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朝向平常、朝向思想的私密与细微处不断掘进
来源:文艺报 | 周晓阳  2021年05月28日08:33

2021年4月,美国当代老作家菲利普·罗帕特的《散文写作十五讲》,终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了。此书2013年在美国首次出场时便收获了一波欢呼,评论者们纷纷为它加上“久盼终至”“无与伦比的大师之作”等赞语。

菲利普·罗帕特:亦写亦教,推动美国散文地位上升的人

菲利普·罗帕特194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此君天生聪慧,从小便是学霸,以出众的阅读能力闻名;顺利升入哥伦比亚大学后,他先是痴迷电影,继而又爱上写作,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艺之路。

罗帕特写诗,也写散文、小说。他先后出了三部诗集。同行评价:“他在我们身上搅起文学那无拘无束、炼金术士一般的希冀,正如他以坦言对事件点石成金,令诗凝练成形。”不过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罗帕特着力耕耘的另一大领域:散文。他写有数部散文集,包括《单身生涯》(1981)、《反对欢乐人生》(1989)、《我身体的肖像》(1989)等。2003年,他又从大半生散文创作中精选十余篇,汇成了一部《大师之路》,以“见证我那永不会忘怀的时光”(Getting Personal,中文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6月出版)。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今天的罗帕特已是一位公认的散文大师,也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是个人性散文(personal essay)的“重要作者、倡导者和品鉴专家”,并得到古根海姆基金会、纽约公共图书馆等的奖项支持。

罗帕特对于文学尤其是散文世界的贡献不止于此。除了本身是成功散文家,粉丝众多,颇有影响力之外,他还被认为是促使原本受忽视的散文在美国文坛地位日渐上升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个特别的成就与他的双重身份不无关系——是作家,亦是写作学教授,兢兢业业,亦写亦教,多年来为散文奔走呼吁不断。他曾有12年在中小学教写作,记录这段经历的散文集《与孩子们在一起》被《纽约时报》赞为“对一个小小社会睿智又柔情万种的描绘”,并获克里斯托弗奖章。之后转入休斯顿大学、霍夫斯特拉大学、纽约大学、本宁顿学院等大学任教,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专事写作教学与研究。许多当红的美国散文“明星”,如当代美国散文家之代表梅根·达姆(Meghan Daum)、“80后”散文家莱斯利·杰米森(Leslie Jamison)、纽约时报杂志撰稿人约翰·杰里米·萨利文(John Jeremiah Sullivan)、散文家约翰·达加塔(John D'Agata)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来,由于一群像罗帕特这样的文化人的共同努力,加上时尚轮转之利,散文在美国的处境已大有改善,不再是以往风头尽被小说诗歌占去,在学术评论中缺席、在文学大奖中陪跑,书店里乏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年近八旬的罗帕特写过一段自嘲之语。想当年他第一次结婚时,岳父是个来自维也纳的精神分析专家。婚礼空隙,据说老先生把他拉到一边叮嘱:“在每个世纪,大约有三个人拥有文学天才。19世纪是歌德、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20世纪是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还有也许里尔克或托马斯·曼。如果你发现写作太难了,总还可以转到电视之类地方谋生。”罗帕特说,岳父的意思显然是,这位年轻的女婿看着就不像什么万里挑一的人物,靠文字混饭吃前途堪忧。

现在想来,前岳父的评判实属太过悲观。虽说世纪前三名不容易挤进,但昔日的纽约文青小帅哥笔耕不辍大半辈子之后,也算是百炼成钢,成了一位老作家、老教授,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来推广散文的努力也未曾白付。如此这般的文字生涯,称得上一路顺风顺水,立下一份交代得过去的功业了。

《散文写作十五讲》:个人性散文以及高级文笔的秘密

2013年,勤勉、幽默、备受欢迎的美国老文字工作者菲利普·罗帕特,推出了《散文写作十五讲》(To Show and to Tell: The Craft of Literary Nonfiction),一部被视为总结作者40余年写作和教学经验,道清散文领域的方方面面,堪称“现象级大师课程”的著作。有美国作家感慨,现在已无法想象哪个非虚构写作教程可以不拿它做教材。

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我们不妨先来留意一下原书名。To Show and to Tell,意为“展示,并且讲述”。罗帕特解释道,他苦于林林总总的非虚构写作课无书可用现象久矣。传统写作教程多针对小说展开,天长日久总结出很多颇为讨巧的经验口诀,其中相当有名的一则就是“展示,不要讲述”。小说贵在格调,学员们依计而行,铺陈足够细节又切记保持缄默、不要阐述,便可事半功倍地营造出文字的神秘感甚至高级感。非虚构写作是新生课程,缺乏现成教案。有时为了省事,教师便将小说课这类圆滑便利的授课要点直接挪来,以至于出现了对散文写作也强调“展示,不要讲述”的做法,而这正是罗帕特极力反对的。为示针锋相对,他给自己这部讲解文学性非虚构写作的著作,直接用上了“展示,并且讲述”的书名。为何做此强调?这就要从罗帕特充任代言人并大力提倡的“个人性散文”说起了。

