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见证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现代转化 ——评《吴组缃全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何健  2021年02月23日08:39

《吴组缃全集》(七卷) 吴组缃 著 吴泰昌 朱寒冬 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图片为短篇小说卷书影)

吴组缃先生被文学史家称为“第一流小说作家”,虽然作品不多,但“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匠心”,“所有各篇都值得一读”。就连对左翼文学存有偏见的著名现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认为,吴组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才华却又令人惋惜的作家。其著作虽零散结集出版过,但未见全集出版,近期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吴组缃全集》弥补了这一空白。吴组缃是一位跨越现当代的作家,他的小说无论从创作方式还是艺术审美趣味上,都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吴祖缃全集》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日记等作品,还收录了学术研究成果,从中可看出吴祖缃的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可看出他由小说家成功转变为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逻辑理路。

五四作家主张在思想上反传统,骨子里却保留着传统文人的入世精神,自觉地将文学与政治、对社会的责任感联系起来。茅盾“为人生”的文学思想促成了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流派的诞生,而吴组缃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深受儒家文化的濡染,具有传统文人的入世进取和忧患意识,认同文学的载道功能,因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始终贯穿着时代主题,如反封建、农村破产和抗战主题等。与其他社会剖析派小说家一样,吴组缃认为小说的创作以“改良人生”“改造社会”为目的,但他不像茅盾等人对社会现实采取正面强攻的策略,也与沙汀专门揭示社会阴暗面不同,他偏爱从侧面的角度,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为基点,回避对现实斗争的正面描写而采用氛围的烘托渲染来表现现实。同时,意象化的叙事、意境的营造及文白相融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带上了浓厚的诗性审美特征,体现了古典文学中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典文学对吴组缃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讲故事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古代话本、说部的最主要特征,在中国民间社会源远流长。吴组缃曾说自己的《西柳集》“收集的几篇东西,有的似乎是小说,有的其实不是;但却多少说了点故事。” 其小说在叙事时间上主要采用连贯叙述,依靠戏剧化情节或者人物的不停歇的行进来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往往强调事件发展的几个关节点,即起承转合。他在运用这种叙事技巧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化,往往设置另一条线索,不断地对主线索进行背景填充,使小说在时间上交织着过去与现在,从而加强了文本中的空间观念,使叙事在横向的空间轴上也有所拓展,构成文本的多层意蕴。在叙事视角上,吴组缃颇受《红楼梦》的影响,尝试将叙述者、隐含作者与作者分开,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观察和刻画,让叙述者将情感评价潜藏在对人物自身的“客观描写”之中,依照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不断推进故事的进程。

吴组缃从不讳言古典文学传统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他欣赏“皮里阳秋”的春秋笔法,喜爱《聊斋志异》的“上继盲迁大手笔”,“憎爱贬褒情意深”,自觉承传《儒林外史》的“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的史家笔法。《红楼梦》更是直接开启了吴组缃的文学创作。这些古典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段引导着吴组缃,使其作品独具民族气魄、民族风格。吴组缃坚持“写小说的中心就是描写人物”,他的小说不是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而是偏重于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单个地描写人物,而是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不是孤立地写人,而是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环境是人物性格的补充。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作者精心营造的意象世界,从而将古典诗歌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小说中。此外,其小说中朴素而畅达、丰富而凝练的叙述语言以及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其小说增色不少。他还在现代书面语面的基础上化入了古汉语中生动而又概括力的词语和语法,将文言词语镶嵌在纯熟、干净利落的白话文中,并与经过提炼的地方方言相结合,造成雅俗共赏、文白相融的效果,在凝练细腻之中蕴含醇厚典雅。

《吴祖缃全集》的出版,让读者得以窥见吴祖缃的创作全貌,同时也能让我们看到他是如何立足现代文学土壤,面朝古典文学传统返身自顾,对传统文化文学资源包括精神内涵、叙事手段、艺术表现等进行现代转化的,这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作家的创作有重要的启示。