀嚼,让人感觉很长,初读并不觉得怎样,但多读一遍,便惊艳几分。这或许就是好小说之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