所谓个人性散文,看重叙述者视角,认为一切均从“我”出发来观察、解读,即便写作对象是客观事物,所有内容也无不沾染着“我”的色彩。看起来无甚特别之处,作者的个人特色,不正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魅力之源吗?不过,罗帕特这一路“个人性散文”自有特点,因为它对主观叙述并非仅仅重视而已,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自觉性的高度上。罗帕特认为,在文学性非虚构作品中,建立意义的重任是由叙述者扛起的,因此,“我”理所当然地成为掌控全文的强势声音。简单点讲,个人性散文的实质就是“以‘我’为主,由‘我’说了算”。罗帕特对个体的独立与独特性是始终深信不疑并寄予厚望的,之所以如此强调个人性,出发点也正在于此。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从写作方法论上对“我”的强调,其后回旋着诸如存在主义等现当代哲学的声音。人类的认识朝向去中心化、多元化的走向发展,直面着事物之无序,处境之孤立无援,以至于日渐趋近对个体的抬升乃至依赖。罗帕特所推崇的散文大师们,从蒙田到兰姆、爱默生、黑兹利特、詹姆斯·鲍德温等人,他们不可思议、令人难以忘怀的散文名篇,本质上都是这种以“我”为凭,向内探究心灵,对外环顾世界的个人性散文。

罗帕特相信,此种文风更为当今所需。网络时代发帖便利,以不算太长的篇幅讲述“我”之所见所想的需要与日俱增,个人视角大多并无野心解决问题,而主要用于表达“愤世嫉俗、怀疑论和自我怀疑”,也与当下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对教条狐疑重重的历史性时刻”调性契合。总之,权威消解、个体思考的地位日益上升之际,个人性散文恰好高举着“我”之视角应运而起,足堪充任文学性非虚构在当下普遍采纳的写作姿态。

这样的个人性散文,意味着极大的自由度:我们把目光投向任何写作对象,都相当于为之赋予了合法性。因此,哪怕看到的只是寻常风景,也大没必要自贬以为不值一提。事实上罗帕特分外推崇朝向平常、朝向思想的私密与细微处不断掘进的写法。“我们必须看到日常经验的魅力,”他提醒道,“人需要推那么一把,才会意识到生活就是一个谜,哪怕看上去也许枯燥无味的人生也是如此。”写作无门槛,关键在于珍视个人视角,大胆动笔,写出我们所想,以我们的个性特点来加持文字,使之富有动人之力。以上用罗帕特煞费苦心、殷殷叮嘱的一句散文写作金律来总结,就是“展示,并且讲述”。

罗帕特进而讨论“如何讲述”。如何将原始的自我转化为有记录与阅读价值的作品人物?如何分出当时与当前两条脉络,并行不悖地书写,令文字活泼又不乏深度?如何处理书写他人时的伦理顾虑,应对事实与虚构的关系?这些问题全都极其实际,可想而知皆为罗帕特在日常写作中所思考的,他在教学中又借助学员的反馈,考察并完善了对它们的解答。

可是,与大力倡导重视自我、勇敢开口时的激情四溢相比,这些思考和讨论之冷静理性,好像又有点画风突变的意思。罗帕特的特点就在于,虽然在对“我”的推崇上颇合进步发展大势,但他对于具体文章写法仍坚守着古典信仰,倡导的不是意识流式一泻千里的肆意挥洒,而是一种极讲章法的散文写作。“我”思“我”见固然是至上清流,入文时一样需要加以艺术锤炼,字斟句酌才能成就一篇真正的文章。

因此,《散文写作十五讲》中的大部分,都是对于实战技能非常有用、发人深省的讲解。这些大师课的基本思路是,内容尽可以奇谈怪论、语不惊人死不休,背后却必须是清醒严谨的操作。胆大心细、步步为营,一边书写,一边反思与调整,才是成功散文家共享的路径。高级文笔的秘密在于写作欲望、好奇心与洞察力、说真话的勇气和字句推敲,以及最重要的因深思熟虑而获取的逻辑感。

就这些而言,《散文写作十五讲》本身堪称一部天马行空,令人血脉偾张,同时却又始终不失逻辑通畅、精辟睿智的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之作。每翻一页,有志于散文写作的人都会在它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个新的动笔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